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圈推送來篇文章,2015年中美大學生閱讀書目的差異。
中國這邊,排第一位的應當是小說類,諸如《平凡的世界》在兩所校園奪得閱讀之冠。余者有《三體》《盜墓筆記》《神雕俠侶》《絕代雙驕》,多是些文學作品。
而美國十所高校綜合排名,借閱量前十名的書籍分別是:
《理想國》柏拉圖,《利維坦》霍布斯,《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文明的沖突》塞繆爾·亨廷頓,《風格的要素》威廉·斯特倫克,《倫理學》亞里士多德,《科學革命的結構》托馬斯·庫恩,《論美國的民主》托克維爾,《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政治學》亞里士多德。
這篇文章評述說:從榜單來看,中國的大學生們較少閱讀綜合類或有普遍意義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書籍。
2
該文可能有失偏頗,不過中國大學生之所以閱讀類別多以小說為主,是因為閱讀的起點就在這里。閱讀也是循序漸進,分步驟的:
第一步,純娛樂小說。這是閱讀的起點,這個起點繼嬰幼時代的童書而持續(xù),功效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國孩子在中學時為了拼高考,閱讀功能基本上廢掉了,到了大學才補這一課,已經錯過最佳時期。
第二步,傳統(tǒng)經典小說。當孩子把流行的娛樂小說讀過,文字的敏感性就培養(yǎng)了出來,要閱讀些智力含量較高的作品,諸如《飄》《紅巖》《三國演義》《1984》等書就會被翻出來。
第三步,進入史哲領域。只有對經典廣泛涉獵,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這方面的興趣。這是因為經典小說中,大量的涉及了史哲領域的概念,諸如神話、歷史典故。上述這些典故在書中頻繁出現,最終形成孩子的閱讀敏感點。能夠讀懂《左傳》《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理想國》《史記》等等。這時候孩子們的大腦開始體系化,然后是下一步。
第四步,進入思想領域,有了史哲的基礎,這時候就會閱讀大量的思想典籍,諸如伊·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方法論》,蒯因的《從邏輯的觀點看》等等,閱讀到了這一步,才算是個讀書人。
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讀有所成。
第五步,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并依據自我體系構建新的閱讀書目。理論上來說,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讀這么多的書構建自我思想體系,但這種生而知之的異類數量較為罕見,幾百年也出不來一個兩個。
完成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時候,你的思考不僅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夠的廣度,簡單說就是看問題看得通透。但老實說,閱讀或是思考,根本用不到走出這么遠。
如果你肯走到第二步,你的人生就堪以笑傲江湖了。
3
現在很多人還沒有達到閱讀的第一個層次——通讀流行娛樂小說的境界,雖然不能說他們不是文明人,但大家確實需要再努點力。處在閱讀的第一階段,因為讀書量少,完全情緒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歡不喜歡。
閱讀的第二個階段,就是開始閱讀傳統(tǒng)經典小說,這時候,我們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思維的廣度,能夠兼顧周邊,學會換位思考。這類人是社會的主流。
進入閱讀的第三個階段,史哲領域。這一層次的人會把一個問題,放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下考量,所以他們的結論,也往往充滿智慧閃光點,讓人眼前一亮。
閱讀的第四個階段,進入思想領域。這類人的思考,注重的不是什么社會公正,也不是什么膚淺的道德評述,而是針對人性本身。
進入閱讀的第五個層次,能夠構建自我思想體系,再也不會遭遇人生難題。
(摘自“霧滿攔江”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