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原本清淡,越是好的綠茶,三道清水流過,杯里的茶水已是“六宮粉黛無顏色”,只留下碧綠的葉片,猶如池底青草,若無其事地在水中悠然蕩漾。故而有北方來客,假若端上一杯綠茶,客人猛喝一口咕咚咽下,話噎在嗓中,那表情是寫在臉上的:這茶,沒味兒!還有另一種表情:這茶,好苦!
綠茶在北方,一向有點不受待見。北人口重,喜食味濃色香之物;北地天寒,偏愛滾燙熱烈之飲;北方地凍,養(yǎng)不了這青翠嬌嫩的茶樹。所以北方人多一半是喝花茶的,茉莉香片,大眾又經濟的飲品,老少皆宜的,滾燙的水沖下去,經得起沏泡,不怕變色。茶色深濃醇厚,給人沉穩(wěn)的依賴感;深褐色淺褐色的水面上,偶爾漂起一朵半朵白色的茉莉花,有點俏皮的樣子;一掀壺蓋,香氣四溢,掩都掩不住,其實不是茶香,是茉莉香。在隆冬的冷風中,飄來夏的茉莉味兒,雖有些俗艷,畢竟是親切而溫暖的。
—— 張抗抗《說綠茶》
沒喝紅茶時,我以為紅茶是紅紗帳里佳人坐,或是翩翩少年狀元郎,喝了紅茶,才知道紅茶是暮年滄??停墙褂晔隉?,并非少年意氣的淺薄,茶味豐富,似花,如蜜。紅茶也可以加入牛奶、果汁或冰塊進行調配,這是紅茶的包容之心,可貴之處。做人應如紅茶之包容,白茶之清淡,綠茶之平和,黑茶之意氣。
一杯在手,一巡如初相見,我對它陌生,它待我矜持。紅茶在手心時,緊細苗秀,水中,它們緩緩舒展,有香幽幽,這香氣似曾相識,像放久的線裝書。二巡是打開書封,才見目錄,不知內涵如何。
紅茶三巡才是風華正茂,是它的而立之年,四巡則是它的不惑之年,耐看,耐喝,耐品,它成熟的迷人的淳厚韻味在三巡四巡之時。紅茶氣韻濃,濃得讓我感到實在,拙樸,不由對它另眼相看。趁著熱將它緩緩送至舌尖,流入喉中,此時,茶色如老玉,暗紅的瑪瑙色,通透溫潤,茶味如故人,貼心貼肺,噓寒問暖。
—— 張梅《紅茶一杯暖》
烏龍茶恰如閩南人,它對你的那份情意要細細地品味,在舌尖,在上腭,在喉間,只能小盅小盅的,和著那苦澀,和著那濃香,拿捏著品茶的規(guī)矩,吃著茶點慢慢品。
龍井茶正如蘇杭人,清清爽爽。朋友遠近,經濟往來,毫不含糊。借的是借的,必須還;給的是給的,不必還,沒有什么好啰唆的。弄不清的事,蘇杭人不喜歡。北方人大口大口地喝龍井茶,末了,抹抹嘴,說有一股青草味,把難堪留給蘇杭人。所以,龍井茶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呷,三遍過后,可以將水濾去,把茶葉吃了。
大熱天,在街上奔來跑去,外灼內熱,喝什么茶都只有一個目的——解渴,茶也就沒有什么味了;大冬天,聚在一起,家長里短,外冷內寒,喝什么茶也只有一個目的——暖和,茶也就沒有什么味了。
——妙華《佛手茶》
《紅樓夢》里倒是確實寫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勸“該燜些普洱茶喝”。 宮廷回憶錄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盞普洱茶,因為它又暖又能解油膩?!庇删┏窍氲讲桉R古道,那一條條從普洱府出發(fā)的長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區(qū)。那里本該發(fā)生較多消化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疾病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人們終于從馬幫馱送的茶餅、茶磚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余秋雨《品鑒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