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
摘 要:花作為一種意象,貫穿于海派文學之中,從韓邦慶、張愛玲、王安憶到金宇澄。而現(xiàn)實上海與文學上海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因此,本文以當代海派小說《繁花》為中心,通過對海派文學中“花”的意象的分析,來揭示上海形象與上海意識的流變,從而為重新理解上海提供某種啟示。
關(guān)鍵詞:《繁花》;花;意象;上海
上海作為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城市化發(fā)展的趨勢,是中國城市發(fā)展的樣板。因此,研究上海形象和上海意識的變化,是我們讀懂中國的關(guān)鍵。而現(xiàn)實上海與文學上海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通過文學上海,我們更能清楚地把握百年上海形象和意識的流變,從而為我們重新理解上海提供某種可能性的啟示。
2012年,上海作家金宇澄的海派小說《繁花》的橫空出世,正好為我們思考以上思想命題提供了一個契機。這部上海敘事色彩濃重的小說,其影響范圍并不局限于上海地域,而是輻射到全國,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如果我們將視野向前推移,觀察近百年以來的海派文學,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即從《海上花列傳》到《白玫瑰與紅玫瑰》再到《繁花》,“花”這一意象成為文學上海的一個重要線索。“花”與城市形象具有何種關(guān)聯(lián),“花”是如何參與到城市意識的塑造中的,“花”意象對于我們重新理解上海、進而重新理解中國,提供了怎樣的一種契機?;卮疬@些問題,是本文以《繁花》為中心進行細讀分析的用意所在。
1 花與日常敘事:百科全書式的書寫
茅盾文學獎評委王春林在談到《繁花》時說:“說到上海敘事,自白話小說盛行以來,一直到金宇澄的《繁花》橫空出世,大約有4位作家是絕對繞不過去的。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他們分別是韓邦慶、張愛玲、王安憶、金宇澄。”在海派作家的寫作中,正如《紅樓夢》一樣,有一個共同點是不可否認的:“上?,F(xiàn)代文學中的日常生活敘事更為繁盛?!盵1]即海派文學寫的是上海人衣食住行、家長里短、男歡女愛等日常的社會化的生活。
花是人類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象,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隨處可見的組成部分?;ǚ侄喟辏挂︻^,一片一片的花瓣猶如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多個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花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花,兩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金宇澄在談到《繁花》題目由來的時候,也對這一觀念做了闡釋:
“翻開ELLE,就看見‘繁花似錦四字。這么熟的成語我怎么沒想到?小說里這么多人物、顏色、內(nèi)容……‘繁花都能涵蓋?!盵2]所謂繁花似錦,枝繁葉茂,烈焰烹油,鐘鳴鼎食,“繁花”兩個字包羅萬象,林林總總,將眾多的人物,斑斕的色彩,紛繁的事件,幾十年的光陰,都盡數(shù)涵蓋,這是一種事無巨細的書寫?!斗被ā飞踔量梢员环Q為一部寫上海的百科全書,從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上海的方方面面、邊邊角角,這是一部涉及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的用心之作,有意了解上海的讀者,幾乎能夠在這部書中找到一切想要的。
作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金宇澄的初衷不在于小說的情節(jié)有多么曲折,小說的情節(jié)幾乎都是沿著歷史緩慢進行的,并沒有讓人驚訝的震撼因素;小說的人物也并沒有與眾不同之處,滬生可以是千千萬萬上海人中的任何一位;小說的環(huán)境也是實實在在的上??臻g,標志性建筑與真實的路名,更墊厚了小說的真實性,讓讀者,尤其是上海的讀者,容易產(chǎn)生代入感。金宇澄似乎是有意向《紅樓夢》這樣的巨著靠攏,寫一部屬于上海的百科全書,他在此書中踐行了他的想法。上海的衣食住行、生活百態(tài)、人情冷暖、歷史風俗被一一鋪展開來,一副色彩斑斕、汪洋恣肆的上海風俗畫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2 花與女性:花團錦簇的盛景
如果我們追溯中國文學史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花這一意象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這與其本身的普遍存在有關(guān)系。詩經(jīng)《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既是寫桃花盛開,又寫新娘子德行美好;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將桃花與美人做比,桃花就是美人,美人也是桃花;到林黛玉“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直接將身世與落花聯(lián)系起來,人與花進入同一范疇,這時,花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實意的表征,而成為一種象征與情感的代言。
將花比作女子的寫作傳統(tǒng),是貫穿于整個海派文學中的。金宇澄將作品命名為《繁花》,不能不受這種傳統(tǒng)的影響?!叭松缁?,書中大段關(guān)于花、樹的敘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說是‘珠環(huán)翠繞,光線、顏色、氣味,在人世搖曳,加之盛開與枯萎姿態(tài)的上海,包括傳統(tǒng)意義的繁華城市的細節(jié),是花團錦簇的印象?!盵3]金宇澄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詮釋書名《繁花》的寓意。
《繁花》一書以滬生、阿寶、小毛三個男人為主線,以他們的交際與圈子為輻射,他們?nèi)齻€人是當時上海階層的代表。滬生因為宋老師與阿寶相識,滬生在國泰電影院買票時與小毛認識,小毛生日的時候,主要人物悉數(shù)在滬生家出場。滬生的鄰居有姝華,阿寶帶出了蓓蒂、淑、小珍,小毛的鄰居有銀鳳、大妹妹、蘭蘭,這是過去主線中的女子。
到了90年代,由滬生引出了芳妹、梅瑞、小琴,阿寶做生意,人脈廣泛,認識了李李、汪小姐、蘇安、玲子等人。這些女子的存在,正如金宇澄所說的,這些女子盛裝出場,濃妝艷抹,像一朵朵明媚鮮妍的花,給人“花團錦簇”的感覺?!斗被ā芬粫械?0多名女性形象,為讀者們搭建了一座百花齊放的花園,每一朵花,每一個人,都會發(fā)出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
然而,花開的時候絢麗無比,季節(jié)一過,免不了凋零衰敗,零落成泥。書中的這些女子的命運,也如過季的花朵一樣,幾乎都以悲劇收場。
3 花與盛衰:一種生命狀態(tài)的呈現(xiàn)
花開花落,盛極必衰,人生一世,不過百年,花的盛衰正如人的生死,都是難以抗拒的?!斗被ā氛啃≌f看來,除了其話本語體之外,其情感的調(diào)子也是古典型的。李敬澤在評論《繁花》時說:“小說整個看下來,還是中國古典小說這樣一個大致的情感調(diào)子,把人生比附于自然的盛衰、榮枯、盛極必衰,最后萬物凋落的局面?!盵4]
李敬澤的評論,與金宇澄自己對作品的闡釋是符合的?!叭吮囟ㄋダ?,必定死亡,從榮到衰,《紅樓夢》最后就是這樣。人像一朵花,花開花落,你無法抗拒,但大部分的人不喜歡悲劇。”[5]一朵花在初放之時,每一個花瓣都含著露珠,每一片葉子都充滿生機,時間卻像一把剪刀,慢慢地將所有的美好都裁剪殆盡?;ㄩ_花落,猶如海水之潮漲潮退,猶如明月之陰晴圓缺,這是一種生命狀態(tài)的呈現(xiàn)。
如果觀察金宇澄的一生,他的個人命運也與花的繁衰一般,個人平生的遭際在小說中有所反映。金宇澄的父親建國前是我黨的一名情報人員,為此還進過監(jiān)獄。建國之后,因為參與締造了新中國,得到重用。后因政治事件的影響,其父親入獄,金宇澄的生活也發(fā)生了變化,其中的悲歡離合,苦辣辛酸,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體會這種沉浮。1969年,他遠赴黑龍江插隊,這一去就是8年。歸滬以后,他當過工人,深入上海市井之中,發(fā)表小說后任職于《上海文學》當編輯,生活平靜,等到《繁花》橫空出世,他從一名幕后的編輯走向了前臺,在年屆花甲時受到關(guān)注。
“金宇澄一生大起大落數(shù)次,其經(jīng)歷就好比一朵花,花開花落,繁盛而衰,沉潛之后,復起花開。金宇澄對于人生之起落、進退應有著較深的體驗,故通過文學,藉機發(fā)之于弊端,這讓人想起曹雪芹和《紅樓夢》?!盵6]生命是真實的,又是虛無的,人生在城市中,是有足跡可循的,但死去了又不會對這座城市有任何影響。
上海自開埠通商以來,逐漸成為亞洲重要的商貿(mào)中心。民國時期,上海是無可爭辯的中國經(jīng)濟中心。建國之后,上海逐漸被邊緣化,北京成了全國人民心中的圣地,上海的資產(chǎn)階級生活方式遭到了批判與詬病,這里成為了歷次政治運動發(fā)端的淵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浦東新區(qū)的開發(fā),讓上海重新煥發(fā)出了活力,今天,上海自貿(mào)區(qū)的建立,又讓上海成為了改革的排頭兵。上海的百年沉浮,正如花一樣,盛開、凋落,在某個契機,又重新出發(fā),盛衰往復,歷史不斷向前行進。
由此觀之,《繁花》的題目帶有一種宿命性,這一點與《紅樓夢》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小說的情節(jié),也受到了《紅樓夢》的影響。如果從情感這條線索來梳理《繁花》,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寂寞的,他們很少有自己單獨的時間與空間,他們極少思考自我,他們之所以不停地與人交際、蕩馬路,參加飯局,是因為忍受不了內(nèi)心的寂寞,必須找人來排遣寂寞。
金宇澄給《繁花》中人物所設(shè)置的宿命結(jié)局,與《紅樓夢》頗為相似,“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7]李李出家后,原來熱熱鬧鬧的“至真園”冷冷清清,就像樹倒猢猻散的大觀園。小毛在裙屐之盛,珠環(huán)翠繞之中死去,正如姝華所說的,“小毛這輩子,是空有一身武功”。風流多情的汪小姐,一個人孤零零地在醫(yī)院待產(chǎn),而且還不曉得是龍鳳胎還是雙頭怪胎。最后只剩下滬生與阿寶在這花花世界,伴著鴛鴦蝴蝶,繼續(xù)似有還無的海上夢。正如阿寶說的“人生知己無二三,不如意事常八九,就是最好的朋友,最后也是各歸各,因為情況太復雜了”。[8]
4 結(jié)語
行文至此,不難看出,“花”這一意象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了城市之中,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ǖ钠毡樾源嬖谡碇虾5娜粘;?,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愁,這些都是這座城市的基石與底色。
從上海來反觀與理解中國百年的歷史,是可以重疊與代言的。對于上層統(tǒng)治者來說,其關(guān)心的是政治統(tǒng)治的穩(wěn)固;而對底層的百姓來說,關(guān)心的只是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上海百年的盛衰榮辱,正如中國所走過的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入社會主義社會,經(jīng)歷了曲折探索與難忘錯誤,最終選擇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是花衰之后的覺醒,這是花開之時的清醒。
時至今日,中國的改革已經(jīng)進入了深水期,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了新常態(tài)。上海自貿(mào)區(qū)的建立為改革開辟了新的道路。財經(jīng)作家吳曉波認為,隨著商業(yè)社會的到來,不僅僅是上海,當下“人人以物質(zhì)追求為目標,道德底線被輕易穿越,心靈焦慮無處不在,身份認同時時顛覆”。[9]這是一個好的時代,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我們欣慰它的到來,也希望它快點過去,盡管,這個時代什么都可能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劉永麗.日常生活敘事與當代上海[J].貴州大學學報,2004.
[2]金宇澄,木葉.《繁花》對談[J].文景,2013.
[3]金宇澄.耳聞的故事集中成了小說[N].時代周報,2013-04-09.
[4]李敬澤.大家談繁花[N].人民日報,2013-09-04.
[5]張英.金宇澄·《繁花》·飯局·口水上海[N].南方周末,2013-04-26.
[6]劉濤.花繁花衰——《繁花》論[J].藝術(shù)評論,2014.
[7]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M].中華書局,2013:79.
[8]金宇澄.繁花[M].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75.
[9]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下冊)[M].中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