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帆 王艷紅 王俊 劉琳
【摘要】 目的 比較牙周病正畸與普通正畸患者的錯類型。方法 70例錯畸形患者, 按照病因分為牙周組(30例)和普通組(40例), 對兩組患者的錯類型進行比較。結(jié)果 兩組患者中, 牙周組患者正畸年齡主要集中在19~45歲(90.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普通組患者正畸年齡主要集中在11~18歲(65.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兩組患者的錯類型相比,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牙周組的錯類型以安氏Ⅱ類為主, 而普通組的錯類型以安氏Ⅰ類為主。結(jié)論 牙周病正畸患者年齡主要集中在成年女性, 錯類型以安氏Ⅱ類為主, 而普通正畸患者年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女性, 錯類型以安氏Ⅰ類為主。
【關(guān)鍵詞】 牙周??;正畸;錯類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097
錯畸形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牙齒排列不齊、上下牙弓牙合關(guān)系異常、頜骨大小形態(tài)位置異常、面部畸形等。錯畸形的形成因素和機制是十分復雜的, 可能是單一因素的作用, 也可能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同一因素也可以造成不同類型的畸形, 同一類型的錯畸形又可能由不同因素引起。因此, 在進行錯正畸治療時, 對病因機制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以便盡快去除病因。本次試驗研究的是牙周病正畸和普通正畸患者的錯安氏(Angle)分類的比較,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8月本院收治的70例錯畸形患者, 按照病因分為牙周組(30例)和普通組(40例)。牙周組患者均有牙周炎病史, 男7例, 女23例, 年齡11~49歲, 平均年齡(26.4±8.4)歲;普通組患者男11例, 女29例, 年齡13~51歲, 平均年齡(25.9±9.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牙周炎患者均為慢性牙周炎, 正畸前已行完善的牙周治療和口腔衛(wèi)生知識宣教, 確定患者的牙周狀況正常, 牙周炎癥處于靜止期, 牙周無出血, 口腔狀況良好[1]?;颊咄饧尤朐囼?, 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正畸矯正史、頜面部外傷史、唇腭裂, 有牙齦病、侵襲性牙周炎, 合并全身疾病者, 合并全身性骨代謝性疾病者, 拒絕加入試驗。
1. 3 方法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 將各組患者分為11~18歲、19~25歲、26~35歲、36~45歲、>45歲五個年齡段, 分別統(tǒng)計各個年齡段中患者的性別例數(shù)。對所有患者進行初步診斷, 依據(jù)安氏分類的方法將患者進行分類。安氏分類法:第Ⅰ類錯(中性錯):患者上、下頜骨位置與牙弓的關(guān)系正常, 即:在進行牙齒對合時, 上頜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正好位于下頜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溝內(nèi), 這種類型的畸形位置主要位于牙弓前段。此類錯的臨床表現(xiàn)為牙齒排列擁擠, 上、下頜雙牙弓向前突出, 上頜牙弓突出較為明顯, 前牙反且深覆, 后牙頰、舌向錯位。第Ⅱ類錯(遠中錯):患者上、下頜骨位置與牙弓的關(guān)系不協(xié)調(diào), 下頜骨位置及下牙弓均處于遠中位置, 且磨牙為遠中關(guān)系;上頜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與下頜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相對, 為輕度遠中錯。上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位于下頜第一恒磨牙與第二前磨牙之間, 為完全遠中錯。第Ⅲ類錯(近中錯):患者上、下頜骨位置與牙弓的關(guān)系不協(xié)調(diào), 下頜骨位置及下牙弓均處于近中位置, 且磨牙為近中關(guān)系;上頜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與下頜的第一恒磨牙的遠中頰尖相對, 為輕度近中錯。上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位于下頜第一、二恒磨牙之間, 為完全近中錯[2]。
1. 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錯類型進行比較。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 1 兩組患者五個年齡段的性別統(tǒng)計比較 牙周組:11~18歲2例, 男1例、女1例, 占6.7%;19~25歲10例, 男3例、女7例, 占33.3%;26~35歲9例, 男2例、女7例, 占30.0%;36~45歲8例, 男1例、女7例, 占26.7%;>45歲1例, 男0例、女1例, 占3.3%;五個年齡段中男23.3%(7例), 女76.7%(23例)。普通組:11~18歲26例, 男7例、女19例,
占65.0%;19~25歲8例, 男3例、女5例, 占20.0%;26~35歲5例, 男1例、女4例, 占12.5%;36~45歲1例, 男0例、女1例, 占2.5%;>45歲0例;五個年齡段中男27.5%(11例), 女72.5%(29例)。兩組患者中, 牙周組患者正畸年齡主要集中在19~45歲(90.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普通組患者正畸年齡主要集中在11~18歲(65.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2. 2 兩組患者的錯類型比較 牙周組患者中錯類型:10例(33.3%)為安氏Ⅰ類, 15例(50.0%)為安氏Ⅱ類, 5例(16.7%)為安氏Ⅲ類;普通組患者中錯類型:23例(57.5%)為安氏Ⅰ類, 10例(25.0%)為安氏Ⅱ類, 7例(17.5%)為安氏Ⅲ類;兩組患者的錯類型相比,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牙周組的錯類型以安氏Ⅱ類為主, 而普通組的錯類型以安氏Ⅰ類為主。
3 討論
牙周病是一種口腔疾病, 是危害人類牙齒的主要疾病之一, 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牙周病的后期會出現(xiàn)間隙、扭轉(zhuǎn)、松動、移位, 甚至是脫落, 會繼發(fā)錯畸形及咬合紊亂等諸多問題, 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并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隨著正畸技術(shù)的普及, 越來越多的患者會選擇進行牙周-正畸的聯(lián)合治療, 正畸治療是通過一些方法進行矯正牙齒, 從而解除錯畸形。以往進行正畸治療的患者多集中在18歲以下, 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人們對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進行正畸治療, 改善其外在形象。牙齒是人身體上較為堅硬的部位, 不過由于頜骨的可塑性、牙骨質(zhì)的抗壓性及牙周膜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這三個因素, 從而可以在任何年齡段都進行正畸治療。有研究報道, 我國在牙周病的發(fā)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但很多歐美國家的患病率則逐漸呈下降趨勢, 這可能與我國人們的口腔健康的不重視引起的[3]。由于我國人群的地域分布差異、思想的變化及疾病, 都可能成為影響人們進行正畸治療的因素。在上述試驗中, 兩組正畸患者中, 無論任何年齡段, 女性比例均大于男性, 這可能與女性對于外貌這方面更加關(guān)注, 故而進行正畸治療的例數(shù)較多。在牙周組中主要人群集中在成年人中,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以安氏Ⅱ類為主, 而普通組中的主要人群則集中在青少年中,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以安氏Ⅰ類為主。這可能是由于牙周組的患者多為成年人, 有很多患者由于外貌的原因而進行牙齒畸形矯正, 尤其以近中移位對外貌不滿意者為主, 因此患者自身的正畸意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就診的人數(shù)變化。同時在此次試驗中發(fā)現(xiàn)還有以下情況可以影響到結(jié)果數(shù)據(jù)的變化:①區(qū)域性及環(huán)境差異, 不同地區(qū)的錯畸形樣本數(shù)目不同, 從而造成試驗數(shù)據(jù)的偏差;同時在生長過程中還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②隨機樣本會造成誤差, 從而影響結(jié)果的判斷;③安氏錯分類是依據(jù)磨牙進行分類的, 對于磨牙缺失患者則無法分類;④試驗數(shù)據(jù)過少, 容易產(chǎn)生誤差, 還需大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由于本次試驗的數(shù)據(jù)較少,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差異較大, 還需通過大量數(shù)據(jù)做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 牙周病正畸患者年齡主要集中在19~45歲(90.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錯類型以安氏Ⅱ類為主;普通正畸患者年齡主要集中在11~18歲(65.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錯類型以安氏Ⅰ類為主。
參考文獻
[1] 莊金良, 丁潔, 李勛, 等. 不同錯牙合類型同名牙牙冠大小比較分析.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15, 8(2):108-111.
[2] 黃明悅, 吳江. 成人牙周炎患者錯畸形牙周正畸綜合治療的病例分析.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4, 12(14):129-130.
[3] 李洪玲. 修復前正畸病例的臨床探析.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yīng)用, 2013, 7(10):48.
[收稿日期: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