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陳昌飛
執(zhí)念文化自信
文丨 陳昌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diào),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事業(yè)推向前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2014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團審議時,習近平講到,“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p>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貴州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diào),“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p>
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和澳門大學座談時談到,“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chǔ)。”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p>
對比帶有執(zhí)政黨組織色彩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具有最廣泛的國民認同基礎(chǔ)。
中華文明是全世界唯一沒有斷裂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強大的生命力特征和精神內(nèi)涵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甚至可以這樣說,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除了科技信息化之外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從中華歷史典籍中找到答案或者啟示。小到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大到社會治理,再到國家之間的交往,就算我們單單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學說里面搜尋都可以找到很多借鑒。儒家孔子的“仁”、孟子的“義”、荀子的“禮、法”,道家老子的“為他”、莊子的“無我”,墨家墨子的“兼愛非攻”,法家韓非子的“法術(shù)勢”等主張以及《大學》修齊治平、《中庸》人性修養(yǎng)等思想,充滿了東方智慧。如果能夠融會貫通,熟練掌握,你會發(fā)現(xiàn)解決的路徑就在心中,自然胸有成竹,做起事來就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德、孝、仁、禮等等理念,經(jīng)過幾千年的傳承、沉淀,已經(jīng)深入到每一位國民的精神骨髓里了。無論是高級知識分子,還是體力勞動者;無論是高居廟堂的高級領(lǐng)導干部,還是身處深山的普通老嫗,都多多少少懂得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百行孝為先”“與人為善”“勤儉持家”“親賢者遠小人”“言必行行必果”“家和萬事興”……歷久彌新,有些更是成為好家風代代相傳?!拔幕孕?,是更基礎(chǔ)、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窺探當今世界,國家合作最流行的方式是構(gòu)建政治或者經(jīng)濟的共同體,歐盟、北約、G20、亞太經(jīng)合組織等等合作機構(gòu),百花齊放,你方唱罷我登場,好戲連臺,熱鬧非凡。而這些,可以看看我們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等等諸侯國的戲碼,我們幾千年前已經(jīng)玩過了,而且還玩得很溜熟。現(xiàn)在很受推崇的西方“契約精神”,實際上老祖宗也在中國。春秋時期,諸侯國如果有爭端無法和平協(xié)商得一戰(zhàn)才能解決,有幾大規(guī)則。一是下戰(zhàn)書約定決戰(zhàn)時間和地點,不單不能斬來使,還得好酒好菜款待;二是不鼓不成列,當天到疆場雙方先擊鼓列陣,不能偷襲;三是只驅(qū)戰(zhàn)車作戰(zhàn),還得數(shù)量對等,捉對廝殺;四是不重傷,對手傷了就得停下來;五是不主動傷害老年戰(zhàn)士;六是一方認輸了就不能追逐,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可能還有其他的約定俗成,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簡直可笑,但在當時這些規(guī)則就是戰(zhàn)爭禮儀,滿滿的“契約精神”啊。
清朝時期的山西票號,中國實際意義上的銀行鼻祖,匯通天下所仰仗的就是信譽,誠實守信,就是契約精神。還有鏢局的“人在鏢在”精神簡直就是現(xiàn)在快遞“使命必達”口號的悲壯版本。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修身思想、“民貴君輕”民本思想、“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國家合作義利觀,墨家所倡導的“尚賢節(jié)用”治國思想,道家所倡導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綠色發(fā)展理念、“清靜無為、小國寡民”理想國家狀態(tài),法家所倡導的“法不阿貴”“君無為、法無不為”法制思維,心學所倡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正心理念和認識論、“事上練”實踐論,……這些,無一不是我們乃至世界各國現(xiàn)在苦苦找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良方好藥;這些,就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yīng)該發(fā)自內(nèi)心引以為豪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歷史文化決定道路選擇,中華民族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決定著中國特色的道路選擇?!爸袊厣保f到底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底色。
翻開中國近代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太平天國運動、洋務(wù)運動、維新運動,再到辛亥革命,我們國家進行了多種形式的道路選擇,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人民的選擇,也是歷史文化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這一東方大國實現(xiàn)了讓全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雖然我們也走了不少彎路,但是要充分認識到我們黨自我改良的能力,能夠以科學、辨證唯物的觀點去正視自身的不足,學先進、趕先進,不斷改進我們的治國方略,為建設(shè)現(xiàn)代化中國不斷努力著。
事實說明,對于一個人來說,不自信就無法自立。對于一個民族也是一樣,不自信就無法自強,只有對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對自己的道路自信,才能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實現(xiàn)夢想。當我們真正了解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在歷史尋找到文化的根脈,喚醒了記憶,汲取了智慧和力量,也就能堅定自信地尋找到正確的方向,堅定自信地走出自強自立之路。
堅持文化自信是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yīng)該持有的執(zhí)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