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越 吳亞婷
?
從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龍舟)淺談奧運會劃艇(靜水)項目
黃越吳亞婷
2012年倫敦奧運會皮劃艇項目進行重新設置,所有皮劃艇男子500米項目均改為200米。距離不同了,比賽的競技規(guī)律等各方面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我們還得重新摸索;可喜的是龍舟成為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給我們帶來契機。本文通過對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龍舟)與奧運劃艇(靜水)項目針對運動類型、供能特點、技術特征進行分析比較,得出劃艇(靜水)項目與龍舟項目存在相關性;與此同時,對我國奧運會劃艇(靜水)項目提出見意及更高要求。
民族傳統(tǒng)體育;龍舟;奧運會;劃艇(靜水)項目
1.1運動類型
龍舟運動是速度、力量、耐力與技術相結合的水上運動項目,運動員面向前進的方向劃槳,技術動作具有周期性。長期以來,我們隊龍舟運動的項目特征主要是以比賽距離和時間來考慮。它是以體能為主導,有氧供能為基礎的速度力量耐力性項目。本文認為:龍舟項目屬于體能主導類以速度力量耐力為主的周期性運動項目。
1.2供能特點
正式的龍舟比賽很多,主要的比賽距離有:250米、500米、800米、1000米等,比賽成績依參賽隊伍的訓練水平、不同比賽水域等因素約為2~6min。按《運動生理學》的理論析,龍舟正式比賽各項目的供能系統(tǒng)包括ATP—CP、無氧酵解供能和有氧供能[1]。根據比賽距離的不同,人體各供能系統(tǒng)具有明顯的時序性。短距離(如:250米、500米)能量主要由磷酸原系統(tǒng)和乳酸能系統(tǒng)提供;中長距離(如:800米、1000米)能量主要由乳酸能系統(tǒng)和有氧氧化系統(tǒng)混合供能;長距離(如:1000米以上)能量主要由有氧氧化系統(tǒng)供能。
技術特點:
1.3劃龍舟的技術準備
握槳方法:左排坐姿的劃手右手先放在槳把的上端,四指從外向內并攏,掌心緊貼槳把上端,大拇指從內向外包住槳把。左手在槳的下端(槳葉與槳把的交界處),四指從外向內并攏,大拇指從內向外包住槳把。劃行時要自然放松,不能握的太緊。右排坐姿的技術要領與左排相反。
船上坐姿:以左排為例。右腳在前,全腳掌踏實在母船板上;左腳在后,位于自己臂部下方,前腳踏在船板上;腳跟稍起,大腿和臀部的外側緊靠貼在船舷的內沿。右排坐姿的技術要求與左排相反。
1.4劃槳技術
1.4.1入水動作:入水是指從槳葉尖端接觸水面到槳葉全部浸入水中的過程。入水是力量傳遞的重要部分。運動員在前一個恢復階段有力擺動的基礎上,再加速將槳葉靠近船體向前與船體平行地推出,運動員的軀干前傾,轉體伸著,扭緊軀干,使背部接近于面向劃槳一側,兩臂伸直,抬高推槳的肘部,使拉槳臂向前,推槳臂稍后移,肘彎曲,手在頭的上方,槳入水的角度在80—90度之間比較合適,槳入水時,左臂下壓,右臂后拉。
1.4.2拉槳動作:槳葉入水后,推槳手迅速前推并撐住,使槳葉抓住水。拉槳手的肩后移,利用抬體和轉體的力量直臂向后拉槳,運動員應將身體重量壓在槳上。拉槳的腰背用力,臀部肌肉緊張。拉槳手拉過臀部開始屈臂。
1.4.3出水動作:在撥槳時,兩臂繼續(xù)向上提槳,槳葉即迅速從水中提出。起槳向前時,槳的下葉不能碰水面,以免產生阻力;也不能抬的太高,影響向前伸直手臂和入水時間以及配合劃行時的速度。
1.4.4恢復(回槳):從槳葉出水到下一次槳葉入水之間,槳葉不在水中劃行,屬回槳階段。當槳葉達到坐姿時,推槳手轉動槳把并上提向前,拉槳手則在髖部附近和。
奧運會皮劃艇項目包括:皮艇和劃艇兩類。其中皮艇是劃船者坐在艇中,使用雙葉槳作為動力;劃艇是劃船者單腿跪在艇中,使用單葉槳作為動力[2]。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女子200米皮艇項目將取代男子500米雙人劃艇項目,與此同時,目前的三個男子短距離項目:單人皮艇500米、雙人皮艇500米和單人劃艇500米將全部改為200米。
2.1劃艇(靜水)項目的運動類型:
根據項群訓練理論對不同運動項目的分類[3],劃艇(靜水)項目的運動類型屬:依決定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分類,劃船屬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目;依運動項目的動作結構分類,劃船屬單一動作結構周期性項目;依運動項目評定方法對運動項目分類,劃船屬測量類項目(注劃船均包括劃艇項目)。綜合上述分類,劃艇(靜水)項目屬 于體能主導類以速度力量耐力為主的周期性運動項目。
2.2劃艇(靜水)項目的供能特點:
2012年倫敦奧運會皮劃艇項目出現(xiàn)重設,所有皮劃艇男子500米項目均改為200米。劃艇的成績時間范圍為:(200米)40s~41s;(1000米)單劃3min46s~4 min雙劃3 min28s~3min40s。如表1、2所示。
表1 皮劃艇靜水1000m世界最好成績表及運動員[4]
表2 2007年世界(靜水)皮劃艇錦標賽男子單人劃艇200米
根據劃艇(靜水)項目的運動成績來看,不同比賽距離將動員不同的供能系統(tǒng)。只有了解不同時間段的供能情況,采取有效的訓練方法,不斷提高訓練效果。
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磷酸原系統(tǒng)通常是指 ATP 和磷酸肌酸( CP )組成的系統(tǒng),由于二者的化學結構都屬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稱為磷酸原系統(tǒng) (ATP-CP 系統(tǒng) )[10]。乳酸能系統(tǒng)供能:乳酸能系統(tǒng)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細胞漿內無氧分解生成乳酸過程中(又稱酵解),再合成 ATP 的能量系統(tǒng)[5]。200米項目比賽時間在40s左右,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時間在7.5s,乳酸能系統(tǒng)供能時間在33s左右,兩系統(tǒng)有機銜接正好在40s左右。有氧氧化系統(tǒng)供能: 有氧氧化系統(tǒng)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質在細胞內 ( 主要是線粒體內 ) 徹底氧化成 H 2O 和 CO2 的過程中,再合成 ATP 的能量系統(tǒng)[5]。劃艇(靜水)項目(1000米)比賽時間在3 min40 s左右(雙人)~4 min左右(單人)。比賽距離長,比賽時間相對長,不產生乳酸類的副產品。在此系統(tǒng)對運動員有氧氧化系統(tǒng)供能的能力要求很高。
2.3劃艇(靜水)項目的技術特點:
2.3.1現(xiàn)代劃艇項目動作技術準備:
①選槳及握槳方法[6]。單人劃艇與雙人劃艇用槳的長度不同。單人劃艇槳的長度同運動員的身高,雙人劃艇槳的長度一般運動員的眉梢。兩手握槳時,上手(推槳手)正握槳把(手柄),下手(拉槳手)握在距槳頸15~20厘米處。
②艇上姿勢[6]。劃艇運動員在艇內成跪立姿勢劃槳。正確的跪姿可以在艇內保持較好的穩(wěn)定性。支撐腳與跪腿和腳和膝部構成15°~20°的夾角;跪腿的大腿基本垂直于水平面,小腿向對側偏移,與艇的縱軸成8°~25°角。如圖1[7]。
2.3.2劃艇(靜水)項目各階段技術特征:
劃槳技術各個階段:劃槳周期是一個完整的劃槳動作,它是從槳葉入水開始到槳葉再一次出水為止。劃艇每一個劃槳周期都包含6個位置點和5個階段,這些位置點是一槳過程中槳的幾個代表性的位置,這些位置點有伸槳、入水、拉槳、操向、出水和還原,在這些位置點之間是與劃槳動作過程相關的5個階段:預備、抓水、拉槳、操向和擺槳。
槳頻: 槳頻指單位時間內的劃槳次數(shù)。(生物力學觀點看)艇速是由劃槳頻率和劃距決定的。運動員的最高槳頻應該是運動員的最佳槳頻,提高槳頻可以增加艇速。
劃槳節(jié)奏:通過查閱文獻,安迪.托諾認為:在一槳循環(huán)中各個階段的相對時間決定了劃槳的節(jié)奏,這些階段的時間與一槳循環(huán)的總時間成比例關系。應注意的是劃槳節(jié)奏與槳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管槳頻快慢如何,每個階段所占時間的比例應當是不變的,無論在訓練中還是在比賽中,不要在變換槳頻時改變節(jié)奏。
3.1結論
通過提高運動員的劃槳技術,使每個劃槳周期各技術有機銜接;不同的項目對供能系統(tǒng)的需求是不同的,充分提高項目的主導供能能力,為取得優(yōu)異成績提供能量保證。隨著龍舟運動的日益國際化,競技成分越來越高,我們可以從龍舟運動中借鑒,吸取有利于劃艇項目的要素??傊?,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龍舟)對奧運會劃艇(靜水)項目的提高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3.2建議
3.2.1皮劃艇項目設置出現(xiàn)200米短距離比賽。通過對劃艇(靜水)項目分析,提高運動員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能力,抗乳酸能力及提高劃槳技術,進而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
3.2.22007年5月龍舟被列入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設想一下,為了競技體育的需要皮劃艇運動員和龍舟運動員轉變角色組隊參賽,為國爭光。
3.2.3采用科學先進的訓練方法如:“750m+250m”的累積訓練法、以乳酸閾理論為基礎的乳酸閾訓練法和強調訓練強度的間歇訓練法等。
3.2.4龍舟運動在我國南方普及最廣,(廣東、福建等)??梢栽诋?shù)亟⑺享椖坑柧毣?,選拔有潛力的運動員,培養(yǎng)二、三線隊員。這樣既提高了皮劃艇項目也促進了龍舟的發(fā)展。
[1] 蔣東升,韋江華等.龍舟運動的生理特征研究[J].貴州體育科技,2006,(2):38.
[2] 曹強軍,吝娜.皮劃艇項目供能的特征及其營養(yǎng)的補充[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12):39.
[3]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2~465.
[4] 尹小光,王衛(wèi)星,張小虎.對皮劃艇(靜水)項目特征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2):107.
[5] 鄧樹勛,王鍵,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22.
[6] 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全國青少年奧運項目教學訓練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0~283.
[7] 韓維峰.論現(xiàn)代劃艇運動技術動作的本質特征[J].經營管理者,2009,(14):390.
湖北醫(yī)藥學院研究生啟動基金資助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3QDJRW08;湖醫(yī)藥發(fā)行[2013]58號)。
黃越(1986-),男,漢族,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助教,湖北醫(yī)藥學院;
吳亞婷(1987-),女,漢族,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助教,湖北醫(yī)藥學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