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偉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教育目標當中增添了“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情感教育內容?!扒楦薪逃币辉~最初是從保加利亞海扎諾爾的暗示教學法及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情感教學理論脫胎而來。情感教育是知識教育的輔助環(huán)節(jié),是把情感培養(yǎng)作為學生的成長的一個重要領域。
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為:
第一,情感教育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總目標的關鍵。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使之形成正確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情感教育作為教學載體,并將這些健康向上的情感素質內化成學生的人格特質。
第二,情感教育是以人為本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不愿意與老師坦誠相見,那么談任何教育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這一論述道出了教育的真諦。親情、友情、愛情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其中一項感情,那他就不能稱之為人了。
經過近年的摸索,本人認為要在教學中巧妙地滲透情感教育,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知人論世,將情比情
語文教材經過精心編選,絕大多數文章文質兼美,形神具佳,渲染了作者極具個性的情感色彩,為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在教學中,教師應準確把握作者生活的時代,作者的寫作意圖,結合文本,概括文章中心思想,進而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只有先被作品感動,才能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讓學生去領會、去感悟。學生哪怕只是接受點點,這就是成功,積少成多,長期堅持下來,學生獲益匪淺,因為長期處在美的感情包圍之中,個人都會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正確的認識,進而滲透到他們日常的行為中,并對語文學習進行反哺。
如教授《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時,首先教師要了解本詩歌的寫作背景。這是一篇充滿懷念感情的詩篇,特別針對如今青少年對于周總理的不了解,更應該好好引導:“哪里”是詩眼,讓學生去追尋,在山川、在密林、在海疆、在邊關;在個人、在集體、在國家,總理似乎哪里都尋找不著,但其實又哪里都存在,存在于祖國的大好河山之中,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里,這樣真正體現(xiàn)“將情比情”。
二、深入文本,陶冶性情
語文內容很豐富,有的時候讓人產生一種望洋興嘆的感覺,好像無從入手,但是它又是有規(guī)律的,只要你真正喜歡它,愿意為它付出,語文之美就會隨時把你緊緊擁抱,讓你覺得它是如此之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優(yōu)秀作品如浩瀚星海,經過編者們的努力,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流淌著詩歌精致的韻律美,流淌著散文含蓄的意蘊美,流淌著小說奇妙的情節(jié)美,如此等等都會讓學生沉浸在豐富的情感境界中。我們教師應很好地備課,深入文本,認真解讀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充分挖掘作者要表達的絲絲情感。
例如教授《望岳》一課時,播放配樂詩朗誦(配合PPT課件),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聲音里,讓聯(lián)想漫延,聯(lián)想優(yōu)美的景象,聯(lián)想杜甫身處泰山之巔時的所感,然后學生多次朗讀,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文字本身的沉郁之美。通過小組學習、師生交流,學生能夠掌握詩歌的內容及本詩的中心思想,最終讓學生去感受祖國大好河山之雄美,初步體會到杜甫其人之寬廣胸襟。如此這節(jié)課的情感教育目標就能夠很好地完成,可以實現(xiàn)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教育的雙贏。
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感情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PPT課件、動畫、視聽影像等),讓書本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書本中的故事具體生動,讓書本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容易使人感受領悟。這些都需要教師課前精心準備,特別是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關鍵是要貫徹情感教育的方針,利用每一堂課,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欣賞祖國大好山河,感悟各種豐滿的人物情感。
例如教授《鄉(xiāng)愁》一課時,教師導入后,播放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同時播放PPT(播放相關圖片),如果教師朗誦水平高,可以試著用婉轉、低緩的語調來誦讀,或者播放朗讀帶,通過營造這種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緒,激起大家的情感共鳴,進而去體味詩歌散發(fā)著的鄉(xiāng)愁,激發(fā)學生更加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因此需要廣泛地吸取積極良好的感情養(yǎng)分。語文課堂不僅為他們提供語文知識,而且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廣大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有機地整合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以情動人,讓愛在情感教育中“潤物細無聲”。
★作者單位:廣西賓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