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志國
失憶男生的心靈避難所
□馬志國
馬志國
心理學者,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國家基礎(chǔ)教育實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全國網(wǎng)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心理節(jié)目特邀專家,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等著作40余部。
方華是一個13歲的初中男孩,身材高大。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種怪病,把全家人都嚇壞了。
那是剛上初中后不久的一天早晨。一覺醒來,父母說該準備上學了,方華卻愣愣地問:“上學?上什么學?上學干什么?”父母以為他沒有完全清醒,催他趕緊收拾好書包準備上學。方華愣愣地問:“什么書包?書包是什么?”
這時,父母才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醒來,但好像腦子出了問題,說什么都不知道、想不起來。不過,隨后父母發(fā)現(xiàn),方華忘記的都是與學習有關(guān)的事:忘記了自己是中學生,忘記了自己的學校,忘記了同學、老師。
這下可把父母嚇壞了,他們趕緊把方華送到了醫(yī)院。先看腦內(nèi)科,再看神經(jīng)科,都沒有檢查出大腦有什么問題。這讓方華父母心里更沒底了: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通過進一步的溝通,我了解到事情的起始緣由。
方華沒有上過幼兒園,從小是奶奶帶大的,是家族中唯一的孫子,父母對他也百般疼愛,隔代親的疼愛更不用說了。方華就是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
從方華背起書包的那天起,全家人對他就懷有很高的期望,“好好念書,上個好大學”,幾乎成了父母的口頭禪??墒?,父母越是期望高,方華越是出問題,隔三岔五地“鬧病”。大約到了三年級,方華就開始經(jīng)常鬧病不上學了。六年級的時候,方華的癥狀更嚴重了。特別是每次考試之前,他不是頭疼,就是胸悶,要么就是腸胃不好,后來干脆是渾身難受。每次“鬧病”,醫(yī)生都沒檢查出什么問題。更讓人莫名其妙的是,只要一回家,他就沒事了。就因為方華總是“鬧病”,父母不敢再說“考個好大學”了,但是心里還是這樣夢想著。
轉(zhuǎn)眼,方華上中學了。第一次月考之后,老師找家長談話,說方華有進步,希望家長配合督促孩子,爭取考個好高中。父母聽了很高興,回家就和方華談,鉚足了勁給方華加油。方華也勁頭很足,表示一定要好好學習,到期中考試拿個好名次。
就在這時出現(xiàn)了一種俗稱“豬流感”的傳染病,學校每天都要對學生監(jiān)測體溫,方華因為體溫總是偏高而一個月沒能上學。后來,雖然傳染病流行期過去了,學校不再檢測體溫了,可是,方華卻再次鬧病而不能上學了。
▲蔡軍攝
可是,就要期中考試了,總不上學怎么行?一天晚飯后,全家人一起給方華施壓,爸爸說完媽媽說,爺爺說完奶奶說,中心思想就一個:不能不上學。方華感到再也找不到退路了,終于表示第二天去上學,說完就到自己的房間去整理書包和學習用具??墒?,方華剛整理完書包就暈倒了。爸爸媽媽趕緊把方華送去醫(yī)院,醫(yī)生看后說沒什么事,暫時住院觀察。
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就出現(xiàn)了開頭嚇人的一幕。
方華的問題,其實就是心因性失憶癥的表現(xiàn)。醫(yī)生也給出了這樣的診斷。
心因性失憶癥,是一種選擇性的反常遺忘現(xiàn)象,是由于心理壓力和精神創(chuàng)傷的原因,而產(chǎn)生的選擇性失憶。具體說來,心因性失憶癥的特征主要有三:第一,原因是心理性的?;颊唠m喪失對過去經(jīng)驗的記憶,但并無生理上的癥狀,失憶現(xiàn)象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第二,內(nèi)容是選擇性的。與因車禍等原因而導致的失憶不同,心因性失憶往往是有選擇性的遺忘,比如,只忘記了某一方面的事情,只忘記了某一時段的事情。第三,發(fā)展是階段性的。心因性失憶都是階段性的,持續(xù)的時間從一兩天到幾個月,過了一個階段通常都能自然恢復正常。
就方華的癥狀看,是典型的心因性失憶癥。首先,他的失憶選擇了學習方面的事情。其次,階段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來訪的時候,方華已經(jīng)有所恢復了。至于失憶的誘因,更是顯而易見。
方華患心因性失憶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他躲過了入學后的第一次大型考試,而且可以每天不上學不寫作業(yè)了。也就是說,他不用面對學習的壓力了。
面對壓力,我們的心靈難免會去尋找避難所,容易逃進“病”里。但是,一直逃到心因性失憶癥里,確實是不多見的。方華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前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病根在家庭,在家庭教育的失誤上:一方面是愛,愛護過頭;一方面是壓,壓力過大。愛護過頭導致的結(jié)果是,孩子心靈難于長大,會形成退縮、退行、回避等人格特征。這些人格特征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xiàn)就是見困難就怕,就躲,就逃。壓力過大導致的結(jié)果是,孩子在學習時會面臨更多的困境。于是,越是怕,就越是感到困難,就越是想逃避。先逃到病里,當逃到病里也不能解決時,就只好逃到心因性失憶癥里了。
前面我們提到,心因性失憶通常都能恢復正常。這個恢復過程,基本上是一個自然恢復的過程。所以,一般不必經(jīng)過特別的醫(yī)學治療,或者說,醫(yī)學治療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心病還需心藥醫(yī),重要的還是當事人和家人進行適當?shù)男睦碚{(diào)節(jié)。
一是緩解現(xiàn)實壓力。如果現(xiàn)實壓力有所緩解,適應能力有所改善,生活環(huán)境有所轉(zhuǎn)換,心因性失憶往往可以獲得緩解,甚至完全恢復。所以,如果了解到當事人存在某方面的心理壓力,首先要幫助他減壓。心理疏導、心理宣泄、轉(zhuǎn)換環(huán)境、提高能力,都有心理減壓作用。一般來說,壓力緩解,癥狀就會緩解。
二是增強心理素質(zhì)。不論怎樣,壓力總是不可避免。所以更重要的是增強心理素質(zhì),學會直面生活,學會應對壓力。在平時的生活中,加強心理輔導,增強心理素質(zhì),重塑良好人格,引導當事人學會直面生活,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壓力,有助于避免出現(xiàn)心因性失憶。如果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關(guān)癥狀,就更加要做好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工作,當事人一旦心理上可以直面現(xiàn)實問題了,失去的記憶也就可以恢復了。
三是利用事件重演。有的心因性失憶,可以通過事件重演來幫助恢復記憶。所謂事件重演,就是重復當初導致精神創(chuàng)傷的類似情境,這樣會激活相關(guān)的記憶內(nèi)容。事件重演常常在自然狀態(tài)下就會發(fā)生。比如,一個偶發(fā)刺激恰好與當初的情境相關(guān)聯(lián),就可能激活相關(guān)記憶。必要的時候,可以求助專業(yè)人員引導進行事件重演,還可以采取催眠療法來恢復記憶。
針對方華的情況,應該主要從前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幫助他減輕壓力。為此,我做了較多的心理溝通,給予他足夠的心理支持,幫助他緩解了學習壓力。同時,與老師溝通協(xié)商暫時不給他布置作業(yè),允許他暫時不參加考試。在這個過程中,方華的記憶逐漸恢復了。其間,父母還帶他去??漆t(yī)院接受了催眠療法。多方共同努力,引導他逐步投入正常的學習生活。二是教他學會直面生活。家庭教育的關(guān)鍵是重新塑造孩子的人格,促進孩子人格的成熟。只有在人格上變得成熟,方華才能學會面對學習壓力,也就不需要再逃到心因性失憶中避難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表示要積極合作,幫助孩子成熟起來。
不久,好消息傳來,方華的記憶已經(jīng)完全恢復,開始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人在無法承受某些打擊或壓力的時候,潛意識里就會采取一些保護措施來進行自我心理防衛(wèi)。心因性失憶癥,從實質(zhì)上說就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wèi)機制,是一種自我逃避,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由此可以說,心因性失憶,與其說是想不起來,不如說是不愿想起來,從而讓自己免于面對困境或壓力。
具體說來,心因性失憶癥的心理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生活壓力。這個壓力可能是持續(xù)性的,比如學業(yè)或事業(yè)上的壓力,也可能是突發(fā)性的,比如家庭的突發(fā)重大變故。二是人格特征。有些人格特征容易出現(xiàn)心因性失憶,比如表演型人格,還有退行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等。三是心理素質(zhì)。這樣的人心理脆弱,自我防御體系的閾值較低,難以抵御心理壓力和精神打擊,遇到困境就容易導致心因性失憶癥。
就方華的情況說,他從小學開始經(jīng)常鬧病,就屬于軀體化現(xiàn)象。所謂軀體化現(xiàn)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難以面對的時候,潛意識里會讓心理壓力轉(zhuǎn)換成某種軀體癥狀。軀體化現(xiàn)象實際上就是一種心因性反應,是心病轉(zhuǎn)移到了身體上。
三年級正是一個特殊的轉(zhuǎn)折期,六年級又面臨著畢業(yè)和升學,對學生來說都是心理壓力相對較大的時期。因此,常常有學生在這個時候逃進病里來避難。這也是方華在三年級和六年級,軀體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的由來。那時,方華確實也通過“鬧病”而成功地避難——逃避了上學和考試。
但是,到了初中后,方華卻不能通過“鬧病”來成功地避難了——盡管他病休在家,全家人也要共同敦促他去上學。這讓方華感到,自己盡管“逃”進了病里,還是逃避不了面對學校和考試的壓力,他在茫然中感到無路可走。
怎么辦?方華“逃”進了心因性失憶癥里。因為失憶可以更好地逃避困境,更好地避難。這樣說來,心因性失憶癥就成了最后的心靈避難所。平常說,“眼不見心不煩”,心因性失憶卻是連“心”都“不見”了:心里什么都不知道了。
這個問題跟我們教師有什么關(guān)系嗎?
答案是肯定的。很明顯,學生中出現(xiàn)的這類心因性失憶,以及其他相類似的心理障礙,往往是因為學習壓力大,從而產(chǎn)生了心理壓力,心理壓力最終形成了種種心理障礙。學生的學習壓力,當然不能全怪老師,然而,這其中有多少不是老師親手制造的?
在前面的案例中,在方華出現(xiàn)心因性失憶后,為了化解方華的心理壓力,老師配合做了積極調(diào)整,這是應該肯定的。但是,我們也看到,當初老師無意中給方華制造的那種善意而溫情的壓力,也是導致方華心理障礙的一個誘因。
由此說來,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這類心因性失憶,以及類似的心理障礙,老師應該有所了解。但是,僅僅有所了解是不夠的。面對類似的事件,面對如今學生的學習壓力,面對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出現(xiàn)的種種心理問題,老師應該如何自我反思,又該做怎樣的自我調(diào)控,是所有老師應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