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連宇
托爾斯泰說過:“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币蚨n堂教學需要巧妙地有效滿足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深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
一、巧問,讓學生有充分展示的機會
有的教師滿堂問,問得煩瑣細碎,學生疲于應答;有的教師提出問題過于艱深,學生無從應答,漸而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了。
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jù)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盡可能少提問題,所提的問題應該要集中在那些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guān)鍵點上,好的問題是一種思維的提示,一段感情的線索,一篇課文的核心。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有效問題去學習鉆研、去討論、去思考尋找答案,這樣就放開了學生的思路。
譬如,教學《橋》第二課時,只需提綱挈領,向?qū)W生提出一個問題“這是一位 的老漢。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就能延伸到文章的每一個角落去,激發(fā)學生抓住課文描寫老漢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品質(zhì)、體會人物的情感,結(jié)合描寫環(huán)境和木橋的句子,談對人物形象進行烘托的理解,在開放性的語言和思維訓練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二、巧導,讓學生的“學”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巧導,才能讓學生的“學”變被動為主動。如果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太陌生,認知思維與教師的講學鏈接不上,只能亦步亦趨,被動地跟著教師學,自然打不起精神來了。
所以,教師要巧花心思,引導學生重視提前預習,讓學生熟悉課文的大體內(nèi)容,尋找疑點、難點,帶著問題聽講,聽起課來清楚易懂,容易抓住重點,就能調(diào)動之前的認知經(jīng)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聽講目的明確,態(tài)度積極,注意力自然也容易集中,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能有自信地舉手回答了。常此下去,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求知欲自然得到激發(fā)。
三、巧說,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課堂上,教師說得太多,學生感覺枯燥冗長,難以維持長時間專注地“聽”,也缺乏思考內(nèi)化知識的時間,慢慢地便開始心不在焉,走神了。
因而,課堂上,教師應該盡量的少說,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來思考和回答,使整個課堂的氛圍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中活躍起來。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要說的是:當學生疑惑時解疑,講學生迫不及待想聽的;當學生感悟后點撥,引導學生把感悟表達出來;當學生認知提升時指引,讓學生獲得新的知識,新的語言運用技能,更深的情感體驗。這樣,師生互動教學也真正成了雙邊活動,課堂氣氛自然活了。
四、巧評,讓學生得到真誠的贊賞
在課堂上老師往往會對上層生不吝贊賞,對中等生也會適時給予鼓勵,但對下層生卻忽視了激勵。這一“忽視”的后果是:這部分后進生對學習的興趣必然逐漸趨向為零,甚至變成負數(shù),成為課堂學習的搗蛋角色或者成績極為糟糕,讓教師煩惱,家長頭痛。殊不知,這一結(jié)果,其實老師自身也要負起一半的責任。
所以,教師的課堂評價要巧妙地兼顧全體,因為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受教育個體,都需要賞識,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鼓勵。
老師的評價語言不能單一,讓學生感覺是在敷衍或者是形式主義。評價語言要有切實的針對性,或?qū)Υ鸢傅臏蚀_性作出評價,或?qū)W生的思維反應作出肯定,或作對學生表述的清晰流利程度進行表揚等。
教師的評價方式不能單一,或用語言表達評價,或用表情傳遞評價,或動作表示評價,穿插揉合應用。用語言表達評價,如“你真善于發(fā)現(xiàn)”,“你的理由很充分”,“你說的太棒了”等。用表情傳遞評價,如學生答得好,喜悅的表情夸張做出來,眼睛發(fā)亮親切等。用動作表示評價,如點頭以贊同,豎起拇指表示夸獎,帶頭鼓掌表示贊賞,摸摸學生的頭或拍拍肩膀表示肯定等。
教師評價的對象不能單一,對答得好的學生,及時稱贊;發(fā)言不對的學生,及時幫助補充;對后進生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縱向比較,稍有進步就表示贊賞;對沒有發(fā)言的學生,從聽課態(tài)度上和紀律表現(xiàn)上作出肯定等,讓全體學生從內(nèi)心自然生發(fā)出有想要學和表達的欲望。
馬克·吐溫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笨梢娰澷p激勵的教學效應,能夠催化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給學生的學習裝上助推器,為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綜上所述,學生在課堂上需要充分的展示,需要學得主動,需要思考的時間,需要真誠的贊賞,需要教師通過巧問、巧說、巧導、巧評,巧巧相扣來給予滿足,滿足了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才能深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真正喚醒沉睡的課堂。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