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973年的冬天,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整理資料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篇1856年的新聞報道,這篇報道記述了女黑奴瑪格麗特·加納逃跑后,拒絕跟舊主人回南方,親手殺死了自己女兒的事件:
當警官和追捕黑奴的人們發(fā)現(xiàn)瑪格麗特一家的藏身地時,瑪格麗特拿起一把鐵鍬砸了她的兩個孩子的頭,然后抓起一把刀,把第三個小孩的喉嚨切開,并且打算割第四個小孩的喉嚨?,敻覃愄卣f,如果不是警察制止了她,她會把所有的孩子都殺死,她一點也不在乎自己會接受怎樣的懲罰,她不愿意讓她的孩子受任何罪。
這篇簡短的新聞報道讓莫里森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在1987年,她出版了根據(jù)瑪格麗特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出的小說《寵兒》,1993年她憑借這部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里森說,她看了這篇報道后,并沒有對瑪格麗特的生平做更多的了解,而是更多依靠自己的文學想象創(chuàng)作故事。不過小說的成功,卻把這樁曾經(jīng)轟動美國的殺嬰案再次帶回大眾的視線。
1833年,瑪格麗特出生于肯塔基州的楓葉林種植園,她和她的母親都屬于奴隸主蓋恩斯,她的丈夫則是另一個種植園的奴隸。1856年的冬天,瑪格麗特和丈夫帶著四個孩子打算冒險逃離肯塔基州。他們的計劃是徒步越過已經(jīng)結冰的俄亥俄河,到河對岸的自由州辛辛那提,藏身到丈夫的親戚家,然后在廢奴協(xié)會的人的幫助下逃往自由的國度加拿大。
他們逃跑的計劃很快暴露,蓋恩斯伙同其他人帶上獵犬追捕他們。瑪格麗特一家借助夜色的掩護,跑進了辛辛那提市。沒幾天,他們的藏身地遭泄露,手持獵槍的追捕者們闖進了屋子,而后發(fā)生了新聞所描述的那一幕。
圍觀者們目瞪口呆,他們不知瑪格麗特會得到怎樣的懲罰:根據(jù)美國1850年頒布的奴隸逃亡法案,南方奴隸主有權在北方逮捕逃亡的黑奴,也就是說即便在不蓄奴的北方,瑪格麗特一家被抓住后,也只能被送回南方種植園;然而,瑪格麗特的殺嬰行為也同時違反了辛辛那提州的法律,她被收押在辛辛那提的監(jiān)獄等候法官裁決。
這樁新聞報道出來后,全國嘩然。主張廢奴的民主人士站出來,指責奴隸主冷血無情,迫使一個可憐的母親走上了這條路;而主張蓄奴的人士則舉瑪格麗特的例子說黑奴不配做母親,沒法做自由人,不具備起碼的人性。
主張廢奴的作家約翰·喬里福是瑪格麗特的辯護人,他在法庭上激情高昂,引用《圣經(jīng)》闡述他認為法院應該認定瑪格麗特一家為自由人。他傳喚了一名同樣是廢奴擁護者的白人女性,后者指出瑪格麗特有三個孩子是黑白混血,顯然是受到了奴隸主的性侵。
黑奴逃跑被捉回,一般會在一天之內(nèi)判決,但對瑪格麗特的庭審進行了一個多月。每天的新聞都在集中報道瑪格麗特的案子,大家都在揣測瑪格麗特會被如何發(fā)落。諷刺的是,最終法官否決了對瑪格麗特殺人罪的控訴,而是用黑奴逃亡法案裁決蓋恩斯帶回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和她九個月大的女兒被迫跟蓋恩斯回了肯塔基州。沒幾天,辛辛那提法院決定對瑪格麗特的殺人罪進行庭審,但是此時,他們已經(jīng)無法找到瑪格麗特了。蓋恩斯在蓄奴人士的幫助下,在肯塔基州把瑪格麗特一家藏了起來。
辛辛那提市的警察三番五次到肯塔基州尋找瑪格麗特,然而他們一再錯失機會,最后找到蓋恩斯時,他們發(fā)現(xiàn)瑪格麗特已經(jīng)被蓋恩斯賣到了美國最南部的阿肯薩斯州的種植園,生活在那里是當時很多黑奴的噩夢。從此人們再沒有任何關于瑪格麗特的消息,據(jù)稱兩年后,瑪格麗特染上傷寒病不治而死。
就像現(xiàn)在火爆一時的社會新聞一樣,人們很快淡忘了瑪格麗特,沒有人關心她到底去了哪兒,到底遭受了什么,為什么會死,甚至最后留下的史料中,更多的是廢奴和蓄奴者們的爭辯,甚少有瑪格麗特本人的聲音。
美國的《獨立宣言》闡述了美國的立國之本,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這里面每個字、每個詞都是精心打磨過的,“不言而喻”“生而平等”;然而,就在這份宣言里,數(shù)目龐大的黑人被算成五分之三個人,被排除在自由人的門檻外。
起草宣言的托馬斯·杰斐遜本人就是一個大蓄奴主。當時,美國全境有50萬黑人奴隸,為了緩和南北關系,獨立宣言最終選擇了保留奴隸制,在“人人生而平等”的基礎上,剔除了“不配”的人——黑人、印第安人、合同勞工。
在這個制度下,瑪格麗特無權擁有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就是奴隸,她的孩子和牲口一樣,可以任意由主人買賣。因此她寧愿殺掉自己的孩子。
在瑪格麗特死后第三年,美國爆發(fā)了全國性的南北內(nèi)戰(zhàn),而后林肯發(fā)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轟轟烈烈的戰(zhàn)爭最終廢除了奴隸制。
編輯/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