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
最近,一名處級干部的辭職信在網(wǎng)上流傳甚廣,作者是云南普洱市國土局原副局長李青松。之所以備受關(guān)注,一是因為文章吐露出體制內(nèi)工作人員的一些心聲,二是因為文章行如流水,頗具文采。
因辭職信文采飛揚走紅的可不只李青松,湖北恩施州紀委研究法規(guī)室原主任孫涌的辭職信被譽為“詩一般的辭職報告”;而黑龍江大慶市人民檢察院研究室原副主任樊勝則用文言文撰寫辭職信,被稱為“最有才華辭職信”,他談職業(yè),“自從檢事,不求顯達于庭閭,但愿無愧于寸心”;談知行,“時刻自省,經(jīng)常覺悟,然朝悔其行,夕則復然”。
在官員辭職已不是新聞的今天,一篇文辭華麗的辭職信還是能賺足眼球,但接下來的解讀又不免陷入套路。
李青松的辭職信被披露后,不少人包括一些媒體都在做各種猜測性解讀,觀點不外乎這幾類:仕途上升無望了,不如脫離體制出去“掙錢”;官場風氣不純,想要明哲保身;自身不干凈,怕被揭發(fā);體制僵化,束縛個性。
但實際上,李青松在文章開篇就表明態(tài)度:既沒受委屈,也沒受誘惑,辭職純屬個人原因。捫心自問,應(yīng)該很少有人能做到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了25年,沒有一絲感慨吧。李青松一句“因個性原因,常常感覺與‘規(guī)矩不太搭調(diào)”,就被人解讀成與體制格格不入,未免太過主觀了吧。
為了避免公眾的過度解讀,辭職官員也是煞費苦心。在孫涌的辭職信中,他還提到“本人辭職與‘全面從嚴無關(guān)、與‘為官不為無關(guān)、也無關(guān)人事困擾。只是想多點時間陪孩子?!睘榱俗糇C所言非虛,他還列舉了數(shù)年來的工作成績,并不是被迫離去,也請不要妄加猜測。
人才流動本是正?,F(xiàn)象,官員辭職也在其列。非要曲解辭職官員的本意,強行編織一些“莫須有”的理由,揭露一些所謂的“官場規(guī)則”,只能離真相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