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惟杉+++孫冰++宋杰
舉觴相慶的酒杯還未放下,一瓢涼水就澆了下來。
先是7月28日,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聯合頒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其中首次明確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即網約車的合法地位。相比于2015年10月出臺的“征求意見稿”,《暫行辦法》包含了一系列對網約車發(fā)展較為寬松和利好的政策。按照這一標準,絕大多數正在運行的網約車都可以獲得合法身份。
但是,《暫行辦法》也明確表示,各地可根據本辦法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細則。
隨后的10月8日,京滬廣深四地同時發(fā)布了關于網約車經營服務的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下稱“管理實施細則”),開始向社會征求意見。四地中,特別是京滬兩地的管理實施細則,對駕駛員戶籍、車輛牌照、車輛排量與軸距等制定了諸多較為嚴苛的限制性條款。
以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出臺的管理實施細則為例,其中要求網約車駕駛員需為本市戶籍,車輛為本市號牌車輛,且5座三廂小客車排氣量不小于2.0L或1.8T、車輛軸距不小于2700毫米。上海發(fā)布的管理實施細則也對于駕駛員的戶籍、車輛的軸距等方面做出規(guī)定。
按照這些要求,絕大多數正在兩地運行的網約車都將無法達標。
在短短3個月之中,“滴滴們”剛剛經歷了由死到生的興奮,又緊接著體驗了由生到死的絕望。而實際上,網約車自誕生之日起便伴隨著掌聲與爭議。
近幾年,我們都目睹了這個新興業(yè)態(tài)中一輪輪兼并與補貼大戰(zhàn),而被卷入其中的除了監(jiān)管者、網約車平臺,還有傳統(tǒng)出租車公司、乘客,以及背后的投資人、汽車租賃公司。
“互聯網+出行”這個“想想都讓人有點兒小激動”的市場,不僅事關投資者們的欲望與野心,網約車司機們的興奮與壓力,也蘊含著每一個人未來出行模式的簡便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