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金民
越輔導成績越差,什么原因?
?琚金民
江蘇南通一讀者來信咨詢:女兒有些偏科,數(shù)學跟不上。我數(shù)學很好,便利用空閑時間給她補課。起初,女兒成績提升很明顯,可后來卻越來越差,是什么原因呢?
答:每個孩子情況不同,一般來說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孩子養(yǎng)成依賴習慣。有些中檔題、次難題,孩子動腦思考可能會做出來,但有別人輔導,自己不再思考,失去了鍛煉思維能力的機會,這樣的輔導越多,孩子思維越懶惰。
二是缺乏必要的訓練。家長講得多,孩子練得少,當時能聽懂,但因缺少練習,孩子的知識遷移能力得不到鍛煉,出現(xiàn)能懂但不會運用的現(xiàn)象。
三是缺少必要的反饋。輔導過程中,有的家長講解速度過快,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的家長太嚴厲,導致孩子不敢說不會,只好不懂裝懂,家長并不了解孩子究竟聽懂了多少內(nèi)容。
家長該怎樣科學輔導孩子呢?
首先,對孩子的難題要從“有求必應”轉(zhuǎn)變?yōu)椤斑x擇性回應”,避免孩子形成思維惰性。孩子想盡辦法不能解決的難題,家長再出手,這樣就讓孩子盡力思考,不把希望全寄托在家長身上。對于難題,家長也不必講全部過程,可以提示解題思路,讓孩子自己去做,從而有充分鍛煉的機會。
其次,要進行針對性訓練。對于孩子不懂的題目,輔導后可以出幾道同類題目讓孩子做;如果做出來,家長再出幾道相同題型的變式讓孩子做,這樣步步提升,穩(wěn)打穩(wěn)扎,長期下去,孩子的成績就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再次,要讓家長輔導與老師課堂教學形成合力。家長要告訴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向老師請教。
最后,家長講解時要及時與孩子溝通。改進講解方法,提高輔導水平,完善自己;輔導時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不能專攻難題偏題,也不可搞題海,要精選精練。
江蘇無錫一讀者來信咨詢:手工課上,4歲的女兒經(jīng)常因為不會做而急得哭起來,卻不知道向老師或小朋友求助,生活中也是這樣,遇到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她就一個人生悶氣,我該怎么引導?
答:生命是一個過程,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與呈現(xiàn)。1—3歲時孩子開始要求“自治”,并且渴望獨自完成任務,家長要鼓勵這種自治,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自我能力,同時給予引導。3歲開始,孩子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別人情感的能力,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進行相關(guān)訓練,引導孩子清楚地表達情感與需求。
1、家長示范。家長做事時,可以示弱,請孩子幫助自己完成,完成后不忘跟孩子表示感謝;家長還可以當著孩子面向其他人求助。這些直觀形象的經(jīng)驗會豐富孩子的認識,“求助—完成—謝謝”這樣的模式多練習幾次,孩子遇到困難后,也會主動去求助別人。
2、激發(fā)孩子求助欲望。當孩子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家長可以在旁邊鼓勵他向身邊人求助,為他打氣。有的孩子對向人求助有顧慮,怕別人不答應。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真誠地向身邊人求助,他們一般都會樂意而為,幫助別人時,他們自己也很快樂。
3、選擇好求助對象。向誰求助,孩子可能心中無數(shù)。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目光投向身邊能幫上自己的人,小伙伴最好,小伙伴如果能力不夠就投向大人,向身邊的能幫上自己的叔叔阿姨求助。
4、求助三要素要表達清楚。向別人求助時,說明自己求助的理由、求助的內(nèi)容(讓對方幫什么,幫到什么程度)、求助的愿望(表達你渴望得到他的幫助),對小孩來說,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并不容易,但家長可以逐步引導,孩子在反復鍛煉中,思維也會越來越清晰。
5、注意求助的禮儀。引導孩子向別人求助時,要學會禮貌地稱呼對方,求助時要面帶笑容,眼睛要看著對方。說話不要大叫大嚷,也不要吞吞吐吐,當對方愿意幫助時要向?qū)Ψ降乐x。
(作者系南京師大教育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劉建淑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