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譯”與“道”

      2016-11-16 10:13:44路斯琪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道德經原文語言

      路斯琪

      (四川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譯”與“道”

      路斯琪

      (四川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道德經》是我國道家文化的經典。作為開篇之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傳達出思維、語言、表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翻譯有共通之處。這篇文章對“道”進行研究,從“道”與“譯”的關系入手,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對“譯”及有關“譯”的問題做出解答,并將翻譯研究上升到文化層面,用文化的多樣性豐富翻譯的內涵,從而更好地認識翻譯的本質以指導翻譯實踐。

      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文化視角

      在西方,古羅馬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征服希臘,為了豐富發(fā)展自己的文化,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翻譯活動。在中國,根據史料記載早期的翻譯活動與宗教文獻的傳播息息相關,很久以前就有專門從事翻譯管理的官員,翻譯活動在我國歷時久遠。譚載喜在《西方翻譯簡史》中寫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翻譯都是一項極其古老的活動。事實上,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語言的翻譯幾乎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1]但是,翻譯的發(fā)展也并非一帆風順。盡管翻譯活動極其復雜,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們從未停止對其探索的腳步,關于翻譯的各種爭論也從未休止。無論是西方翻譯的語言學派和文藝學派,還是對翻譯的直譯與意譯之爭,再或者是對“異化”與“歸化”的討論,其目的都是力求譯文與原文在內容與風格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顯然,翻譯活動不僅復雜且困難重重,甚至有可能很難完成。翻譯的不易引發(fā)了“可譯與不可譯”甚至到底該不該“譯”的爭論。那么“譯”是可行的嗎?“可不可以‘譯’”這一命題又是建立在何種評判標準上提出的?“譯”是怎樣一個過程?《道德經》被奉為道家文化經典。該著開篇對“道”和“名”的論述點出了思維、語言與表達之間的一系列矛盾,此經典之句引發(fā)了作者對“譯”這個命題不同于以往的思考。因此本文另辟蹊徑,嘗試對《道德經》中的“道”是否“可道”及“名”是否“可名”做出回答,并結合對《道德經》中一些言論的理解來解決上述有關“譯”的三個設問,用“道”豐富“譯”的內涵,更深刻地理解翻譯活動的本質。

      一、譯可行嗎

      “譯”在古漢語字典中注解有四:其一為解釋;其二為翻譯;其三為古代翻譯北方民族語言的官?!抖Y記·王制》中有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其四為解釋經義。[2]由“譯”的釋義可見,在我國古代,“譯”是一種行之有效地進行宗教傳播與互通文化的方式,既有自發(fā)性,又有干預性,還與今天我們理解的翻譯的含義、目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例如張澤乾教授對翻譯的一些本質特征歸納思考并指出“翻譯不但是一種活動,而且也是一種產品。翻譯活動是特殊的、復雜的社會活動,它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工具。作為社會現象,作為社會工具,它不但是異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異語思維的工具”。[3]從古到今,由“譯”的定義可見,無論從實踐的層面還是從理論的層面,沒有人可以否認“譯”的真實存在性和“譯”的可行性。

      這一點與《道德經》中“道”可以“道”,“名”可以“名”的論述不謀而合。老子認為道可以被認識,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解說,名稱也可以由人來命名。人是能動的,“可道”“可名”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反映在翻譯上就是“言”是可以被解說,是可以被“譯”的。又如《道德經》“道”的內涵豐富,法譯中可以將其翻譯為la Voie道路;la Vertu道德;或者音譯為le Dao或者le Tao。由此可見即使是難譯的“道”,仍可以有若干種譯法。所以從古到今,生生不息的翻譯活動與翻譯多樣的事實證明:翻譯確實是可行的,也是客觀存在的。

      然而,不可能“譯”的論調并未隨著翻譯活動的蓬勃發(fā)展而銷聲匿跡。事實上,所謂的不能“譯”,其實質就是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異”的總和。這種“異”構成“譯”的核心。只有在“譯‘不能譯’”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審視比較語言文化的“異”與“同”。與“同”相比,“異”才是更有意義的信息的載體,它才能詮釋“譯”的維度,“異”越多的文本,才越值得去翻譯甚至復譯。“道”可道,“名”可名,道不同途,名中有異,“可道”與“不可道”,“可名”與“不可名”這兩對看似矛盾的關系可以讓自身在探尋他人的不同的過程中彌補自身的缺失,以達到自我完善的境界。“道”中蘊含著“大象無形,厚德載物”的精神氣質,與“譯”的“和而不同”精神本質有異曲同工之處。

      二、可不可以譯這一命題又是建立在何種評判標準上提出的

      《道德經》開篇完整的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整句話的意思是:可以說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稱謂的,就不是恒常的名稱。雖然老子認為,道可以被認識,也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解說,但是所有人們認識到和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道,都已經不是永恒不變、自然而然的道本身;名稱是可以由人來命名的,但是,所有的命名都是人為規(guī)定,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稱。換句話說就是“言出意失”。如果以老子的觀點類比翻譯,這顯然是對上文詮釋的“譯”這種行之有效地溝通方式做出了否定。則雖然“譯”是可行的,但是被“譯”后的原文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用今天的話說: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風格上,原文都會發(fā)生形變,譯文就會成為“譯后意失”的產物。

      再來看有關這句話的兩個法譯例子。譯者Liou Kia-hway將這句話譯為“Le Tao qu'ontente de saisir n'est pas le Tao lui-même; le nom qu'on veut lui donner n'est pas son nom adéquat.”[4]而譯者Stanislas Julien把這句話譯為 “La voie qui peut être exprimée par la parole n'est pas la Voie éternelle; le nom qui peut être nommé n'est pas le Nom éternel.”[5]第一種譯法Liou Kia-hway將“道”音譯為le Tao,“常道”、“常名”譯為 le Tao lui-même(道本身)和son nom adéquat(適合的名稱);而第二種譯法Stanislas Julien把“道”賦予了譯入語的意義,譯為 la voie(在法語中有道路、方法、途徑的意思), 又按照譯者的理解把“常道”、“常名”譯為la Voie éternelle(永恒的道路或途徑)和le Nom éternel(永恒的名稱)。兩個翻譯的例子已經證明了即便是與現代漢語差別巨大的文言文也是可以“譯”的,那么“不可譯”的觀點又是從何而來?顯然,這個問題提出是從對翻譯效果的評價而來的。

      以上面兩個法譯為例,第一種翻譯側重“等值”,而第二種翻譯傾向“等效”。眾所周知,在西方翻譯史中,翻譯研究分為兩大學派:一是翻譯的結構語言學派,主張把翻譯理論和語義、語法功能的分析緊密結合起來,強調文本對等的重要性。如前蘇聯(lián)的費道羅夫的“等值”論提出:“翻譯的等值,就是表現原文思想內容的完全準確和作用上、修辭上與原文完全一致。”[6]二是翻譯的文藝學派,認為翻譯實為一種文學藝術,追求翻譯的等效和文學的再創(chuàng)作。如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即等效翻譯理論, 強調以讀者為中心。這與結構語言學派以文本為中心的等值翻譯理論出發(fā)點截然不同。在中國,從早期大多采用直譯法翻譯的佛經,到魯迅和趙景深有關“牛奶路”引發(fā)的爭論;從嚴復的“信”、“達”、“雅”,到林紓的文學再創(chuàng)作,再到上世紀50年代的“神似說”和“化境說”,可見我國的翻譯研究雖無明顯的學派劃分,但也難逃對“直譯”與“意譯”,“異化”與“歸化”等問題爭辯,與西方的翻譯學派遙相呼應。一味地強調“等值”,字字照翻原文,可能會造成交流或理解地障礙,有損翻譯的效果;一味地追求“等效”,盡管字句盡美,但卻缺失了原文的滋味,是為遺憾。從這個層面講,道出的“道”的確“非常道”,名出的“名”實為“非常名”。所以才出現可不可“譯”這樣的命題。

      三、譯是怎樣一個過程

      在西方“邏格斯”(logos)一詞同時具備了思想和言說的含義。張隆溪教授在其《邏格斯與道》一書中提出“漢語中確實有一個詞恰恰抓住了思想語言說的二重性”[7]這個詞就是“道”。即道兼具了思想和言語的二重性。理想情況下,如果思想和言語完全匹配,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可道”和“可名”。在現實中,只有思想和言語無限地契合,“非常道”和“非常名”才能無限地向“常道”和“常名”靠攏。思想和語言也恰恰是“譯”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原語文本經過大腦加工(思想)轉化成語言生成目的語文本。在思維向語言轉變的過程中,大腦會把傳遞來的原語信息分為直接信息和處理信息。直接信息就是原有信息直接性地傳遞。處理信息有可能是對原信息的增添,也有可能是對原信息的減少。由于對信息的加工增減的不確定性,才會出現從思想到語言的不協(xié)調現象,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言出意失”或“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在翻譯上具體表現為若僅保留直接信息,則“信言不美”(les parolessincères ne sont pas élégantes),若只傳遞加工信息,則“美言不信”(les parolesélégantes ne sont passincères)。

      綜上所述,在對直接信息保留完好的情況下,處理信息的增減程度會極大地影響翻譯的效果。處理信息在量上的增減,除了和譯者的主觀性密不可分,還離不開復雜的社會因素。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布迪厄社會學理論的提出,使越來越多的“翻譯學者不再將翻譯視為簡單的語言間的轉換,而是兩個社會空間之間的權利抗衡?!保?]與社會因素結合緊密的就是“文化語境”。其“所涉及的各個層面,與翻譯的關系是極為緊密的,因為就本質而言,翻譯文本本身就是原文文本在新的文化語境中的生命的延續(xù)與拓展”。[9]當翻譯學與文化學兩股思潮發(fā)生碰撞時就產生了翻譯的文化學轉向,將翻譯的研究轉入的更廣闊的領域。

      “道”有度,是指維度。從不同的維度闡釋“道”,會有不一樣的領悟;“譯”亦有度,這個度是指限度。翻譯難“譯”但仍“可譯”,雖然可譯但有限度。翻譯的文化轉向可以減輕語言對文本的束縛,使原作和譯作,原作者、譯者和讀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達到精神的共鳴。亦如《道德經》中的經文距今已過千年,雖然文字晦澀難懂,但依然可以譯為現代漢語,又從現代漢語譯入英、美、法、日等多個國家。該籍從文言文到現代漢語的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信息或意義地流失。從語言的角度講這種損失是不可彌補的。但從文化的角度講,這種流失會留后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具有研究的價值,使“道”從簡單的字面語言變成讀者心中海納萬物的本原,遐想無限。

      四、結語

      老子的“道”博大精深,是對萬事萬物系統(tǒng)性、整體性地概括。即使他認為“道”是不可道的,因為說出來就已經喪失了一些意義,“名”是不能被命名的,命名的就已經不再是原有的事物,他仍然寫出了《道德經》。也正是因為不可道不可名,才更要去道去名,以供后人參悟。“譯”亦是如此。倘若把翻譯置于廣闊的文化空間中,“譯”與“道”尚且有共通之處,可見文化是處處相通的。即使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但在文化視閾下,即便言已盡,而意卻可以無窮。讓“譯”跳出語言的層面,讓語言的可譯與不可譯的問題化解在文化的“譯”上,讓表象的語言走向內在精神的契合。所以,“譯”可譯,只有去譯,才能“信譯”“達譯”“雅譯”,才能對“譯”有更加多元化的理解。

      [1]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劉明濤.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版)[Z].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817.

      [3]張澤乾.翻譯經緯[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2-3.

      [4]Liou Kia-hway.Lao-tseu.Tao-t king[Z].France:Folio,2016,11.

      [5]Stanislas Julien.Lao-tseu.Tao-te king[Z].France:Edition Mille et une nuit,2006,7.

      [6]許鈞.翻譯論(修訂版)[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4.41.

      [7]張隆溪.馮川譯.道與邏各斯[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37.

      [8]張偉平.圖解翻譯學[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17.

      [9]嚴紹.“文化語境”與“變異體”以及文學的發(fā)生[A].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多邊文化研究[C].新世界出版社,2001.85.

      “Translation” and “Taoism”

      LU Si-qi
      (French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China)

      When people make a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firstly they should solve several basic questions related to translation, i.e., whether a literary work can be translated, how to translate, and how to assess the result of translation. These questions also belong to the central issues which have been debated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for a thousand years. Tao Te Ching is the cultural classic of Chinese Taoist school. As the beginning sentence, “The divine law can be known, but it may be not the law well-known to you; things may be named, but names are not the things” expresses the inner connections between thoughts, languages and expressions and has some common points with translation. In this way,proceed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transl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aoism”,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issues related to “translation” from another angle and elevates translation study to the cultural level, and enriches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 with cultural diversity. As a result, with the help of this paper, reader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can guide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he divine law can be known, but it may be not the law well-known to you; things may be named, but names are not the things.”; Taoism; cultural approach

      H059

      A

      2095-3763(2016)04-0125-04

      2016-06-30

      路斯琪(1988-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

      猜你喜歡
      道德經原文語言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道德經》的“中和”思想探究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讓句子動起來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道德經》“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嘗糞憂心
      賣身葬父
      林芝县| 洱源县| 满洲里市| 眉山市| 赣州市| 醴陵市| 辉县市| 长宁县| 江都市| 达州市| 城步| 辽阳市| 富裕县| 闸北区| 阳西县| 横峰县| 汉源县| 大方县| 安庆市| 邵阳县| 鄄城县| 全州县| 昌吉市| 民县| 藁城市| 岳阳市| 抚远县| 手游| 四子王旗| 呼和浩特市| 杨浦区| 潜山县| 津南区| 彝良县| 九台市| 深泽县| 庆城县| 平舆县| 余干县| 融水|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