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萍
在民國歷史上,段祺瑞與孫中山是有不同政見的兩位政治人物。在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及1925年病逝前后,兩人因“善后會議”與“國民會議”之爭導(dǎo)致關(guān)系惡化,段祺瑞未看望病重期間的孫中山,也未出席在北京的治喪活動。然而時隔八年后的1933年1月23日,段祺瑞南下并主動提出到中山陵拜謁孫中山,成為當(dāng)時國內(nèi)的一大新聞事件。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緣由和隱情呢?
拒絕日本威逼利誘做傀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為達到“以華治華”的目的,極力拉攏舊軍政要人扶植建立偽政權(quán),與南京國民政府抗衡。在眾多的重要人物中,曾任北洋軍人集團領(lǐng)袖、四度出任國務(wù)總理、在清末擔(dān)任過北洋各軍??傂iL和民國首任陸軍總長的段祺瑞遂成為日本重點爭取的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生于安徽合肥。皖系軍閥首領(lǐng),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quán)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zhí)政。在任期間,段祺瑞政府與日本有較多的合作。1917年至1918年,段祺瑞為推行“武力統(tǒng)一”政策,曾尋求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援助,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zhàn)、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通過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qū)的鐵路、礦產(chǎn)、森林等權(quán)益大量抵押給日本,但是抵押只是形式上的,而西原借款給中國的條件也不苛刻。
1930年2月,日本特務(wù)頭子土肥原賢二看到馮玉祥和閻錫山聯(lián)合反蔣,以為有機可乘,密謀策動組織一個“北洋派大同盟”,推戴段祺瑞和吳佩孚為領(lǐng)袖,打著反對國民黨和蔣介石的幌子,試圖在華北制造混亂,為下一步侵略中國開辟道路。土肥原秘密聯(lián)絡(luò)段祺瑞和溥儀在載灃家里見過一次面。溥儀端著皇帝的架子,段祺瑞又?jǐn)[著北洋政府執(zhí)政的倨傲,雙方都很不愉快。至于談了什么,無人知曉。1932年3月,日本挾持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隨后,黑手又伸向華北,積極拉攏段祺瑞,企圖利用他在北洋軍人中的聲望和影響,建立華北偽政權(quán)。
段祺瑞沒有為日本人的威逼利誘而動,因他對南京國民政府迅速統(tǒng)一中國,還是認(rèn)可的。自1926年3月18日下令槍擊游行學(xué)生,引起公憤,段祺瑞被直奉聯(lián)軍趕下臺,隱居天津。段祺瑞一生廉潔,不置家財。1928年,蔣介石通過國民黨皖籍要員吳忠信引見,在北京飯店和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見過一面。蔣介石很誠懇地對段宏綱說:“我也是保定陸軍學(xué)堂學(xué)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師。我因公務(wù)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會見后,蔣介石派吳忠信去天津拜訪段祺瑞,送去二萬元生活費。以后三四年間經(jīng)常送巨款,保障段祺瑞全家的日用開銷。
隱居天津的段祺瑞專心禮佛,不問政事,但其在北洋軍人中的影響和聲望猶在。于是日本派遣多名浪人向段游說,以“三造共和”等言誘騙段祺瑞。尤其是“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浪人活動日益增多,以種種權(quán)力誘惑段祺瑞,并散播謠言,淆惑視聽。段祺瑞鑒于環(huán)境喧囂惡劣,避而不見,提出要求“日方先取消傀儡組織,恢復(fù)九一八以前狀態(tài),始可向中央商談”。同時,約束舊部,勿墮奸計。
應(yīng)蔣邀南下表明反日立場
華北局勢告急,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識破日本陰謀,認(rèn)為事關(guān)重大。于是,1933年1月19日,蔣介石派前駐法公使、時任交通銀行行長錢新之?dāng)y親筆信函抵達天津,“敦請段先生南下,共商國是”。段祺瑞年事已高,在北方也住慣了,本來不想離開天津。恰在這時,風(fēng)聞日本要采取對付溥儀的辦法來劫持他。段祺瑞不愿與日本合作,欣然接受蔣介石邀請,并表示“當(dāng)此共赴國難之秋,政府既有整個之御侮方針與辦法,無論朝野人士,自當(dāng)一致起為后盾,本人雖已年老,然愛國之心,不敢后人,愿以個人對于救國之意見,盡量貢獻于政府”。但為了防止日本人阻撓,對外界宣稱:“此行無所謂任務(wù),二小女在滬讀書,余思之切,故前往一看,適蔣派員希望過京時一談,蔣系余之學(xué)生,余當(dāng)然可以見他談?wù)?,此外對國府任何要人概不接談,余研究佛學(xué)多年,將往普陀一游,余素患腿病,時愈時患,藉此長途旅行,以活動筋骨,歸期未定,或在燈節(jié)前后?!?/p>
1月20日晚9時半,段祺瑞攜前陸軍總長吳光新、前第九師長魏宗瀚、侄段宏綱三人及合肥語記者抵達天津新車站,搭乘二零一次車南下。天津市長周龍光、公安局長寧向南、津浦路駐津處長高恒儒、電話局長段茂瀾及曹汝霖、王揖唐等到站歡送。
1月22日晨8時,段祺瑞等人抵達南京浦口。蔣介石令南京少將以上軍人,戎裝過江到浦口車站迎接,那時候長江上沒有大橋,火車只能到達南京對岸浦口,再坐船到達下關(guān)。蔣介石派兼代訓(xùn)練總監(jiān)朱培德代表前來歡迎,其他歡迎者有張群、賀耀組、黃慕松、楊杰、許世英、楊永泰、姚琮等齊集下關(guān)輪渡碼頭赴浦口歡迎,安徽旅京同鄉(xiāng)會會員攜帶白布橫額,上書“歡迎三造共和段老先生”“歡迎抗日救國元老段先生”等字樣,總計蒞站歡迎者,約有百余人。車駛?cè)胝九_后,歡迎人員即相繼上車謁見,段在車廂一一接見。隨后,乘輪渡江至下關(guān)碼頭。蔣介石親自登輪謁見,行師生禮,并詢問健康。之后,段祺瑞乘坐蔣介石汽車進城,下榻勵志社。
得知段祺瑞來京,《申報》、《中央日報》等各報記者紛紛等候在勵志社,采訪段祺瑞。采訪中,段祺瑞表達了抗日立場,謂:“當(dāng)此共赴國難之際,政府既有整個御侮方針和辦法,無論朝與野,皆應(yīng)一致起為后援,瑞雖衰年,亦當(dāng)勉從國人之后?!庇种^:“不到南京已十余年,此來耳目所及,煥然一新,自蔣總司令以次諸君,均朝氣勃發(fā),尤深欽佩?!?1時,乘車往軍校答拜蔣介石,談半小時,返回勵志社。中午12時,中委張群、三省剿匪總司令部秘書長楊永泰、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等,以段氏跋涉遠(yuǎn)來,途中頗為辛勞,在中央飯店設(shè)宴款待段祺瑞一行。下午5時,率隨員往易駕橋,視其妹陳太夫人,晤詢近況。晚7時,蔣介石盛宴招待,于右任、戴傳賢、張群、錢新之、許世英等均被邀陪席。
1月23日,段祺瑞清晨起床,8時早餐,勵志社預(yù)先備精美素食。上午,張群、宋子文等到訪,談甚久。中午,何應(yīng)欽、朱培德等在勵志社為段洗塵。下午,戴季陶、居正等到訪。晚上,皖同鄉(xiāng)會張治中、吳忠信、許士英等公宴段于勵志社。下午,拜謁中山陵。南京之行是段祺瑞自1917年南京之行后的第二次,時隔竟16年。
1月24日晨8時,段祺瑞等抵達上海,中委張群陪送。北站一帶由保安隊及五區(qū)警察在出入要道、月臺前后,密布步哨,并加巡邏。上海市軍政各界到站歡迎者有市長吳鐵城、警備司令代表林勁、保安處長楊虎、公安局文鴻恩、中委孫哲生代表陳劍如、陳調(diào)元代表陳伯權(quán)及杜月笙、張嘯林、王一亭等,團體方面有市商會虞洽卿、銀行界及段氏故舊葉恭綽、章士釗、鄭漢群、李思浩、梁鴻志、褚慧僧、費保彥,安徽旅滬同鄉(xiāng)、緞葉公團及由京飛滬之甘寧青、公民代表張慶華等二百人,市政府方面,并派軍樂隊在站臺奏樂歡迎,情形倍極熱烈。
段祺瑞等人所乘坐的是大班花車,附掛于京滬夜快車,抵站之時,正八時零五分。當(dāng)段祺瑞列車到達時,車站戒備尤嚴(yán),車上乘客,暫阻下車,站內(nèi)閑人,一律禁止往來,直至段等離站,月臺內(nèi)始行恢復(fù)交通。歡迎人員紛紛登車謁見,由陪同來滬之許世英氏,一一代為介紹,段均握手稱謝不置,后由吳光新、許世英扶持下車,同登早經(jīng)預(yù)備停于月臺上之汽車,在軍樂抑揚聲中,徑駛往福開森路383號世界學(xué)院行館休息,北站兩旁鶴立瞻仰段氏豐采者達數(shù)百人。
段祺瑞抵達世界學(xué)院后,即登二樓客室休息,由許世英介紹接見各報社記者,段祺瑞站立發(fā)言,謂:“本人年事衰老,在野多年,且久不閱銀章,完全為一平民,不聞國事。此次南下,系探視在京之舍妹,及居滬之次女。在京時,備承當(dāng)局隆重招待,愧不敢當(dāng),至本人對于挽救國難意見,已盡量向中央貢獻,備供采納。現(xiàn)擬在滬暫住,俟春暖再作游杭之計,將深入名山,飽嘗山川之秀?!薄渡陥蟆酚浾咴儐柸A北問題,段祺瑞回答稱:“日人暴橫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準(zhǔn)備,合力應(yīng)付,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我國因平日之太無準(zhǔn)備,乃有今日之結(jié)果,段氏最后慷慨陳詞,謂愛國朝野一致,救國唯有自救耳?!敝形纾虾J惺虚L吳鐵城在世界學(xué)院設(shè)歡迎宴,并因段祺瑞近年來已持齋茹素,故完全改用素筵。晚上,孫科在哥倫布路22號私邸設(shè)素筵為段祺瑞洗塵。
在上海的數(shù)日,段祺瑞還看望了次女段宏彬,之后往杭州及普陀禮佛,繼之往青島探望了幼女。
拜謁中山先生彌補愧疚
段祺瑞南下之行,成為1933年初國內(nèi)的一大新聞。尤其是段祺瑞特意前往中山陵拜謁孫中山先生,更為人所感慨。
段祺瑞與孫中山是不同政見的兩人,有過多次政治紛爭。1912年袁世凱奪取了革命果實之后,孫中山發(fā)起了討袁護法運動。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華民國國務(wù)總理后,為推行“武力統(tǒng)一”政策,拒絕恢復(f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與孫中山產(chǎn)生了矛盾。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了護法軍政府,發(fā)起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運動,后來失敗。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推翻大總統(tǒng)曹錕,邀請孫中山北上,后與奉系妥協(xié),請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執(zhí)政。段祺瑞主政后,便與馮玉祥、張作霖力邀孫中山盡快北上“共商國是”,以解決曹錕、吳佩孚政權(quán)倒臺后的善后事宜。孫中山雖然明知北方政局混亂,許多國民黨人也力勸孫中山不要北上,但他為了謀求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解救民眾的苦難,毅然決定冒險北上。11月12日在夫人宋慶齡的陪同下啟程,取道日本抵天津。孫中山到天津后,肝病即發(fā)作,在天津住了近一個月,才于12月31日扶病入京。
抵達北京后的孫中山抱著和平統(tǒng)一之愿望,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內(nèi)人民生計問題,以廢除不平等條約,作全國根本上和平統(tǒng)一之圖”。段祺瑞欲將國家政令統(tǒng)一的決心,化作了他的“善后會議”。圍繞“善后會議”與“國民會議”之爭,段祺瑞與孫中山公開反目。當(dāng)初,為相見方便,段祺瑞把孫中山安排在與執(zhí)政府一箭之遙的顧維鈞家。然而,因“兩會”之爭,兩位巨子近在咫尺卻沒見面。
在孫中山病重期間,段祺瑞并未前往探望。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于北京。善后會議休會數(shù)天以志悼念。3月14日上午11時,非常國會議員98人在參議院召開非常國會,通過了為孫中山舉行國葬案,謂:“先生有大勛勞于國家,應(yīng)舉行國葬?!痹谥螁势陂g,段祺瑞答應(yīng)前往送柩而食言,只送上了挽聯(lián)“共和告成,溯厥本源,首功自來推人世;革命而往,無間終始,大年不假問蒼天?!?/p>
段祺瑞與孫中山政見不和,自孫中山在北平逝世并奉安南京后,從未一睹遺容。但在南京期間,為瞻仰孫中山遺容,卻主動提出前往中山陵謁陵。1月23日下午2時半,段祺瑞與蔣介石及吳光新同乘三一八號汽車第一次赴中山陵謁孫中山,同往者有魏宗瀚、段運凱、戴傳賢、許世英、居正、張群、彭醇士、祖競生等十余人。到達陵園后,段祺瑞雖年事已高,但精神尚健,堅持步行。到達半途,經(jīng)大家勸告,方才改乘轎輿。到祭堂后,段向?qū)O中山遺像行一鞠躬禮,并獻花圈,繼而進墓室瞻視。謁陵畢出步行而下,由蔣介石相扶而行,回勵志社休息。事前,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接到勵志社通知,準(zhǔn)備好了一切。
段祺瑞未出席1925年的孫中山追悼會,卻在八年后到中山陵謁陵,表白自己不愿與日本合作的立場,堅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在某種程度上宣告了與孫中山恩怨的終結(jié)。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fā)作,11月2日在醫(yī)院病逝,終年72歲。11月3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決議國葬段祺瑞。段祺瑞晚年不與日寇合作,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值得后人尊敬和緬懷。
(責(zé)任編輯:武學(xué)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