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要】 目的 探討肺保護性通氣治療嚴重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體會。方法 120例嚴重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患者則給予肺保護性通氣治療護理, 護理完成后,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jié)果 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5.00%優(yōu)于對照組的6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08, P<0.05)。結(jié)論 肺保護性通氣治療嚴重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可以改善其缺氧情況和預后, 成功降低患者病死率,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
【關鍵詞】 肺保護性通氣;嚴重胸外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護理體會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75
在臨床中常見各種原因引起嚴重胸外傷導致患者換氣功能嚴重障礙, 使有效氣體不能進行交換, 這種癥狀被稱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病變、肺組織病變、肺血管疾病、胸廓病變、神經(jīng)中樞以及傳導系統(tǒng)呼吸肌疾病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一般使用機械通氣進行支持治療。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 肺保護性通氣治療引起了相關醫(yī)學研究者的關注。因此, 本文作者選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部分嚴重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 對相關護理體會進行比較和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0例嚴重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0例。觀察組女30例, 男30例, 年齡21~65歲, 平均年齡(38.28±9.32)歲, 平均體重(56.82±9.56)kg, 平均身高(164.45±8.15)cm;對照組女25例, 男35例, 年齡23~60歲, 平均年齡(41.77±6.77)歲, 平均體重(58.22±7.57)kg, 平均身高(163.77±4.77)cm。兩組患者均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本研究在實驗開始前將詳細了解以上所有參與實驗患者對本次實驗的了解程度, 若了解程度合適且均屬自愿參與, 則需要簽署自愿協(xié)議文件。另外在研究過程中, 患者有隨時退出的權(quán)力。倫理學原則貫徹于實驗過程中。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則給予肺保護性通氣治療護理。所有患者均使用鎮(zhèn)靜、擴容、抗感染以及維持電解質(zhì)平衡等的對癥處理, 且予以氣管插管和呼吸機輔助。對照組患者使用機械通氣, 常規(guī)潮氣量為8~12 ml/kg, 以容量控制肺部通氣, 平臺壓則控制在18~28 cm H2O(1 cm H2O=
0.098 kPa);觀察組則在壓力控制的情況下給予4~7 ml/kg小潮氣量, 期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可以允許其升高至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 在肺保護性通氣治療末尾可給予合適的正性壓力, 約為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5~10 cm H2O。待護理完成后,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并結(jié)合護理方法進行相關分析討論。
1. 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者無相關性肺損傷, 無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 預后情況較好。有效:患者有輕微相關性肺損傷, 無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無效:患者有相關性肺損傷以及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護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5.00%, 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為60.00%,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臨床中主要指的是患者機體受到嚴重損傷或者受到感染等引起肺泡癥狀[2]。嚴重胸外傷可能導致肺泡上皮細胞損傷的一系列癥狀, 最后致使患者出現(xiàn)頑固性低氧血癥。一般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使用機械通氣進行治療, 但機械通氣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肺損傷[3, 4]。而肺保護性通氣則可以改善患者通氣治療肺損傷情況, 改善患者預后。肺保護性通氣護理的關鍵主要在于小潮氣量通氣和最佳呼氣末正壓以及壓力控制。研究結(jié)果顯示, 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5.00%優(yōu)于對照組的6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肺保護性通氣治療嚴重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可以改善其缺氧情況和預后, 成功降低患者病死率,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郁愛俠. 嚴重胸腹外傷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護理探討. 醫(yī)學信息, 2014(27):361.
[2] 周莉, 鄧學平.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機械通氣的臨床護理.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4(8):509.
[3] 張昭勇, 呂軍, 張吉才, 等.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流行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3, 34(2):153-155.
[4] 丘自挺, 霍開秀, 陽書坤, 等. 肺保護性通氣對嚴重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的影響研究.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1, 19(6):906-907.
[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