王麗俐
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我與曾山》一書,是全程參加長征的上杭籍女紅軍——鄧六金老媽媽所著。她在這部自敘式傳記中深情回顧了由苦大仇深的童養(yǎng)媳成長為堅強革命女戰(zhàn)士的傳奇人生以及與愛人曾山戎馬倥傯、相濡以沫的革命情緣。
“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全書開篇于1929年“‘朱毛’來了,我成了村里的第一個紅軍通”,止筆于1972年曾山同志辭世。作者用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真摯深沉的情感,記敘了從參加工農(nóng)紅軍,打土豪分田地到爬雪山過草地,從與愛人曾山相識相知延水河畔,到縱橫皖南抗日前線,從土改支前到撫育革命后代,歷經(jīng)文革的磨難……血雨腥風(fēng)的崢嶸歲月,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時期,移山填海的建設(shè)年代……這對革命夫妻攜手走過的每一步,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青春、熱血和生命抒寫的生命禮贊。捧讀它就如同瀏覽一部鐫刻山河、雕鏤人心的革命史詩——鮮活而厚重、質(zhì)樸而崇高。
作者為我們留下的百折不撓的奮斗歷程和感人至深的愛情記憶,飽含著一對革命夫妻對人生無限熱愛的殷殷之情和對信仰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閃爍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充盈著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在人們進入一個節(jié)奏越來越快、色彩越來越濃、誘惑也越來越多的信息時代,歷史傳承的精氣神常被堙沒與潛藏之際,讓我們駐足品味真正的革命者從精神到形體的富足與強健,去認真地讀一讀,靜靜地想一想,我們能從字里行間諦聽到先輩們情真意切、性剛品烈的心跳,能真切地感受到一道澄澈而強烈的光束穿透厚厚的歷史煙云,執(zhí)著而溫暖地照射在我們的心田之上。這道來自遙遠天際的光束,那行進的軌道、迸發(fā)的能量始終是恒定不變的,它召喚和激勵著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像日月星辰一樣在我們頭頂閃耀,似乎近在咫尺、伸手可觸,卻又總是那樣的遙遠,令人神往、催人奮進……這就是鄧六金和曾山夫妻這樣的老一輩共產(chǎn)黨人心中永恒的信仰之光。
“信仰是內(nèi)心的光,它照亮了一個人的人生之路?!毙叛?,是燃燒心靈的火種,作為后來人,我們首先感觸到的是信仰之光的熾熱。出身貧苦農(nóng)民家庭的鄧六金,呱呱墜地十幾天就因生活所迫被賣作“望郎媳”,辛勤勞作卻無法擺脫地主的欺凌和壓迫,地主、鄉(xiāng)丁趕在年關(guān)之夜打上家門追債,使她強烈感受到世道的不公平,她立誓要推翻這個不公平的世界。1929年,毛澤東、朱德領(lǐng)導(dǎo)的紅四軍來到閩西上杭時,這個“望郎媳”沒有偏信地主反動武裝對朱毛紅軍妖魔化的謊言,勇敢地成為村里第一個“紅軍通”?!拔沂軌蛄耍乙锩?!”雖然此時的她心中還沒有什么高深的理念和理論,但那種對新生活的渴望讓她捕捉到了希望的曙光,使萌芽中的革命信念擁有了扎根的土壤。平常人非常道,她毅然剪掉長辮子,作出破釜沉舟般的生命選擇,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大潮。參加紅軍后,她抓緊時間努力學(xué)習(xí)文化,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她不僅動員鄉(xiāng)里青壯年參加紅軍,還說服兩個姐姐也加入了革命隊伍,“三姐妹成了土窩窩里飛出的三只金鳳凰”……
“要為天下勞苦大眾創(chuàng)造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美好世界?!痹诮h90多年后的今天,倘若人們追尋一種什么樣的政治信念能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讓一個新興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我堅信,答案一定是那份信仰——共產(chǎn)黨人堅定不移、堅忍不拔的信仰,正是這份信仰,推翻了三座大山,正是這份信仰,打碎了千年枷鎖,正是這份信仰,締造了公平世界,正是這份信仰,書寫了人間傳奇,正是這份信仰,讓千千萬萬革命者勇往直前以赴之,拋頭灑血以從之,無畏無懼以成之。今天,我們同樣需要鄧媽媽們身上那道信仰之光所迸發(fā)的、徹心的吶喊與感召,更加需要將信仰的光和熱,轉(zhuǎn)化為我們眾志成城、無堅不摧的精神動力。
我們能感觸到信仰之光的執(zhí)著和堅定。有信仰之光的指引,任何艱難困苦都能等閑視之。在長征途中,鄧六金被編在特殊連隊,負責(zé)照顧戰(zhàn)斗部隊留下的老弱病殘,她用擔(dān)架抬著傷員冒著天上敵機轟炸、地上敵軍圍追堵截的危險連夜行軍,翻過高山峻嶺,累得吐了血,但她揩去嘴角的血絲,咬緊牙關(guān),照樣行軍,照樣抬擔(dān)架,照樣將僅剩的一點糧食讓給負傷的戰(zhàn)友,直到走完長征的最后一步。她說:“入黨時,我宣誓過,要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她用信念與行動、品格與毅力鍛造著自己的革命人生?!拔母铩逼陂g,造反派將她拘禁起來,逼迫她揭發(fā)曾山的所謂歷史問題,誣蔑曾山是大地主,搞“富田事變”反毛主席時。她任憑造反派日夜威逼,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不說假話,最終令造反派無功而返……磊磊落落的言語、坦坦蕩蕩的胸襟、透透亮亮的靈魂,讀之,如見其貌;品之,更仰其德。
我們還能感觸到信仰之光中人間大愛的溫暖。心中有信仰的人,必定懷揣著大愛,他們的愛就像皎潔如銀的光靜靜地灑滿大地。都說女人是水做的,而水是愛凝結(jié)而成的。鄧六金和曾山自己也有孩子,但她幾乎來不及“疼愛”他們。長子丁兒剛出生不久就因為皖南嚴峻的戰(zhàn)爭形勢,被送回江西撫養(yǎng);次子阿瘤依然難逃戰(zhàn)爭殘酷而被迫母子分離;為了掩護部隊轉(zhuǎn)移,在船上出生的女兒海生,差點被丟進了海里。面對親生骨肉遭受的苦難,鄧六金的心都碎了,但她想起有更多母親為了解放全中國也像她一樣母子別離,就毫不猶豫地接過重任,和戰(zhàn)友們一起白手起家辦起華東保育院。她在工作了半生的紅色保育院里,先后撫育了近千名革命后代,這些孩子吃過鄧媽媽親手做的飯菜,穿過鄧媽媽親手補的衣裳,心中承載著鄧媽媽對愛的信念,對人民的情懷,對未來的希望。解放后,許多當(dāng)年的孩子走上了重要崗位,但他們依然稱她為永遠的“媽媽”。這是何等愛的氣度與包容,這是何等情的遼闊與浩瀚。離休后,鄧六金仍然一如既往地將心血都獻給了革命后代,擔(dān)任著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的理事,她堅信:“我看不到共產(chǎn)主義,但是孩子們能夠看到?!?006年5月,一座綜合性圖書館——鑫鑫圖書館在閩西上杭縣實驗小學(xué)落成。這是老人用平生的積蓄為家鄉(xiāng)的孩子們辦的一件實事。故鄉(xiāng)盛開的杜鵑花年復(fù)一年地在訴說吟唱著一位母親的豪情與柔情、正氣與浩氣。
《我與曾山》一書根據(jù)口述整理而成,文章實在,不造作、不修飾、不矯情,生活氣息濃郁,泥土芳香撲鼻。正所謂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全書還配有221張珍貴的歷史資料照片,更增添了整部回憶錄厚重的史學(xué)價值?!拔摇弊顦銓嵉臄⑹雠c最真實的歷史照片相互映襯,展現(xiàn)了特有的審美價值和藝術(shù)魅力。
感謝這位革命老媽媽,為我們留下這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感知到了人生的壯美與情懷的弘廣。今天,適值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再次捧讀這部閃爍著共產(chǎn)黨人最樸素最堅定信仰之光的佳作,仿佛又一次聞到彌漫在云天中古樸雄壯、激越飄蕩的精神氣息。再次傾聽先輩的腳步聲,魂魄與共,給予我們的依然是深深的感動與濃濃的暖意,既像滿山的映山紅,花繁似錦、香醉四時,又似滿天星斗、璀璨皎潔、光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