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職業(yè)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教學實際中又面臨效果不佳的問題,本文對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人文素質;問題分析;對策
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由此而生的為人處世之道。[1]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2]然而,眾多高職院校在“以服務為宗旨,在就業(yè)為導向”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向有利于就業(yè)需要方向調整,應用型技術與技能培訓成為學校和學生關注的重點,人文素質教育則成了被忽視的對象,學生人文素質缺失令人堪憂。
1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
1.學生層面,學生人文素質基礎差,不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學習。近幾年起,高校擴招的趨勢有所減緩,但高中畢業(yè)生人數(shù)的急驟減少,使得高校之間的競爭加劇,位于最后批次錄取學生的高職院校的學生的成績下滑嚴重,人文知識貧乏,很多同學竟然連一些中學必讀的書籍都沒有閱讀過,哲、法、藝等知識更甭提,導致人文知識薄弱,審美情趣偏低。對一些基本的歷史文化缺乏了解,對現(xiàn)世界、現(xiàn)實社會的認識膚淺,還有一些學生寫作業(yè)時錯字連篇,甚至缺乏基本的語言文字理解與表達能力。大部分學生來到高職院校進行學習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薪水高少受累”的較為體面工作。對他們來說,能長“本領”的專業(yè)課教師學生的重點,與技術技能毫無相干的人文素質課是基本沒用的“無用”課。三年的大學生涯更像是進入職場前的“熱身賽”,與其花力氣學習這些“無用”的課程,倒不如多學點專業(yè)技能,多背點英語單詞,多參加些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來得“實在”。出現(xiàn)講“人文閱讀”選修課上被學生發(fā)問“老師,您覺得學這些有用嗎?能幫助我找工作嗎?”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場面不足為怪。
2.教師層面,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的意識普遍較強,,但知識單一化嚴重,教學中缺乏課堂討論的習慣,以知識灌輸為主,極大減損了傳播人文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效果。高職院校的教學重點是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技能,教師的引進,尤其是專業(yè)教師引進基本以專業(yè)技術人員為主。教師后期的培養(yǎng),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個人,將提升的重點都放在專業(yè)知識知識和技能上,很少關注教師人文知識的涵養(yǎng),人文精神的積淀主要靠教師自身的日積月累。由此導致了教師人文知識、人文品格、人文價值等方面的人文綜合素養(yǎng)普遍缺失,知識結構的單一化現(xiàn)象嚴重的狀況。教師知識結構的單一化,對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無異于紙上談兵。不可否認的是,除了受制于課堂學生人數(shù)較多、學生不愿意參加討論等大環(huán)境,少量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很得當,大都是“一言堂”式的以單純的知識灌輸為主,課堂少討論的氛圍,甚少有對于人類基本價值觀的探討?這本身也阻礙了學生走近人文素質世界的步伐。
3.學校層面,受就業(yè)為導向辦學理念影響和總體課時量的限制,有用“通識教育”課程替代“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傾向。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通識教育課程雖然都是各專業(yè)學生都應學習的課程,都注重培育人的專業(yè)之外的素養(yǎng)、看似相同,卻有不少的差異。從課程內容來看,人文素質教育通常是以古今中外經(jīng)典的文、史、哲、藝術作品為教學重點,而通識教育則涉及更為廣泛的領域,溝通技巧、計算技術等通用技能等。在教學目標上,人文素質教育一般致力于塑造或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通識教育則重在培養(yǎng)一批具有更全方位知識儲備的人,以更好地應對將來發(fā)展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二者同樣有著顯著的差異:人文素質教育通常以學生獨立閱讀和課堂討論為主。好的人文素質教育,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應當具有很強的互動性,每堂課的成果也應當是開放性的,沒有現(xiàn)成的結論。通識教育則是以知識學習為主,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色彩更為明顯。表面上,學校都說這兩種課程都重視,但在現(xiàn)實中,受總體學時的限制,安排“通識教育”課程多,安排“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少,大有用“通識教育”課程替代“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傾向。
2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1.對學生而言,工作重點是引導學生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學校對入校前學生的教育影響極為有限,提高他們人文素質知識更是無能為力,但學生進入高職,引導他們重視人文知識的學習,涵養(yǎng)人文素質高職校責無旁貸。這方面可做且能做的工作不少。比如,在入學教育階段,就引導學生在校學習不能只重視技術和技能的學習,也要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積累。讓學生從一入學就認識到人文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幫助他們學會事做人,也有助于啟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助于他們把處理技術問題與社會問題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掌握技術和技能,如果只專注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學習,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可能缺乏,學習遷移、職業(yè)變遷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就會不足,嚴重影響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再如,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方面,在校園擺放文化名人雕塑,在文化墻上張貼優(yōu)秀文化作品等,引導學生學習人文知識。校園文化活動的推廣,學生社團組織建立等方面,都可以成為引導學生學習人文知,培養(yǎng)人文素質的手段和方式。
2.對教師來講,通過參加學校文化活動等方式進行人文素質積累的同時,重點是改變上課方式,在講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向學生傳授“做事、做人”道理?!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所說的這個“道”,我想應該是我們說的如何“做事、做人”,而且把“傳道”放在“授業(yè)解惑”的前面。古人的話是否給我們職業(yè)院校的教師,尤其是講授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師以更多啟示?如果人文類課程的教師,上課時也能向國外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那樣,與學生在課桌旁圍成一圈,沒有講臺上下之分,講課的重點不是向學生傳授某些固定的知識,如某年某月歷史上發(fā)生了某事件,而是重在探討作品的實質內容和價值取向。讓我們的學生與教師一樣,能平等地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的,還要特別注意擱置自己的判斷性看法,好處是既表達了對他人意見的尊重,也為自己當前的看法保留修正的余地。那么師生們一起討論的目的就不會是要在討論終結之時達成某種統(tǒng)一看法,而是通過一起親歷整個討論過程,各自獲得比原先各自單獨的看法更為豐富、多元的意見。是否可以想見,在每一次的討論中,每一位參與者都會受到根植于人們文化深處的人文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熏陶,如此這般精神的滋養(yǎng),我們學生的人文素質想不提升都難。
3.對學校而言,做好人文素質教育的基層設計,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盡量多安排一些人文類課程,用富有內涵的校園文化活動彌補人文類課程的不足。高職院校也注意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學校在課程體系設計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論的兩課之外,在通識課程中保留了一定數(shù)量的人文教育課,同時盡可能多開設些人文素質教育類的選修課,讓學生有機會學習,畢竟人文教育課程是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而在教師引導下有考核的學習,是人文教育達到最佳成效的有效途徑。除此之外,就要在校園文化活動上挖掘潛力,用富有內涵的校園文化活動彌補人文類課程的不足,豐富校園的人文素質教育。比如學校可以支持負責學生社團的部門,組織學生成立讀書社團,指導學生讀名著,成立詩歌社團,引導學生欣賞詩詞,成立書畫社團,讓學生欣賞書畫名作,進行書畫習作等;學校舉辦藝術節(jié),組織文藝演出,舉辦藝術培訓班等;開展人文素質類競賽,如人文知識比賽,書法繪畫大賽,詩歌朗誦比賽;請藝術家進校園為師生開辦主題講座等等,培養(yǎng)學生的特長與情趣,營造生動而健康的人文氛圍。需要注意的是,學校應對校園的文化活動進行必要設計和規(guī)劃,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方式進行規(guī)范,保證文化活動的質量。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質量不高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這不是哪個院校憑借一己之力就能解決的難題,關涉到國家教育政策的導向,也與世風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這都我們不做好人文素質教育的理由。畢竟,人文素質教育能夠幫助我們更深邃地認識自身和這個愈來愈復雜的世界,也能讓我們更深切地體察生活之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銘銘.人類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楊東輝.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北方經(jīng)貿,2009,(3).
[3]除國莉.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弱化的趨勢及對策[J].職業(yè)教育,2014,(6月下).
作者簡介
烏鳳山(1964-),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通用能力教學部,從事高等職業(yè)文化基礎課教學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