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顧玉坤
顧玉坤的文化視野走進(jìn)以色列
文/圖|顧玉坤
以色列地處歐、非、亞三大洲交匯處,猶太、基督、穆斯林先后在這塊土地上誕生,留下許多神跡吸引后人頂禮膜拜,因為榮耀太多,苦難也格外深重,沖突幾千年,至今仍無解。
全世界有1600多萬猶太人,在以色列、美國、世界各地各三分之一,許多猶太名人為中國人所熟悉:馬克思、愛因斯坦、海涅、洛克菲勒、摩根、索羅斯、巴菲特等等,包括美國電影名星瑪麗蓮夢露、巴爾扎克的文學(xué)典型歐也尼葛朗臺。
去以色列不啻是看風(fēng)景,還是宗教之旅:看的是教堂,聽得是神跡,感受的是宗教沖突。行前讀了一堆書,從《圣經(jīng)》、《可蘭經(jīng)》開始,惡補(bǔ)宗教知識,還讀了《耶路撒冷三千年》、《圣經(jīng)故事》、《塔木德》、《猶太文化之旅》等,太多的人名、地名、事件,讀得一頭霧水。作為一個中國人,讀不懂、記不住,澀澀的,遠(yuǎn)不如讀三國紅樓那樣有快意快感。
上帝說:“世上若有十分美,耶路撒冷占九成”,說這是“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
耶路撒冷是猶太、基督、伊斯蘭三大宗教圣地,全世界有20億教徒視這塊土地為圣城。猶太人把它看作上帝造人、立約之地,基督教眼里這是耶穌受難、復(fù)活之地,穆斯林認(rèn)為這是先知默罕默聆聽安拉祝福之地,是麥加圣城之前穆斯林朝拜的方向。
耶路撒冷的希伯來語意為“和平之城”,吊詭的是3000年來這座城池戰(zhàn)爭不斷,大的戰(zhàn)事37次,毀城18次。
耶路撒冷108平方公里,東邊的老城1平方公里,是旅游熱點,因為承載的歷史太久、占有的資源太多,成了當(dāng)今世界最具復(fù)雜性的城市。
游以色列,重點在耶路撒冷,高潮是哭墻。
2016年7月31日下午3點多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城門外下車,烈日下40度高溫烘烤,挺考驗人,好處是景點人少,方便拍照。步行入城去看哭墻,石城墻都是新的。十來個女學(xué)生坐在路邊休息,看見我們突然向?qū)в翁嵋?,想與中國人合影,于是中以合作,站在一起互拍搶拍。
看哭墻要過安檢,且男女分開,以色列人進(jìn)教堂也男女分開。以色列的旅館沒有大床房,只有兩張小床,可分可合。按照教規(guī),以色列人家中也是兩張小床并排,平時合便是大床,女子例假便拉開成兩張小床。
廣場較大,中間隔開,左為男士右女士,此時艷陽高照,游客匆匆。進(jìn)門可領(lǐng)小白帽,直徑不足十公分。宗教場所,猶太教要求戴帽,基督教要求脫帽,文化有同有異,有時還直接對立。
一堵石墻,雄偉高大,人在墻下顯得很渺小??迚τ址Q西墻,公元前965年,猶太祖先在此建“第一圣殿”,公元前586年圣殿被入侵的巴比倫人摧毀。半個多世紀(jì)后,猶太人在此基礎(chǔ)上建了第二圣殿。公元70年,羅馬帝國殺了數(shù)十萬猶太人,將其余猶太人驅(qū)逐出去,耶路撒冷和圣殿再次夷為平地。
現(xiàn)在見到的哭墻是第二圣殿護(hù)墻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僅存的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壘起。千百年來,流散的猶太人回來,會到這面石墻前低聲禱告,哭訴民族之痛、流亡之苦,故稱“哭墻”。墻縫里,塞了許多小紙條,有的教徒把心愿寫在小紙條上,塞進(jìn)墻縫里。
頂著烈日,面對哭墻,我觀察、思考、聯(lián)想。猶太人著黑長西服、戴黑色銅盆帽或小白帽,雙手扶墻,額頭抵墻,許愿、祈禱,和上帝對話。一老頭離墻十來米,鞠躬連連,半小時后還在;一年輕的軍人著軍裝走向石墻,把雙肩背的包扔地上,面壁祈告;一年輕人帶童子面壁,臨走時往墻縫里塞張紙條。
入口處有個攤,可租兩樣?xùn)|西:一是黑色皮帶,纏在左臂上,二是小方扣,扣在額頭上,是儀式,也是教規(guī)。據(jù)說以色列人有613條清規(guī)戒律,必須遵守的10至23條。
據(jù)新約圣經(jīng)記載,耶穌曾在約旦河接受了約翰的洗禮,于是世界各國的基督宗教的教徒都將此視為圣地,以能在此受洗成為殊榮。
大巴載我們疾行2小時去看耶穌受洗池,路邊的景色如新疆戈壁,路右戈蘭高地,光禿禿的小山靜穆無語,公路邊伏地長些荊棘。空氣好、日照強(qiáng)、降水少,這就是中東。
4點左右將近受洗池,見到一條河,地面上的綠色立馬多了,路兩旁果樹林繁茂,這就是約旦河,360多公里長,源于敘利亞,向南流經(jīng)以色列再注入死海。
到景區(qū)大門,一排排大樹氣勢、排場,門口的圍墻兩米多高,貼了瓷磚,用各國文字記了同樣內(nèi)容的一段圣經(jīng)。 導(dǎo)游把我們帶到一塊中文前,帶領(lǐng)大家頌讀《馬可福音》:“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里受了約翰的洗禮。他從水里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圣靈仿佛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p>
一條小河十來米寬,婉延流淌,河水清清,有小魚游動,河中央有游船經(jīng)過,遠(yuǎn)處還有公路橋和汽車的身影。鐵圍欄隔出幾個池,幾個黑人著白袍泡在水里,親友團(tuán)在岸上唱著歌,一個受洗儀式剛結(jié)束。
幸好,又有一個儀式開始了,象是俄羅斯人,十來人排隊在岸上,個個著長白袍,一中年女士白布包頭加一襲黑衣,大約是神職人員,領(lǐng)大家頌經(jīng)、唱歌,然后依次下水,親友團(tuán)送到岸邊,唱歌、拍照、攝影。
約旦河受洗是基督教徒順服主的一種宗教儀式,是愿意委身上帝的見證。已入教的人來約旦河浸水,有與主同死同葬、洗掉原罪等含義,因此基督徒以來此浸洗為榮幸。
赤腳下河,淌水,與約旦河肌膚相親。坐下,看天看河看各色人,想古想今想眾生。人呵人,追求的是幸福、和平,唱的是贊美詩,可惜戰(zhàn)爭不絕,殺戮不斷,近處的戈蘭高地為我作證,曾經(jīng)的槍炮聲,今天依稀還有,祈禱不再吧。
阿拉伯國家大多不承認(rèn)以色列國,入境以色列國過海關(guān)時,我做手勢告知海關(guān)關(guān)員不要在護(hù)照上蓋章,因為有了以色列的入境記錄,進(jìn)阿拉伯國家就有拒簽可能。以色列為了吸引游客專門作了變通,可不蓋章,單發(fā)一張小卡片供你出關(guān)時用。
巴勒斯坦國建于1988年,目前還未取得聯(lián)合國席位,與以色列關(guān)系緊張,沖突頻繁,但從以色列入境的旅游目前做得較熱,雙方配合默契。
8月1日上午,汽車載我們出以色列國進(jìn)入巴控區(qū),小城名伯利恒,25萬人,希伯來文意為“面包之家”。這里有“圣誕大教堂”,是巴靳斯坦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因為是耶穌的出生地,每年有數(shù)百萬基督徒來朝圣。
下車辦手續(xù),接受檢查,事先關(guān)照過不能拍照。一群中國游客,睜大好奇的眼睛看著周圍。這里有隔離墻,水泥豎長條塊,高高大大碼在一起,蜿延起伏,由近及遠(yuǎn)。隔離墻無聲,看著卻控怖、錚寧,它提示著戰(zhàn)爭、沖突,徒增緊張氣氛,使人產(chǎn)生壓抑感。
登上巴方提供的車,汽車駛?cè)胍蛔匠?,混合雙車道,兩旁店鋪熱鬧,店招都是阿拉伯文。行人較多,很多人提著黑色的塑料購物袋,顯然這里是物流集散地??吹接兄胁宛^,門前標(biāo)志有大紅色和龍的圖案。還看到肯德基店,掛了大大的美國上校照片,微微的對阿拉伯人笑。
下車在圣誕大教堂,一個廣場,有游客服務(wù)中心。回顧回周,山城起伏,灰黃色為主的建筑團(tuán)團(tuán)簇簇,清真寺布于其間。教堂正對就是一大清真寺,尖頂上朝四周掛高音喇叭,午飯后,阿匐頒經(jīng)的聲音以較大的分貝在空中彌漫。
進(jìn)教堂參觀,大門是個很小的洞,高1米2、寬不足1米,石門框,游人懷著對上帝的敬畏,低頭貓腰魚貫而入。教堂里面空間很大,雖是盛夏旅游淡季,西方白人仍很多。大家都要去看圣誕神跡,小小的地方,耐心排隊進(jìn)去。一個馬槽,當(dāng)年耶穌誕生在此,實物是泥的,現(xiàn)仿制品是金的,地上一顆銀白色14星代表耶穌。人多,地方小,轉(zhuǎn)不開,基督徒跪在地上,用手和額頭觸摸這顆伯利恆之星。
圣經(jīng)記載:耶穌降生前數(shù)百年,有先知預(yù)言救世主將在伯利恒降生。數(shù)百年后,有個叫馬利亞的童貞女,因圣靈感孕懷上男嬰。她的未婚夫約瑟想休掉馬利亞,天使啟示,約瑟知道了神的按排,按神的旨意將馬利亞迎娶過門并照顧好母子。
當(dāng)時羅馬皇帝下令普查人口,約瑟帶著臨產(chǎn)的馬利亞到伯利恒申報戶口,因客店住滿只好住在馬廄里,當(dāng)夜馬利亞生了,她將嬰孩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里,馬槽成了耶穌基督的搖籃。
下午上車返以色列,歸途有一段路傍著隔離墻,邊上是居民區(qū),墻上滿是塗雅,搶拍到幾張隔離墻的近照。
有人在微信圈提示我注意安全,有人問我有沒有槍炮聲?其實在以色列大部分時間是安全的,只是軍警較多,何時沖突再起炮彈飛來是無法預(yù)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