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聽藝術是否具有民族性,這歷來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命題。很多學者表示,作為舶來品的電影藝術,本身是不具備所謂的民族性的。但事實上其內容上是絕對具有民族性的,并且從內而外,其表現(xiàn)手段,也都圍繞著內容突出了一些民族性的呈現(xiàn),本文將選取香港神話電影制作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點來進行論證。
關鍵詞:香港;神話電影;視聽語言;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06-01
視聽技術,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可以是沒有民族性的,但是視聽語言不一樣。語言帶有內容特性的,不同的表現(xiàn)手段,承載出的影視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美國大片的場面震撼,在中國電影中也可以使用,但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先抑后揚的處理,好萊塢電影就不一定也是這樣了;中國的畫面,重意象、重意境,跟美國好萊塢大片的設計還是完全不一樣的。
之所以選擇香港的神話電影作為例證,是因為其兼收并蓄了東西方影視的精華和各種先進資源,從生產(chǎn)升段,意識形態(tài)等各方面,都有一個特色的匯集。無論是東方的“道”,還是西方的“術”,在這里都是可以找到影子的,分析推敲,也都可以捉摸到痕跡。
一、酌墨留白——從畫面構圖上解讀香港神話電影視聽語言的民族性
香港神話電影中光影構圖的民族性例析。中國人的畫面感,跟中國畫的構圖畫面感是極度掛鉤的。而中國話中有一種畫面構圖的處理辦法,叫“酌墨留白”,是在畫面空間構圖上,比較有中國特色的,與中國道家所謂的“有無相生,高下相行”的辯證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與中國詩歌的“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的以為也是一樣的。整幅畫面之中,或許就是一個很小的畫幅出現(xiàn)事物,其他空間留白,留給人“腦補”想象。例如香港徐克導演的電影《青蛇》中,趙文卓扮演的法海,在紫竹林前打坐時,他本人所占的畫幅也只是畫面的一角,另外大面積的空間留給了天空。此時天空出現(xiàn)一道彩虹,即所謂的“菩提佛光”。在整個天空空空的襯托下,一個僧人的背影不免是孤獨的,縱然他有驚天徹底的法力和道行,但是畫幅比例反襯出來的情感,就是凄清落寞的。而這種畫幅構造突出意境的處理手段,在外國電影中時有用到,但是并不如中國人用到得多。這樣的畫面構造,靈感與傳統(tǒng)水墨畫的“酌墨留白”原理一致,可謂是在電影視聽語言中的,有極強的民族性體現(xiàn)。
二、鳥鳴山更幽——從聲音效果解讀香港神話電影中視聽語言的民族性
聲音是影視藝術的另一重要語言元素。在樂音控制上,很多地方都是用了中國特色的音樂效果,“一樂一國境”,這樣的元素的植入,是完全可以反映出很多民族性的元素的??梢泽w現(xiàn)民族音樂審美,民族個性,民族精神等等。
徐克導演的電影《青蛇》中,一開篇就用水滴聲、鐘磬聲、以及京劇的鑼鼓點兒聲音,將法海和尚內心的寧靜凸顯的非常清楚,讓觀眾凡是看著畫面聽著聲音的,都會為之感染,融入其清靜的境界中。這是中國素來就有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聲音反襯的手法?!队⑿邸分袩o名與殘劍的五色湖之戰(zhàn),張藝謀對自然聲音超凡的使用,不但給人真實的感受,且更產(chǎn)生了極度優(yōu)美、空靈的詩畫意境。
三、濃墨重彩——從畫面色彩解讀香港電影中視聽語言的民族性
色彩是影視藝術畫面構圖中一個重要的元素,作為一種影視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它往往包含著比還原生活更為豐富的藝術內蘊,即它在影視藝術世界中作為一種視覺元素,還具有抒情、傳神、表意、象征等作用,運用得當可從一定程度上拓展畫面的表意空間,增強影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影片《倩女幽魂》中,在闌若寺迷幻的場景中,大塊的魔幻的紅色渲染,舞池中妖艷的美女、昏紅的燭光,整個迷幻在紅色中場面,在視覺效果上也形成了強烈致幻感,將那種傳統(tǒng)妖媚的感覺,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了熒屏上。法國畫家馬大眾文藝大202蒂斯所說的:“簡單的色彩正是因為它們簡單,就能夠對內在情感發(fā)生更大的力量”,它“對感情所起的作用就會像在一面銅鑼上猛烈一擊那樣有力。藝術家在需要時應該有能力把它們敲響”。在中國的各種視覺藝術呈現(xiàn)中,顏色的象征是具有極強的代表性的。每個國家對不同顏色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但都是極具民族認知代表的。中國人為紅色喜慶,也有赤誠的象征,混沌的紅色蔓延,也是血色意蘊,代表著無盡的殺戮。這些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
四、動靜相宜——從鏡頭運動解讀香港電影中視聽語言的民族性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這兩種境界跟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理活動有直接關系。在視聽語言層面,“靜”更多地是指創(chuàng)作主體意識與心靈世界的內在活動,“動”主要是攝影機的物理運動,包括運動拍攝與靜止拍攝、攝影機運動與人物運動的互動以及攝影機角度的變化。從不同拍攝的狀態(tài)中尋找特殊的點,突出香港神話電影中的民族性特征。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話語關系,這種話語關系和語言地位,是暗含著中國一些話語習性的。從不同視角,通過比較研究,可得出視聽語言的民族性特征。
例如《青蛇》中,開篇法海立于鬧市之中,看人間的迷亂,自身獨立超脫,靜看一切,這種以靜襯動,動靜相宜的效果是相當明顯,且具有中國特色的。
結語
綜上所述,從畫面構成、色調運用、聲響技巧、鏡頭運動、畫面剪輯等方面,都可以認識到,香港神話電影,在視聽語言中,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潛移默化中,體現(xiàn)出了獨特的民族性特征。而這些民族性特征的研究,是有利于民族電影產(chǎn)業(yè),尤其是神話題材電影的進一步良性發(fā)展的。用像自己的說話方式,說自己最精彩最有特色的故事,也對其他題材的電影的發(fā)展道路,提供了部分參考借鑒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科學出版社,1998年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162頁
[4]魯剛.文化神話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18.
[5]聞一多.神話與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49- 61.
[6]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謝迪南. 當“新神話主義”成為浪潮[N]. 中國圖書商報, 2004-10-08.
[8]葉舒憲. 人類學想象與新神話主義[G].文學理論前沿:第二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作者簡介:杜凱(1989-),男,漢族,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影視批評與創(chuàng)作方向)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