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國
民國版《劉永福歷史草》一書,是筆者20多年前在上海長樂路上一家舊書店淘到的,該舊書店原址如今早已融為上海延中綠地的一部分了。
劉永福,字淵亭,生于1837年,漢族客家人。他原是反清的黑旗軍將領(lǐng),1883~率黑旗軍參加中法戰(zhàn)爭,屢次大敗法軍;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奉命赴臺抗日,最終失敗。有關(guān)劉永福的史料,中國史學(xué)會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zhàn)爭》(新知識出版社,1955年9月)第一冊收錄有黃海安撰寫的《劉永福歷史草》(附劉永福檄文),但只收錄前八節(jié),敘篇、第九節(jié)《劉永福之渡海援臺》、第十節(jié)《劉永福之矢窮內(nèi)渡》均沒收錄,而且有些章節(jié)最后部分的“香林按”也付諸闕如。
筆者收藏的這本《劉永福歷史草》,系民國25年(1936年)1月初版本。盡管書封面遺憾缺失,所幸其他書頁,如扉頁、插圖頁、內(nèi)頁、版權(quán)頁、封底等,雖有破損,但不殘缺。扉頁右至左豎式印有“羅香林輯錄劉永福歷史草羅家倫敬署”字樣。字系行草,羅家倫寫來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羅香林生于1906年,字元一,號乙堂,別署香靈等,廣東興寧人,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歷史系,后進清華大學(xué)研究院,并在多所大學(xué)任教。1943年2月,與傅斯年等在渝發(fā)起組織中國歷史學(xué)會。1949年后遷香港,任職香港大學(xué),三度被選為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會長。
羅家倫,字志希,1897年生于江西進賢,浙江紹興人。他考入北京大學(xué),與傅斯年等發(fā)起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參加五四運動,當(dāng)選為北京學(xué)生界代表;后赴歐美留學(xué),回國后曾任國立清華大學(xué)校長、中央大學(xué)校長等職;20世紀(jì)50年代任臺灣“考試院”副院長、“國史館”館長等職。
兩位羅氏均為大家,他們與《劉永福歷史草》一書相交集,也可見該書分量的不一般。
《劉永福歷史草》一書中珍貴的插圖頁畫面無損,緊接扉頁的插圖一,便是身穿官服的“劉永福遺像”。從遺像上看,劉永福顴頰有點凸出,因此襯得他面容清癯消瘦。照片上的他嘴唇緊抿著,那一絲不茍的凝重神情,仿佛正處于臨戰(zhàn)前的緊張思考。當(dāng)然,尤令人難忘的是劉永福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可謂目光如炬。這恐怕是劉永福存世不多的珍貴遺像吧。
下一頁插圖二也同樣彌足珍貴,上面分別是馮子材、丘逢甲、唐景崧三人照片。不同處為丘逢甲、唐景崧系遺像,馮子材則是在鎮(zhèn)南關(guān)戰(zhàn)勝法軍時照的全身像。因為是全身照,所以比起丘、唐二位,馮照形象顯得略小,清晰度相對也弱一些,但這并不影響讀者通過他們的形象,來領(lǐng)略他們身上的精、氣、神。中華書局于2013年、2014年出版的“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中有《宋教仁日記》《唐景崧日記》等,其中前書即附有宋教仁遺像,后者遺像則付諸闕如。后書整理者、編者可能沒有想到,《劉永福歷史草》一書插圖頁中,就有不失清晰的唐景崧遺像。于讀者而言,拿到《唐景崧日記》而不見其遺像,總覺得有點美中不足。
唐景崧,字維卿(一作薇卿),生于1841年,廣西人,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吏部候補主事,任小京官18年,郁郁不得志。1882年法國侵略越南北圻,他自請赴越南聯(lián)絡(luò)黑旗軍抗法,為劉永福謀策;1884年冬,得粵督張之洞支持,成立景軍;中法戰(zhàn)爭后調(diào)福建臺灣道,旋升臺灣布政使,署理臺灣巡撫。唐景崧有個孫女叫唐貰,生于1898年,后來成為國學(xué)大師陳寅恪的夫人。
馮子材,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于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曾精心策劃、指揮震驚世人的鎮(zhèn)南關(guān)諒山大捷。1894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又率軍北援,立下赫赫戰(zhàn)功。
丘逢甲,字仙根,生于1864年,客家人,辛亥革命后以倉海為名,系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
《劉永福歷史草》插圖二收錄馮、唐、丘三人照片,緣于他們的史事以及書中史料與劉永福息息相關(guān)。前面提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zhàn)爭》中收錄《劉永福歷史草》共八節(jié),最后九、十兩節(jié)沒有收錄,另外全書開卷羅香林撰寫完成于民國23年(1934年)歲末的敘篇也不在其中。敘篇洋洋灑灑約有萬言,就《劉永福歷史草》而言,無疑是一篇重要文獻。羅香林分別就“輯錄之目的”“輯錄之經(jīng)過與‘史草內(nèi)容”“黑旗將軍劉永福略傳”三個方面,闡述了輯錄這本史料的緣由始末。在此略引“輯錄之目的”一二,或可以斑窺豹,以領(lǐng)略羅香林輯錄的《劉永福歷史草》之價值:
《劉永福歷史草》輯錄之竟,編者不敏,謹(jǐn)為序其端日:我(中)華民族之式微也,至今極矣!強鄰迫人甚,掠求恣所欲,今日割我藩封,明日吞我腹地,安南、緬甸、臺灣、高麗喪失于前,東北四省,繼淪于后,其他租借地、居留地、路權(quán)、航權(quán)、礦權(quán)、法權(quán)之喪失,更靡論。國民一飲一食,一行一動,一呼一吸,悉受掣肘,莫可怨訴,偶一聲張求直,言且未已,強鄰炮艦飛機,已游弋盤旋于我內(nèi)河與都門矣!嗚呼!是何世耶!攘逐之未能,隱忍之未可,暗暗就斃,中國今日,果何世耶!
上之不能勵精圖治,發(fā)奮為難,死守疆場,抗驅(qū)強寇;中之不能各除私見,至誠團結(jié),生聚教養(yǎng),徐圖規(guī)復(fù);下之不能少止恬嬉,各以廉潔儉約相勵,以維系國家將枯竭絕之物力;沉迷荒落,寡能鮮恥,我先民先烈,又安貴有此不才子孫?九京有知,能無憾耶!
黑旗將軍劉公永福,生際國家衰弱,民族委靡之會,不甘自居無勇,奮起南服,慨然出國,抗法御日,捍衛(wèi)國族,義聲所播,寰宇震動。使吾國近世上下,皆如將軍,國家何遽不足自強?國土何遽日蹙?吾先民先烈何遽含恨九京也?語日:“東隅之逝,桑榆非晚?!蔽彷嫞▌⒂栏#④娛肥拢w不勝痛哭流涕,而惟焚香禱祝,以冀吾義士卓然興起也!
只要不是冷血,相信讀罷這段文字,多會讓人感到血脈僨張、痛快淋漓、感慨系之!
接下來“輯錄之經(jīng)過與‘史草內(nèi)容”一節(jié),則詳細(xì)記述了《劉永福歷史草》一書的成書經(jīng)過,尤其是關(guān)于撰寫者黃海安與劉永福的關(guān)系。這對于讀者解讀、研究劉永福及與之相涉的這段近代史事,都是極其珍貴的。
作者欽(廣東欽州)人黃海安,嘗隨(劉)永福,效力行伍,永福晚年里居,黃(海安)為之課兒孫讀書,與永福晨夕晤對,意甚適也。永福令之草黑旗(軍)事跡,自為講述,日一二時,講罷,黃輒錄之。至民(國)四(年),成稿八冊,長十萬言,未及清理,章節(jié)未具,而永福遽于翌年卒,稿藏海安家,世莫得見。
由此可見,《劉永福歷史草》最初是以“口述實錄”形式保存下來的珍貴史料。從它成稿到后來的部分內(nèi)容流出被人發(fā)現(xiàn),再到最終經(jīng)編者整理考訂、補正寫錄,誠如羅香林指出的:“雖字里行間,頗病蕪累,校補輯錄,未善未宜;然就記述黑旗(軍)諸載籍言之,已屬首尾最具,其為原始史料,無可議也?!?/p>
堪可欣慰的是,這本《劉永福歷史草》版權(quán)頁清晰得存,使讀者得以了解此書概貌。如關(guān)于版次、書名、定價、輯校者、發(fā)行人、印刷所、發(fā)行所等,無不一目了然。畢竟這本書出版至今,已經(jīng)歷了整整80年!
作者單位:上海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