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云林
【摘 要】語文的工具性體現在個體自主地理解運用語言,自主地領悟其人文性內涵的過程中。自主學習探究正是強調了這一過程,它是指學生依靠自己的知識和努力進行的自我實踐活動,它使得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
【關鍵詞】語文;自主學習;探究過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他們提供充分進行語文活動的機會,引導他們自覺、主動地探索問題,獲取知識。
一、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興趣
大家都知道學齡前的兒童常常會提出許多令人發(fā)笑的問題,諸如:我是從哪里來的?我能孵出小雞嗎?桌子為什么都是四條腿?冬天凳子不穿鞋不冷嗎?……聽到此類問題豐子愷老先生曾以贊嘆的口氣說:“孩子是想象的天才,是創(chuàng)造的天才?!钡绻麑W生問起此類問題,一些家長和教師則會說學生淘氣,常常給予訓斥。長此以往,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挫傷,學生不僅不敢質疑,而且懼怕問難,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就被扼殺了。殊不知,學生提出的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往往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因此,作為一個好教師,遇到類似情況,不僅不能訓斥,而且應該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的每一個問題,要給予激勵、表揚,使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激勵學生將“異想天開”作為探究、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動力。這樣教師變訓斥為激勵,變“異端”為欣賞,讓學生體會到質疑問難的樂趣,樂于問難。宋朝大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是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要注重“設疑激趣”,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且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生動情景中。讓學生明確要探究的目標,確定思維的方式,并產生強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我巧設懸念,設計了這樣的導言:“同學們,這節(jié)課老師將帶你們去一個地方?!睂W生一聽精神大振,躍躍欲試,問“什么地方呢?”我板書“九寨溝”。“哦!”學生們恍然大悟,議論紛紛,沒去過的學生產生疑問“九寨溝在哪里?那里是怎樣的景象?”這個時候,我順勢插上一句話“九寨溝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她的美麗吸引了廣大的中外游客。誰知道九寨溝的什么最吸引人?”學生們在“驚訝”之余產生疑問,使得學生們帶著渴望的心理,帶著問題去自主學習探究。
二、提供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創(chuàng)設愉快、融洽、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不僅能吸引學生參與,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點,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效果。而思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教育或教學的成敗,教師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使學生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指導思想。因此,教師要徹底摒棄和擺脫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精力放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提供機會和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同時,教師還應該重視學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鼓勵他們大膽地說他們想要說出的東西。教師要善于給學生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空間,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營造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學習方式。例如,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文章時,我沒有按照教材的安排和常用的教學方法分析一般記敘文的“六要素”去講解,而是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讓他們首先描繪和介紹出自己心目中美麗的小山村。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和無限的空間中把美麗的小山村描述得美輪美奐。有的說我的小山村山是那么的青,水是那么的綠;有的說我的小山村馬是那么的壯,牛羊是那么的肥;有的說我的小山村男孩是那么的帥,姑娘是那么的美等等,此時的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們都調動了思維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的自主學習探究。
三、合作交流,深化學生自主探究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其核心理念是強調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成功地實現課堂教學重心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學生是合作學習的交流者,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信息的溝通,感受合作信息的成功,獲得自主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策略以引導學生更好、更深入地進行探究,同時還要使學生學會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調節(jié),特別是學會對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方法作適當的評價。通過合作交流中的比較、評價,每個學生都獲得充分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機會,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和通過傾聽他人意見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將思維引向深入。值得強調的是合作交流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著學生來組織進行。首先,每節(jié)課開始時為了明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情況,可以組織了解學情,提出一些交流的問題。其次。合作交流要促進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要求交流的問題的設置要有合理的梯度性。要善于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lián)系的問題,把交流的過程當作一個階梯,有步驟地啟發(fā)學生。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一定的高度發(fā)展。比如學習《松鼠》一文時,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到松鼠的特征:漂亮、馴良、乖巧之后,我分小組讓學生重點抓住其中的一個特征集中分析。這樣學生在分析時,各小組就分工協(xié)作,有的學生分析說明方法及作用;有的學生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還有的學生分析說明方式,在這之后全班交流。教師參與其中,適當時加以解難。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大家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
四、課內外銜接,延伸學生自主探究
教師不要把語文教學囿于狹小的課堂之內,要時刻想著把教學向外延伸擴展,讓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把語文知識的獲取與應用、語文應用能力的養(yǎng)成與提高置身于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使其有前途萬里的發(fā)展?!鞍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Z文學習的源頭在哪里?源頭就是生活。新課標重點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是探索的過程,不是一個運用簡單的現成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币虼?,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巧設開放性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去發(fā)現、去關注語文知識問題,并主動地探索、去解決這些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徑。如讓學生到工廠、廠礦、農場和機關單位去參觀訪問,去進行社會調查,自己寫出心得體會,寫出觀察日記,或者辦手抄報等,這樣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筆、動腦,激發(fā)其求知的欲望,培養(yǎng)其善于分析、辨別、判斷和不斷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