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我們總希望孩子在遇到挫折時,能扛得住壓力。如果找個比喻,抗壓能力更像“舉重表演”,還是更像“抗洪工程”?
如果只看眼前,那么抗壓更像舉重:一次性舉起越多,說明能力越強。但是我們能一直舉著嗎?這次舉起來了,就證明下次和下下次都能舉起來嗎?
抗壓,不是單次性短期表演,而是持續(xù)一生的任務(wù),因此抗壓能力更像是抗洪工程的長期抗洪能力。那么長期抗洪能力的關(guān)鍵是什么?
假如我們穿越回到遠(yuǎn)古,遇到正在治水的大禹,我們會建議他什么?一定是:
第一,到了家門口,還是該進(jìn)去看看老婆孩子;
第二,長期抗洪能力的關(guān)鍵,不在于能夠擋住多少洪水,而在于能夠多快將洪水排掉。
也就是說,所謂抗壓能力,不在于“單次能扛得住多大壓力的能力”,而在于“在遇到壓力時,可以多快緩解壓力、平復(fù)情緒的能力”。很多時候,父母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跟孩子建立起好的關(guān)系,及時地幫助孩子紓解掉壓力,成為那個兜底的人,孩子的心就不會慌張到不可承受的地步。
父母如何幫孩子緩解壓力、平復(fù)情緒?請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