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戒煙:“健康中國”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李煒光
我吸煙不多,但也是個吸煙者。一次在東京的聯(lián)合國大學參加會議,休息時想抽支煙,但大樓里到處張貼著不許吸煙的標志,我想只能到樓外面的街道上去吸了,誰知外面也不讓吸煙。短短的兩分鐘時間里,竟有兩個人(顯然只是普通的行路人而非“執(zhí)法人員”)過來阻止我,態(tài)度溫和但很堅決,搞得我面紅耳赤,挺大一個人好不狼狽。
從此我知道了,在禁煙的文明社會里,所有的公共空間都是不能吸煙的,所有的人執(zhí)行規(guī)則都是那么認真,無論是吸煙者,還是非吸煙者??吹贸鰜恚?guī)則是靠每個吸煙者自覺遵守的,每個人也都有責任制止別人吸煙,而且見不到執(zhí)法人員戴著袖標滿街轉。
但是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問過,其實很簡單:一是稅收,日本市場上卷煙價格比較貴,就是因為里面含有很高的稅,1990年代以來,日本就經歷了3次增稅過程,最近的2010年,平均每支香煙加收了3.5日元的煙草稅;另一個因素是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當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意識到吸煙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健康,在公共場所吸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時,具有一定“剛性”特征的吸煙行為才能真正得到抑制。吸煙者的自我約束,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
這些道理,上期《小康》雜志的一組封面文章耐心宣講了很多。在“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通過以稅控煙減少吸煙者、讓更多的人戒除煙害,也是我們社會的必然選擇。歸納一下,主要有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提高煙草產品的稅率,與其他稅種不同,提高煙草稅收具有先天的“道德正確”,毋需嚴格的法律論證;二是建立“稅價聯(lián)動”機制,也就是說,稅負不能只由香煙的生產者承擔,也應該落在消費者頭上,否則控煙就是一句空話;三是增稅得來的財政收入應該專款用于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控煙宣傳和戒煙行動方面。
戒煙除了凈化空氣,使人變得更加文明之外,還有利于整個社會醫(yī)療成本的降低。我國政府也加快了行動步伐,就在前幾天的10月17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了由財政部、稅務總局起草的《煙葉稅法(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時間截至11月16日。相信經過數(shù)年或更長時間的努力,就控煙方面來說,我們會越做越好。
小康微博互動
@小康雜志社:繼G20峰會后,杭州即將迎來又一盛事。今天,以“大健康與休閑產業(yè)”為主題的“2016中國(國際)休閑發(fā)展論壇”在杭州國大雷迪森廣場酒店盛大開幕。
@hopeloveu:一年一次的盛事,非常期待!
記者手記
新西蘭人記錄下的真實中國
《小康》記者 劉源隆
前不久,同事告訴我新西蘭駐華使館舉行了一場電影紀錄片的媒體放映會,電影叫做《走進紅色中國》,是一個新西蘭攝制組在1957年時來到中國,拍攝了當時的城市發(fā)展與人民生活樣貌。
初聽這樣一個選題,很令我興奮,因為我們現(xiàn)今對于改革開放以前的影像資料看到的十分稀少,我們對于自己曾經的歷史缺乏直觀的了解。我就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了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在1972年拍攝的《中國》,這部《走進紅色中國》會不會和《中國》相類似呢?進而我上網(wǎng)搜索,可令人遺憾的是,在網(wǎng)絡上,幾乎沒有其相關的任何信息,就更不用說看到這部影片了。我仍不死心,托在國外的朋友幫我繼續(xù)尋找。
很快,我就收到了回復。一部畫面質量極低的27分鐘視頻文件發(fā)到了我的郵箱。不成想,這部紀錄片,竟然會深深地震撼了我。
影片本身并沒有太多藝術上的探索,新西蘭人走馬觀花地將廣州、上海、北京、武漢四座城市的工廠、景點、學校、商業(yè)街展現(xiàn)給了觀眾。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1957年的中國,伴隨著“一五”計劃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顯得并不很低。在對外貿易上,當時的中國,在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下,我們仍舊和世界70多個國家保持貿易關系;在工業(yè)上,我們的老牌工業(yè)城市上海、擴建的工業(yè)城市武漢,工廠林立,用著完全由我們自己制造的機床,生產了大量的工業(yè)產品與我們日常的生活用品;在工程項目上,武漢長江大橋在沒有任何水下工程措施與經驗的情況下,提前一年完工。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淳樸中帶著堅定,每個人的眼神里都充滿著對國家、對生活無限的希望。這讓我想起了1959年的電影《今天我休息》,還有1962年電影《李雙雙》,以及1963年電影《滿意不滿意》,這些電影當中的情節(jié)畫面倏然間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之中,和這部《走進紅色中國》交相呼應,顯得熠熠生輝,它們一同為我勾勒出了50年代到60年代新中國的絢麗圖景,感人異常。
中國作為如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中國的和平崛起已不可阻擋。這些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新中國建立后,在黨的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艱苦奮斗取得的輝煌成就。吃下第十個包子才飽的話,那么前九個包子是何等的重要!有幸生活在當今中國,我為我們的黨和祖國感到由衷的自豪與驕傲。
讀者觀點
珍藏往事的記憶
一直以來都非常熱愛《小康》雜志的往事欄目,在其中總能讀到自己之前并不知道的歷史故事,在那些印記中找尋當時人們的故事感動。這些故事非常精彩,語言平穩(wěn)的敘事,還原了大部分只屬于當年的記憶。希望往事欄目可以越做越精彩。
——北京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