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每年似乎都會有神曲跳出來,不經(jīng)意間就紅了,然后就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不斷鉆入人們的耳朵。
比如《愛情買賣》《忐忑》《小蘋果》《我的滑板鞋》等,都在一夜間引爆網(wǎng)絡(luò)和輿論場,這也讓當代人不時就要在各種稀奇古怪的音樂中,領(lǐng)略到各種無法想象的奇怪思維。
這不,今年的神曲又出現(xiàn)了。一首名為《感覺身體被掏空》的神曲再現(xiàn)江湖。歌詞大意是,夜幕籠罩了朝陽公園,老板出現(xiàn)要求加班。職員內(nèi)心瘋狂抱怨:十八天沒有卸妝、月拋帶了兩年半、作息紊亂……最后悲憤交加感覺身體被掏空,我要去云南,告別回龍觀!
對此,《人民日報》發(fā)表評論稱,一曲如鏡,照出了“加班狗”的共同辛酸。于是,大家用彈幕吐槽,在微博上傾訴,一個個被午夜燈光壓得直不起腰的故事得到梳理,神曲靠擊中白領(lǐng)階層的內(nèi)心獲得海量傳播。
加班,何以成為社會痛點?
過去,一畝地兩頭牛,天天苦干也不過多收個三五斗,日子自然有忙有閑;如今,三班倒、流水線,各種提升效率的機制得到推廣,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忙碌生活替代了木心的“從前慢”。市場競爭機制帶來羚羊哲學:在草原上,獅子吃掉跑得最慢的羚羊。連馬化騰這樣的巨頭,都能被“萬一微信不是騰訊發(fā)明的怎么辦”這樣的假設(shè)嚇出冷汗,普通如你我,如何敢停步?
高效率社會,提升了生產(chǎn)力,創(chuàng)造了海量的財富,陶淵明筆下的挨餓場景已不見,衣食早無憂,保障日漸豐。但是,代價也不小。埋頭工作變成一場永無止境的西西弗斯式勞役,人有被工具化、異化的風險?!案猩砜铡鄙袂ⅰ案饍?yōu)躺”走紅,其實是一種消解、排遣和逃離。人們希望通過啥也不干的癱倒及對加班無度的抱怨,使自己得到心靈寄托和復蘇可能。
然而,作為心靈按摩可以,作為真正解藥則不足。
葉嘉瑩的授業(yè)恩師顧隨先生談到,面對煩惱苦痛可分三等:被苦惱淹沒、借外來事物減少煩惱、不去煩惱。
第一種不足深論;借物去苦,用音樂、啤酒、假期和愛甚至神曲,使自己偷閑,“生活在別處”,這很好,但畢竟還屬第二等;最高明的做法是面對它。知道任務(wù)如山,然而不畏登攀,讓煩惱生出動力來。
古希臘有云:唯大英雄才配得上悲劇的命運。妨礙你的也是在成就你,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強。當然不是蠻干,用時間整理術(shù)盤活時間,用心理紓解法堅韌心志,用人文之光溫養(yǎng)靈魂,都算直面。
還是回到神曲。有評論說,聽了這歌,第一遍笑,第二遍哭。創(chuàng)作者金承志表示,希望聽第三遍時,這歌會帶來勇氣。這話挺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