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謙
在助學課堂中,教師研究教材后,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學情設定“助學單”,學生借助教師的“助學單”在課后開展自主的學習和研究,課堂上展示先前研究的成果,開展積極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通過闡述和詰問,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完成意義的再建構(gòu),通過“小試卷”等形式進行效果監(jiān)測,課時學習任務結(jié)束后再進行下一次助學學習。(如圖所示)
傳統(tǒng)課堂和助學課堂中教師角色的比較
助學課堂的新課堂中,“老師,我來說一說”,已然成為最常聽到的一句流行語,它蘊含了師生角色的深刻轉(zhuǎn)變。具體來說,在助學課堂中,教師的角色這樣定位:
一、退居講臺之后,做一個優(yōu)秀的“編導”
在我們當下的大多數(shù)課堂中,雖然我們反復強調(diào)師生的平等性,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在助學課堂上,本持著“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一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教師角色有了新的定位,那就是退居講臺之后。教師雖然轉(zhuǎn)移到了學生視線之外,但是此時,對于教師的要求反而更高。要在學生的合作中甄選典型,排列發(fā)言的順序;要在學生的交流中去偽存真,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更要在學生的疑難上問診設計,準備研究的材料……就如同一個幕后優(yōu)秀的編導,不曾走到臺前,但是一切盡在掌握。
二、適時把控話筒,做一個智慧的“主持”
學生是具有學習能力的主體,但是確實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由于本身具有的知識水平和方法積累有限,容易出現(xiàn)問題。這時候,教師就要出現(xiàn)在學生的視野中,適時把握話筒,將主題進一步明確,將思維繼續(xù)引向深入,將難題逐步分解,使之適合學生的水平,讓研究和交流繼續(xù)下去。例如,在《用轉(zhuǎn)化的策略解決問題》一課中,學生談到了三種方法解決問題:
生1:我先把一個大杯換成三個小杯,也就是現(xiàn)在有9個小杯……(其他組員補充,畫圖說明。)
生2:也可以把小杯換成大杯……
(其他同學補充。)
生3:我跟他們不一樣,我是用方程解答的……(其他同學解釋此種做法。)
此時,很多學生都在討論三種方法的含義是什么,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
師:好了同學們,剛才三種做法都理解了嗎?
學生:理解了。
師:那我們來比較一下其中的兩種做法,你想比較哪兩種?
生4:第一種和第二種,它們看起來不一樣,但是思路都一樣。
生5:大杯和小杯之間存在一種關系,就是三分之一……
師:那方程的解法,和前面比較,你有什么看法?……
從這個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師在學生重復闡述的時候果斷地停下了討論,將問題引向深入,而當學生沒有意識到方程方法和前面方法本質(zhì)是相同的時候,教師又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主持”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的實效,將寶貴的課堂時間留給有意義價值的討論和研究,讓學生收獲更多。
三、經(jīng)常收起智慧,做一個虔誠的“聽眾”
教師的智慧體現(xiàn)在對學生知識的引導上,他們不但懂得“授之以魚”,更懂得“授之以漁”。但是,教師不必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智慧,在助學課堂上,教師的示弱也常常見到,這也是助學課堂的一大亮點。教師“示弱”的語言有:
1.剛才你妙語連珠,老師一下子沒有理解過來,有誰理解了,幫幫我?
2.我看這種方法沒有什么問題啊,你看出哪里有漏洞了?
3.在計算過程中,我也容易出錯,你們幫我盯緊點,算錯提醒我??!……
我們可以想象,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都是“小手林立”,搶著要給老師“上一課”,而此時教師只要做一個虔誠的“聽眾”,讓學生做一回真正的“老師”就可以了。
助學課堂的魅力在于給了學生真實學習的陣地,當然,從傳統(tǒng)課堂到助學課堂,教師角色的華麗轉(zhuǎn)身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學生“臺上精彩一分鐘”,教師“臺下辛苦幾年功”。不僅精于“教法”,更要精于“學法”,才能更好地把握學情,提升課堂的實效性,成就一個“生動、高效”的數(shù)學生態(tài)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火瓦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