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輝
摘要:近年來,循化縣綿羊蠕形蚤病呈地方性流行趨勢,為進一步做好對該病的防治工作,對該縣綿羊蠕形蚤病發(fā)生較嚴重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調查。結果表明,該縣綿羊感染蠕形蚤較為嚴重,463只羊感染率達61.1%。感染強度為平均每只羊感染32只蠕形蚤,最多達143只。
關鍵詞:蠕形蚤??;流行病學;感染;藥?。谎h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7-0016-01
近年來,青海省循化縣綿羊蠕形蚤病呈地方性流行趨勢,雖然年年防治,但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為進一步做好該病防治工作,我們對該縣綿羊蠕形蚤病發(fā)生較嚴重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調查?,F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自然概況
調查循化縣文都、尕楞、崗察3鄉(xiāng)鎮(zhèn)的中庫溝-柴溝一帶高山牧場放牧羊群。該地區(qū)位于循化縣西南部,與青海省同仁縣、尖扎縣,甘肅省夏河縣接壤,草場類型屬于山地灌叢草甸草場類和高寒草甸草場類,海拔高度2 200~3 500 m,年均氣溫0.1~4.0 ℃。該草場土質疏松,常年多風,降雨量少而且干旱、缺水,草場質量較差;羊群采用自然放牧,夜間在駐地簡單圈舍過夜。
2 感染情況(感染高峰時期)
通過調查,3個鄉(xiāng)鎮(zhèn)的具體感染情況見表1。由表1可見,3個鄉(xiāng)鎮(zhèn)共調查463只羊,感染率為61.1%。感染強度為平均每只羊感染32只蠕形蚤,最多達143只。
3 流行病學特點
10月初羊體上開始出現蠕形蚤。最初蟲體較小,大小在2~4 mm,蟲體頭部呈深褐色,腹部呈黃白色,背部有條紋。12月中旬后蟲體較大,約為6~8 mm,呈深褐色。來年1~3月期間,由于草料缺乏和寄生蟲的大量寄生吸血,瘦弱羊只發(fā)生死亡。5月初隨青草長出蟲體自然消失。
4 臨床癥狀
蟲體主要寄生在羊的頸側部、臀部?;佳蛳?、貧血、被毛脫落以及出現奇癢和不安等癥狀。感染羊只經常在硬物上摩擦患部,或用嘴咬、蹄蹬患部。檢查患部,寄生部位可見到蟲體,黑色血糞和血凝塊;皮膚損傷、潰爛。妊娠母羊發(fā)生流產,羔羊存活率下降。感染嚴重的羊只因消瘦、衰竭死亡。
5 蟲體形態(tài)
對采集的蟲體標本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蟲體均為花蠕形蚤。雄蟲體長約3~4 mm,飽血雌蟲體長約7~8 mm。蟲體頭胸部呈深褐色,腹部呈黃白色,背部有明顯的條紋。口器長,3對足發(fā)達。下唇須節(jié)數較多,其長度超過前足脛節(jié)末端,雌雄蚤均有節(jié)間膜。
6 討論
從調查結果來看,循化縣綿羊感染蠕形蚤較為嚴重,463只羊感染率達61.1%。感染強度為平均每只羊感染32只蠕形蚤,最多達143只。調查中了解到,被調查地區(qū)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蠕形蚤的感染較為輕微,這主要與當時修建藥浴和用可移動簡易藥浴池對羊群進行大規(guī)模藥浴有關。被調查地區(qū)雖然這幾年也對羊群用殺蟲劑進行涂擦、噴霧洗滌等處理,但效果甚微。蠕形蚤主要以吸取家畜的血液為生。其侵襲家畜的時間正值枯草季節(jié),此時家畜營養(yǎng)下降,抵抗力減弱,蠕形蚤的侵襲加劇了綿羊春乏死亡。因此,建議在蠕形蚤感染初期(9月底),對羊群均進行100%的藥浴,并且連續(xù)堅持3年以上。對初生的羔羊,應在出生2周后進行必要的藥物防治,以免對羔羊造成危害,從而達到消滅病害,有效控制蠕形蚤病傳播流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