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召+黃知平
【摘要】 目的 研究自體來源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樹突狀細胞(DCs)治療慢性粒細胞(慢粒)白血病的基礎及臨床效果。方法 28例CML患者, 均接受體外誘導的自體慢粒來源DC靜脈回輸治療, 分析DC激活的T淋巴細胞對自體來源CML的殺傷作用以及DC回輸前后外周血T調節(jié)性細胞的變化情況。結果 培養(yǎng)后, HLA-DR、CDla、CD80、CD86陽性細胞分別占(85.5±11.4)%、(62.5±19.5)%、(59.4±25.0)%、(54.6±19.8)%。DC回輸后, 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試驗(DTH)均呈陽性, 紅斑直徑為10 mm左右, 外周血CD3+和CD4+T細胞百分率升高較為明顯, CD8+T細胞百分率變化不大。骨髓細胞學檢查提示為慢粒緩解期, Ph染色體檢測提示陽性細胞數呈下降趨勢, 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細胞所占比例為57.0%~94.0%。治療期間, 部分患者偶有低熱表現, 未影響治療。結論 自體來源的DCs治療CML可激活T淋巴細胞對CML細胞的特異性殺傷作用, 生成的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可促進慢粒緩解。
【關鍵詞】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樹突狀細胞;T調節(jié)性細胞;免疫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52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是一種以粒系細胞慢性增殖為主要特征的惡性克隆性疾病, 相關研究證實, 激發(fā)自體特異性初始T細胞及細胞毒性T細胞的產生, 對CML細胞具有一定的殺傷作用。樹突狀細胞是目前已知的抗原遞呈能力最強的抗原遞呈細胞(APC), 其表面CD80等高表達共刺激分子可由造血干細胞、外周血單核細胞等誘導分化成熟, 這也構成了自體來源DC治療CML的基礎[1]。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28例CML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旨在探討回輸自體來源DC治療該類病癥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CML患者28例作為研究對象, 均為初發(fā)初治患者, 經骨髓細胞學、免疫分型檢查并確診, 符合相關診斷標準, 其中男18例, 女10例, 年齡25~40歲, 平均年齡(28.8±3.8)歲, 初始白細胞為(260~520)×109/L, Ph染色和BCR-ABL融合基因均為陽性。
1. 2 方法
1. 2. 1 試驗方案 所用試劑包括鼠抗人CDla單克隆抗體和CD86單克隆抗體(均為PE標記), 抽取患者外周抗凝血, 應用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 鏡下觀察所誘導的DC的形態(tài), 流式細胞儀檢測CD80、CD86;采用熒光原位雜交法(FISH)對誘導后細胞的源性進行分析, 與健康體檢者PBMC誘導的DC進行對照, 采用逆轉錄PCR(RT-PCR)法對BCR-ABL融合基因表達進行檢測;獲得并激活T淋巴細胞, 調整自體CML細胞濃度, 分析其對CML細胞的殺傷作用。
1. 2. 2 治療方案 均采用VCDP方案, 停用化療藥物后, 回輸DC, 每次回輸前, 以水浴常規(guī)復蘇低溫保存DC, 溫度為37℃, 經射線照射后再置入生理氯化鈉溶液中, 靜脈輸注, 回輸數量為(4.2~6.0)×106, 1次/周, 連續(xù)治療4周。均在化學治療前無菌抽取外周血, 進行DC的擴增、誘導和凍存。在回輸前后均進行DTH試驗, 記錄紅斑直徑;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T細胞百分率, 分別在回輸后第1、3個月檢測外周血Ph染色體、白細胞計數, 并計算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細胞所占比例。
2 結果
檢測結果顯示, 經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組人白細胞介素4(rhIL-4)、抗人重組腫瘤壞死因子(rHTNFα)培養(yǎng)后, HLA-DR、CDla、CD80、CD86陽性細胞分別占(85.5±11.4)%、(62.5±19.5)%、(59.4±25.0)%、(54.6±19.8)%。DC回輸后, DTH均呈陽性, 紅斑直徑為10 mm左右, 外周血CD3+和CD4+T細胞百分率升高較為明顯, CD8+T細胞百分率變化不大。骨髓細胞學檢查提示為慢粒緩解期, Ph染色體檢測提示陽性細胞數呈下降趨勢, 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細胞所占比例為57.0%~94.0%。治療期間, 部分患者偶有低熱表現, 未影響治療。
3 討論
DC用于腫瘤免疫治療是現階段研究的一大熱點, 回輸DC現已成為防止白血病復發(fā)的一大手段, 雖然目前臨床對不同DC回輸途徑的激發(fā)免疫作用效果評價尚無統一的標準, 但是普遍認為回輸利于DC在體內的分布, 對于CML而言, 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系統, 逆轉對CML抗原的耐受, 是啟動回輸自體來源的DC的基礎[2]。體內外研究均證實, DC能遞呈腫瘤抗原, 限制特異抗腫瘤的T細胞應答, 其在抗腫瘤免疫中發(fā)揮的作用已得到公認。與常規(guī)治療方法相比, 自體來源的DC治療CML可直接激發(fā)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 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幾率, 同時還具備鑒別免疫源性的白血病抗原、輔助腫瘤免疫治療等潛在應用優(yōu)勢, 目前已取得的臨床效果以及今后的應用前景均較為理想[3, 4]。本組研究中, 納入患者均接受回輸DC治療, 進行為期3個月的觀察, CML患者骨髓象為慢粒緩解期, Ph染色體陽性細胞數和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細胞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趨勢, 基本上達到了治療預期。
綜上所述, 自體來源的DCs治療CML可激活T淋巴細胞對CML細胞的特異性殺傷作用, 生成的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可促進慢粒緩解, 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 可作為CML治療的新方法, 在臨床上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椋, 曲學彬, 趙春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腫瘤干細胞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基礎醫(yī)學與臨床, 2011, 10(4):404-408.
[2] 崔久嵬, 牛超, 李薇, 等. CML來源的DC激活的T淋巴細胞對自體CML細胞的殺傷作用. 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 2011, 24(8): 931-934.
[3] 熊彬, 金七妹, 宋飛雪.人GITRL和IL-21基因對CML來源樹突狀細胞功能的影響.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4, 17(9):1189-1194.
[4] 饒燕飛, 鄒湉, 楊桂玲, 等.轉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總RNA對樹突狀細胞介導的抗白血病作用的體外研究.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3, 12(6):529-532.
[收稿日期: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