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
在中國封建史上,有不少賢臣循吏,但稱得上鐵面無私的清官,則鳳毛麟角,北宋之包拯可以譽之。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其父包令儀曾任刑部侍郎,包拯自述:“生于草茅,早從宦學”,他少時寄居在一座古廟里刻苦攻讀,28歲考中進士,踏上仕途,由于包拯父母體弱多病,后來又父母雙亡,他便辭官守孝在家,以致十載不仕,故歐陽修譽他“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贝撕?,包拯在政治舞臺上一展所學,他先后任知府、轉(zhuǎn)運使、監(jiān)察御史、御史中丞、戶部副使、龍圖閣直學士等職,他在仕途上敢于直言,見貪官污吏及平庸之臣,無論官高權(quán)重,都敢于彈劾。如包拯七次彈劾酷吏王逵,把這個不可一世的皇帝寵臣拉下馬;他彈劾宋仁宗最親信的太監(jiān)閻士良“監(jiān)守自盜”,他四次彈劾皇親郭承佑,讓皇帝下不了臺。在包拯30年仕途中,在他彈劾下被罷免的重臣多達30余人,不少還是炙手可熱的權(quán)貴。正因如此,民間便有了《打龍袍》《打鑾架》《烏盆記》等四十多部戲曲文本。故事中包拯的最大對手是國丈兼宰相龐吉,據(jù)查,宋仁宗時確有宰相龐籍,龐籍是宋真宗時進士,仁宗即位時,真宗皇后垂簾聽政,寵籍力諫不妥,并在仁宗時反對皇妃干預(yù)朝政,由于他整頓軍紀,收復(fù)失地,被冊封穎國公,以太子太保退休。龐籍并沒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當貴妃,包拯打?qū)櫦菓蚯业木幵臁?/p>
但宋仁宗時,包拯確實扳倒過一位顯赫的國戚叫張堯佐,他是張貴妃的伯父。由于張貴妃嬌麗得寵,平庸的張堯佐頻頻高升,出任掌管全國財政的計相,他加重苛稅而令朝庫枯竭,包拯便據(jù)理彈劾,但宋仁宗抵不住愛妃的“枕頭風”,反而要提拔張堯佐為“宣徽使”,包拯在廷辯時義憤填膺滔滔不絕,以致于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使宋仁宗拂袖退朝,因包拯力諫,張堯佐無奈辭去兩個職務(wù)。包拯還迫使宋仁宗作出了后妃家庭成員今后不得任國家軍隊要職的規(guī)定。
“包拯戲”中說包拯由其兄嫂扶養(yǎng)成大,后其親侄犯罪,包拯揮淚斬侄子,那也是杜撰。包拯有二子,長子包繶,青年早亡;晚年得一子包綖,包拯臨終前立下遺訓(xùn):“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币虬M心效國,他除主持開封府,還被任命為三司使,負責全國經(jīng)濟工作,并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勞累過度的包拯在63歲時病逝。宋仁宗親自到包拯家吊唁,發(fā)現(xiàn)包拯“居家儉約,衣服飲食如初宦時”。歐陽修評曰:“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p>
綜觀包拯一生,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敢于直言,無論是權(quán)貴,還是皇親,只要胡作非為,他一律彈劾。二是為官清廉,他在端州任職時,由于愛民如子,他臨行前當?shù)匕傩罩坪靡环蕉顺幩退?,包拯堅辭不要。其堂舅犯了法,包拯嚴加審問,打了其堂舅七十大板。三是大力平反冤獄,智破疑案,讓受冤百姓重見天日。他身邊雖無張龍、趙虎以及南俠展昭等武將,但包拯以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而不怒自威。
包拯能秉公執(zhí)法,“舉刺不避乎權(quán)貴,犯顏不畏乎逆鱗”,緣于包拯 “無欲則剛”,他一生無私念,因此才能一生剛直不阿。另一原因是北宋君主以“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為綱,宋仁宗趙楨又對文臣十分尊重。如若在獨裁專權(quán)的皇帝治下,有敢于犯上執(zhí)法的包拯則亦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