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婧怡
(臺州市第一中學,浙江 臺州 318000)
留守兒童法治觀現狀及教育策略
呂婧怡
(臺州市第一中學,浙江 臺州 318000)
留守兒童是當下社會問題中引人關注的一個群體。他們雖然缺失親情的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懷與愛,但卻是一個個有著獨特性格鮮活的個體。①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犯罪的案件在新聞中報道出來,讓人嘆息的同時,提醒著每個人挽救這些祖國的花朵的重要性。了解留守兒童的法治觀現狀,調整教育結構和模式刻不容緩。
留守兒童;法治觀;教育策略
留守兒童是這個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缺少必要的親情的滋潤,缺乏一定的教育,多數存在自卑的心理,并且缺乏成熟的法治觀??释粍e人關注的他們,越來越多地通過犯罪的途徑來進入公眾的視野之中,不斷上升的數據讓人開始意識到,我們需要關注這個群體,給他們正確的恰當的法律指引,改變教育的方式,給他們營造更好的成長氛圍。
(一)留守兒童犯罪現狀。從留守兒童的近幾年來的犯罪率情況可以看到他們的法制教育的缺失。近年來,留守兒童的犯罪情況呈現了低齡化、暴力化、團伙犯罪的趨勢,并且在案件數量上有明顯上升,主要集中在16歲到18歲階段。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08年為10%,2009年為13%,2010年達到17%。2008年以來,武岡市院共受理各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6件52人,其中共同犯罪案件12件28人,共同犯罪人數占犯罪總人數的52.89%,留守兒童占43.56%留守兒童的犯罪一般從小偷小摸開始,在各種利益的誘惑之下,最終慢慢走向不歸路。
(二)犯罪原因。眾所周知,大部分的留守兒童來自農村及經濟教育科技等不發(fā)達地區(qū),父母過早離開他們的身邊,缺少必要的成長環(huán)境等,這些缺陷產生了四個主要的犯罪的原因。第一是,留守兒童家庭親情缺失。在2009年全國婦聯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人,大部分由家長的老人撫養(yǎng),成長環(huán)境單一缺乏父母關懷。二是學校教育缺失,農村地區(qū)學校受辦學條件的限制,師資力量弱,思想意識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也是留守兒童犯罪的原因之一。三是社會關注乏力,社區(qū)疏于管理留守兒童的判斷能力不強,自我行為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接觸的人和事能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除此之外,犯罪所能帶來的被關注的感覺也是留守兒童們所追求的和所渴望的,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處于封閉的小社會中,往往是一個被忽略的人群,在心里的渴望和外界的刺激下,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抓住這些心理,甚至還有社會人士專門找尋留守兒童協(xié)助他們犯罪。這些,都是誘使留守兒童犯罪的原因。
(一)情感教育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很大一部分都由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yǎng),還有一些被托付給其他的親戚朋友,總之,大部分都處于不確定或無人監(jiān)護狀態(tài),基本上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極少,又由于極少部分的留守兒童會主動打電話給父母,敢于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別人的少之又少,故而,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容易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
(二)學習教育問題。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出生并居住在農村等不發(fā)達地區(qū),而這些地區(qū)的學校受辦學條件的限制,師資力量弱,思想意識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沒法及時給他們提供新鮮的及時的資訊,讓他們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調查表明,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成績排名在較后,心理上的打擊、長期低劣的教學質量,以及所學不能得到應用的現實,讓許多留守兒童厭惡學習并逐漸愛上去網吧等娛樂場所,過早接觸到社會上的不良行為。
(三)道德教育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留守兒童長期與祖輩居住在一起,而祖輩們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往往不高,他們所盡力做的往往是提供給他們足夠的物質條件,而沒有恰當的精神和道德灌輸,留守兒童們無法解除到新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熏陶,擁有健康成長的壞境。
(一)教育策略整改的內容。除去部分學校從未開展法制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學校法制宣傳教育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些學校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學校由于過度注重“升學率”,為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導致培養(yǎng)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對是非沒有正確的判斷力,這是由于這些學校對當前抓好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認識不足。二是教育資源受到限制。由于受客觀條件所限,學校法制教育還沒有統(tǒng)一、正式、規(guī)范的教材,同時,缺少法學專業(yè)教師、資金的短缺,都是需要整改的內容。
(二)教育策略整改措施。學校要加強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同學們的思想認識,不要只關注升學率等,更關注留學兒童心理的健康,培養(yǎng)他們的法治意識,組織形成一套統(tǒng)一正式規(guī)范的法學教材,政府在最大的程度上提供必要的物資和人力資源,保障法律知識傳遞的準確性,以及能夠讓這個群體的大部分人樹立正確的法治觀,認識到這個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同時,各級部門要正確認識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性,認真動員,積極部署,不僅提供物質的幫助也要在精神建樹上給他們鼓舞,并且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留守兒童判斷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和防范意識,更容易受到社會人士的影響,容易在不經意間走上犯罪的道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關注。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社會各界人士需要不斷地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氛圍,也需要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當然,要從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具體落實以上的策略,提高教育質量,進行全面發(fā)展,也需要他們的親人、各個學校以及社會一起的努力才能為這些祖國的花朵保駕護航。
注釋:
①梁家蓮,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5(6).
[1]王振東.淺析留守兒童犯罪及預防對策[J].法制與社會,2008.1(上):53.
[2]唐春梅,姚楚湘.清遠農村留守兒童調查[N].南方日報,2008,3.31:A12.
[3]周虹.對中國兒童權利保護現狀的思考—從立法不足及完善談起,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J].2008,12(4)(總第38期).
[4]高菊.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的思考[J].銅仁地委黨校學報,2006(6)(總第22期):59.
G763
A
1671-864X(2016)09-0043-01
呂婧怡(2000-),女,漢族,浙江臺州市椒江區(qū)人,臺州市第一中學高二(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