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李樹霞,邢志軍,黃躍燕,谷寅煜,宋秀巖
(1.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市中心醫(yī)院;3.河北省隆化縣第二醫(yī)院內(nèi)科)
護理醫(yī)學
自我效能感在肺癌疼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楊 杰1,李樹霞1,邢志軍1,黃躍燕1,谷寅煜2,宋秀巖3
(1.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市中心醫(yī)院;3.河北省隆化縣第二醫(yī)院內(nèi)科)
自我效能感;肺癌;疼痛
目前,肺癌疼痛治療已被確定為腫瘤綜合防治的四個重點之一,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疼痛嚴重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1]。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zhuǎn)變,關注患者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質(zhì)量成為護理工作的主要目標。改善肺癌疼痛患者的心理和行為,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積極培養(yǎng)自我效能感,幫助患者完成自我管理是肺癌患者護理的一大趨勢。本研究探討了自我效能感在肺癌疼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效果,總結(ji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胸外科住院治療的肺癌患者8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3-81歲,平均(56.53±3.54)歲,病程3.5-5年,平均(3.76±0.52)年;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32-82歲,平均年齡(55.65±2.65)歲,病程3-5.5年,平均(3.45±0.7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癥狀、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文化、 生活習慣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按照肺癌護理常規(guī)實施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基礎護理、藥物護理、飲食指導等。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自我效能干預方法。從患者入院時起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心理和行為評估,了解患者最迫切需要解決和滿足的健康問題,制定相應的自我效能干預措施,隨時進行效果評估。⑴認知干預:按照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主要包括肺癌、疼痛、手術、飲食、有效咳嗽方法、排痰等內(nèi)容,幫助患者了解疾病與治療,尤其是及時糾正對疼痛認識的誤區(qū),指導患者堅定與疾病抗爭的勇氣,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付諸于實際。⑵經(jīng)驗獲得:通過安排患者之間交流、觀看科普宣教片、介紹某些患者成功治療的經(jīng)驗,以及幫助患者進行自身治療效果或偶然事例的評價來獲取經(jīng)驗。在疼痛評估中指導患者正確敘述疼痛癥狀,總結(jié)疼痛治療方法的效果,尤其是采用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如暗示療法、轉(zhuǎn)移注意力、聽音樂、深呼吸等,在經(jīng)驗中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從而改善自我管理行為。⑶支持與激勵:加大社會支持力度,給予患者充足的關心和幫助,使他們獲得心理、情感、經(jīng)濟、治療上的幫助和滿足,縮短與醫(yī)務人員、家屬、親戚朋友的距離,更樂于與大家溝通交流,自覺自愿參與到護理中來。護士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取得的每一點收獲和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激發(fā)患者發(fā)揮自身的最大潛能,配合治療和護理,逐漸提高治療和護理效果。⑷回避負性刺激:肺癌是難治性疾病,患者身心壓力很大,因此要盡可能讓患者接觸正能量的事情,減少或盡可能回避負性刺激,如重癥患者的搶救過程、某患者病情惡化、癌痛患者疼痛控制效果不佳等信息,以免引起情緒波動,影響患者接受治療的信心,不利于治療與護理措施的實施。
1.3 效果評價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2],分別在干預前5天和干預后15天評價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該表共有1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范圍10-4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SES評分見附表:兩組患者干預前G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的GSES評分均明顯升高,并且,研究組干預后的GSE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后(P<0.05)。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s)
組別例數(shù)干預前干預后研究組4026.20±5.0736.78±4.57對照組4026.18±6.2130.05±5.10 P>0.05<0.05
晚期肺癌患者多伴有中重度疼痛,癌性疼痛是肺癌患者面臨的難題,不僅給病人帶來身體的不適,而且對病人的精神、心理等均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3]?;颊弑憩F(xiàn)為心理障礙和人格變異,出現(xiàn)情緒低落、恐懼、緊張與無耐,持續(xù)不緩解的疼痛還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患者產(chǎn)生絕望、不安、煩躁等情緒,進而導致病人對疼痛的敏感性升高,影響自我效能的發(fā)揮。目前,疼痛治療多采用藥物和非藥物鎮(zhèn)痛治療。阿片類止痛藥物可產(chǎn)生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反應,加重患者的不適,再加上該類藥物具有成癮性,也會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對于癌痛患者要加大非藥物鎮(zhèn)痛治療的比例,如暗示療法、心理干預、轉(zhuǎn)移注意力以及交流談心等。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與提高有利于堅定患者治療信心,減少各種負性情緒,是有效控制疼痛的途徑之一。
自我效能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率先提出的,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實施某一行為的期望,是人們對自我行為能力的認知與評價[4]。本研究以自我效能理論和整體護理觀為指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自我效能干預。護理工作人員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病人講解該理論知識的內(nèi)涵,指導患者具體實施并及時解決患者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疼痛與自我效能感具有相關性[5];疼痛可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在疼痛發(fā)生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能有效預防并緩解疼痛強度。另外,患者體質(zhì)越差,自我效能感越低[6];此時,可通過加大社會支持力度、改善患者認知水平、激勵與獲得經(jīng)驗等干預方法來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行為,不斷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自我效能水平。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給予研究組患者自我效能干預后,患者的GSE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自我效能理論在肺癌疼痛患者中的應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提高患者主動參與治療與護理過程,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1]熊謙,覃衛(wèi)青.癌癥疼痛控制及護理進展[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10):99-100.
[2]唐丹,鄒軍.老年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11):1451-1453.
[3]李琳.癌癥疼痛的護理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1992,8(4):1-3.
[4]唐宏,鄭燕,鄢家莉,等.運用自我效能理論對臨產(chǎn)孕婦的護理[J].現(xiàn)代護理,2007,13(2):144-145.
[5]李臨英,楊鴻芳.癌癥放療患者疼痛自我效能感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及影響因素調(diào)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2):61-62.
[6]陳鴻爾,鄭亞華,顏萍.病友支持團隊在改變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5):461-463.
R473.73
B
1004-6879(2016)03-0220-03
(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