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潔如
在山區(qū)農(nóng)村學校,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英語的學習起點是三年級,相比大城市,農(nóng)村學生學習英語晚了些。近幾年來隨著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成為我們教師和家長的關注點。
一、趣味導語,誘導興趣
教授三年級英語下冊Unit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story time,三年級因為各方面的限制,掌握的單詞量不多,我先跟學生用中文說故事的主要意思,并給學生留下懸念,讓他們思考Zip用什么辦法讓Zom說“I am the student.”這是激趣和懸念的一種導入。英語教學中還有情景導入、實例導入等等。課前導入是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機,學生進入了一個語言氛圍,就會情思涌動,心隨師動。
二、完善教學設計,激勵興趣
小學英語課文一般是比較簡短的句子,形式比較單一。這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在開始的階段,授課要“精”,且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jié)合。英語教學過程本身也是寓教于樂的過程,如果教師能夠完善教學設計,精心設計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對學生是很好的語言刺激。小學英語主要學習的還是朗讀和情感的表達,比如三年級下冊英語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班里來了兩位新同學,我在教學時設計了Amy和 ZhangPeng的卡片頭套,如果班里有新來的同學可以進行扮演角色并且模仿聲音,從而達到很好的認知效果,課堂學習氣氛達到最佳狀態(tài)。這種教學設計,激勵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三、利用教材,激發(fā)興趣
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要求主要是培養(yǎng)口語表達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單詞,在一定基礎上進行理解和學會應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材都有一定的連貫性和互通性,如果教師靈活巧妙地運用起來,方會彰顯趣味。比如朗讀短文,可從多種不同的朗讀方式入手,多角色入手,激發(fā)每一個學生朗讀的興趣,互相學習,不斷提高。教學Lets talk,我會讓學生跟著錄音朗讀,模仿語調(diào)、語氣,再分男生和女生朗讀、分小組朗讀、指名學生帶讀等等。同時,我們也要利用好教材Lets chant和Lets si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歌曲的貫穿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比較容易記住單詞和句子。我常常讓個別學生單獨來評評喜歡哪個句子并讀出來,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句子意思,又提高了朗讀水平,糾正了語音語調(diào)。當然在生活中根據(jù)教材切入實際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快速理解和掌握。比如教授國家名稱單詞的時候,我們根據(jù)國旗來認識這個國家,再來學習這個國家的單詞,這樣有利于記憶,又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知識。
四、注重能力培養(yǎng),啟發(fā)興趣
小學生對周圍事物總是充滿了新鮮感、好奇心,教師是引導學生的關鍵人物,所以要多多啟發(fā)學生,讓學生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發(fā)展或創(chuàng)造,從而提高洞察力、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授課時,我們可以加入單詞接龍、小組比拼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在三年級下冊“My Family”總結(jié)單元中,問學生家庭成員都有誰,能用英語說出來嗎?學生躍躍欲試,你一個我一個地說出所學的單詞,然后用完整的句子串起來,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次說出一個句子和拼湊成一段話比平時容易多了,拓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和記憶能力。陶行知先生說過:“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這樣就能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用。
五、重視情感教學,培養(yǎng)興趣
書籍上的知識總是起源于生活,是與生活體驗、想象力和情感等相聯(lián)系的,所以學生對某一形象的認識,由于各自的體驗、想象力、情感的差異,認識也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重視情感教學、講究美來吸引學生,使學生受到直觀的陶冶,這樣便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習興趣。比如我們學習一些單詞就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教學生怎么做,讓學生體會情感,把握語音語調(diào)和情感表達,使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入,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情感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心理需要得到一種滿足,學生沉浸在學習氣氛中,興趣自然就進入深層次。當然我們一定要鼓勵寬容學生,哪怕是一個眼神的鼓勵,也會使學生重拾對老師和對這門課的喜愛。老師的情感表達遠遠比固定的書本重要得多,鼓勵是肯定學生最好的方式,在課堂上一定要剛?cè)峤Y(jié)合,可以用very good, well done,good boy/girl等激勵性詞語,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