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底發(fā)生在甘肅永昌縣的13歲女孩兒跳樓事件,引發(fā)輿論場的撕裂。女孩偷拿超市巧克力被店員發(fā)現(xiàn),店員在收銀臺附近要求女孩取出藏匿的超市商品,還自行翻查女孩的外套,后令其打電話叫家長前來處理。女孩母親到場與超市工作人員進行交涉,還責打了女孩。女孩隨后自行離開超市,半小時后在該超市附近小區(qū)跳樓身亡。女孩跳樓后,其家屬到超市討要說法,引起群眾聚集圍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起哄并沖擊超市,且毆打警察,砸毀警車。
13歲的孩子從高樓決然一躍,留給世人無盡的痛惜。在網(wǎng)上,雖然同情小女孩的人占絕大多數(shù),也有不少人認為超市對此事應該寬容一些,但是很少有人為女孩的偷竊行為進行辯護。大家明白偷竊是錯誤的,但面對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超市應該采取一種委婉的方式,而不是在公共場合對其進行搜身。這不僅傷害了一個未成年人的自尊,也成為此事引起人群聚集和網(wǎng)絡民意爆發(fā)的主要原因之一。
未成年人的尊嚴、商家的權益、對生命的敬畏,輿論圍繞這些做出的事后分析與爭論,無法挽回女孩的生命,卻復雜地呈現(xiàn)了人們的訴求在其中的投射。在這件事上,起碼的是非應該明晰:偷東西不占理,家長當面責打孩子也屬教育方式失當,而超市方面在“中國式處理”之下,完全可以選擇更溫和的側重教育的處理方式。這看起來有些道德苛求,但將一件本可淡化處理的偷食事件的道德成本抬得過高,很可能讓一個孩子的尊嚴無法承受。一個花季生命的隕落的確令人悲愴和同情,但任何事件都有其發(fā)生的原因,亦有其解決的途徑,當?shù)厝丝駸岫抢硇缘娜后w暴力行為,傷了社會的秩序、法律的尊嚴。偷巧克力女孩的死是一個悲劇,輿論挑起的暴戾又是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