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
《消失的民國》系列散
文(4~5)
介子平
五岳蒼蒼,河水湯湯,中華屹然立東方。
夏商周秦,漢魏隋唐,中華歷史悠且長。
森林莽莽,蘭芷芬芳,中華大地好風光。
堂堂皇皇,容止汪洋,中華自古禮儀邦。
四時更張,東升朝陽,中華風雨國運昌。
乾坤朗朗,燦爛未央,中華巍巍壽無疆。
這是我先前模仿民國時期大學校歌撰寫的《中華未央歌》。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仿照西式教育模式的新式教育開始在全國統(tǒng)一推行,各類學校在全國紛起。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學堂樂歌興起,并由學堂樂歌而校歌。校歌之于學校,如同國歌之于的國家,乃學校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并代表各該校的特點。類似岳麓書院“忠孝廉節(jié)”的校訓既有,但校歌卻是全新的。因為新,沒有可資借鑒的模式,故創(chuàng)作起來各具特色。這些校歌中,又以大學校歌最為優(yōu)異。
北洋大學創(chuàng)辦于1895年,其校歌歌詞: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悠長稱歷史,建設為同胞。不從紙上逞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望前驅之英華卓犖,應后起之努力追蹤,念過去之艱難締造,愿一心一德共揚校譽于無窮。
這樣的句式,顯然受到了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影響。
南洋公學1909年即有了由校長唐文治作詞的校歌:
珠光燦,青龍飛,美哉吾國徽,醒獅起,搏大地,壯哉吾校旗。
愿吾師生全體,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
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光輝吾國徽,便是光輝吾校旗。
1897年,南洋公學總教習張煥綸為南洋公學師范院作院歌一首,師范生張?zhí)桡?、姚立人、沈慶鴻共同為此譜曲。這是交大歷史上第一首校歌,也是中國最早的幾首大學校歌之一。歌詞旨在痛訴國難家仇,鼓舞青年發(fā)奮進取,救國圖存:
警、警、警,黑種奴,紅種燼,黃種酣眠鼾未竟。毋依冰作山,勿飲鴆如醞;焚屋漏舟樂未央,八百兆人,瞥眼同一阱,醒、醒、醒。
警、警、警,胚羲軒,乳孔孟,神明搖落今何剩?碧眼紅髯,仿佛流風韻;不恥為之奴,轉恥相師證,漫漫萬古如長暝。醒、醒、醒。
警、警、警,野吞聲,朝飲恨,百年養(yǎng)士期何稱。毋謂藐藐躬,只手擎天臂一振;毋謂藐藐童,桃李成陰眼一瞬,自覺覺人、不任將誰任?醒、醒、醒。
警、警、警,水東流,日西軔,朱顏彈指成霜鬢。策駑馬、追八駿,九逵之衢苦不迅。矧乃縋藤鑿遷徑,玩物愒時,買櫝珠誰問?醒、醒、醒。
1909年,唐文治校長重擬校歌:
珠光燦,青龍飛,美哉吾國徽;醒獅起,搏大地,壯哉吾校旗。
愿吾師生全體,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
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光輝吾國徽,便是光輝吾校旗。
1921年學校劃歸交通部主管,改名為“交通部專門工業(yè)學?!奔础敖煌ù髮W”。1943年,《四十七周年校慶紀念刊》刊登了音樂教育家蕭友梅譜曲的《國立交通大學校歌》,詞作者為當時的校國文系主任陳柱: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楷模,邦國之榮華。
校旗飄揚,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美。
美哉吾校,鼓舞群倫,啟發(fā)我睿智,激勵我熱忱。
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靈泉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園。
實業(yè)擴張,進步無疆,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燦爛文化,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創(chuàng)作于1916年前后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南京大學前身)校歌,由該校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李叔同制譜: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會歸兮,集成于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巍峨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吾愿無窮兮,如日方暾。
1917年12月17日,北京大學20周年校慶時,演唱了文科教授吳梅所作的北大20周年紀念歌:
樸棫樂英材,誠語同儕,追想遜清時創(chuàng)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桯改,春明起講臺,春風盡異才。
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
期間,吳梅同時還寫了一首北大校歌:
景山門啟,鳣帷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
致分科有東西,秘文論,同堂盡,南北儒珍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春雙鬢。
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待培養(yǎng)出文章氣節(jié)少年人。
校慶紀念歌雖膾炙人口,為人所喜,但詞中的“喜此時幸遇先生蔡”之句,不為校長蔡元培所允。1921年11月9日,北大召開第一次評議會,對此事進行評議,11月11日出版的《北京大學日刊》刊登了《校長布告》有關規(guī)定:“本校二十周年紀念會歌,不能作為本校校歌。本校暫不制校歌?!贝撕螅贝笤贈]有議制作校歌之事。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有人歸納了三大遺憾,其中之一便是沒有一首能夠代表其精神的校歌。
武漢大學前身是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其校歌于1919年在張渲校長主持下完成,作者不詳。
乾坤清曠,師儒道光,國學建武昌。
鏡湖枕麓,屏城襟江,靈秀萃諸方。
東西南朔,多士蹌蹌,教學益相彰。
樸誠有勇,陶鑄一堂,學盛國斯強。
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后的新校歌為:
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朝斯夕斯,日就月將。再舉兮,知天地之圓方,念茫茫宇合,悠悠文物。
選珞珈勝處,學子與翱翔,任重道遠,來日亦何長。學子與翱翔,努力崇明德,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及時愛景光。
南開大學誕生于1919年初。此時,張伯苓校長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校后,即請音樂教員孫潤生審定一歌,為“于聚會之時,千人合唱,以期神會而鑄就南開真精神”,曲子采用的是西方的圣誕之歌:
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
汲汲骎骎,月異日新,發(fā)煌我前途無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純,以鑄以陶,文質彬彬。
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
中山大學于1924年成立時,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
白云山高,珠江水長。吾校矗立,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chuàng),遺澤余芳。博學審問,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為國棟梁。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不息自強。發(fā)揚光大,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陳嘉庚在籌辦廈大之時,即發(fā)表了“籌辦廈門大學演詞”,1921年4月6日在舉行建校儀式當天,陳嘉庚公布了鄭貞文作詞,趙元任譜曲的校歌。
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誰歟操鑰發(fā)其藏?鷺江深且長,致吾知于無央。吁嗟乎!南方之強!吁嗟乎!南方之強!
自強!自強!人生何茫茫!誰歟普度駕慈航?鷺江深且長,充吾愛于無疆。吁嗟乎!南方之強!吁嗟乎!南方之強!
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校歌創(chuàng)作于1923年,由范源廉作詞、馮孝作曲:
往者文化世所宗,將來事業(yè)更無窮,開來繼往師道貫其中,師道,師道,誰與立?責無旁貸在藐躬。皇皇兮故都,巍巍兮學府,一堂相聚志相同,朝研夕討樂融融。弘我教化,昌我民智,共矢此愿務成功。
滬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前身)校歌創(chuàng)作于1923年:
我來我校,時曰滬江,共高歌樂贊揚,贊揚之聲,遍于四方,我愛我校,爰升其堂,唯我母校,信義勤愛,贊揚母校榮光,使我學行,罔或不臧,增榮名仰滬江。
1925年,由劉大白作詞、豐子愷作曲創(chuàng)作了復旦大學校歌:
復旦復旦旦復旦,巍巍學府文章煥,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wǎng)無羈絆,無羈絆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復旦復旦旦復旦,師生一德精神貫,鞏固學校維護國家,先憂后樂交相勉,交相勉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復旦復旦旦復旦,滬濱屹立東南冠,作育國士恢廓學風,震歐鑠美聲名滿,聲名滿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清華大學創(chuàng)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師創(chuàng)作了一首英文歌詞的校歌。1925年賀麟在《清華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認為清華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華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我仔細一想,原來此歌是一位美國女士做的,才恍然覺悟此歌原來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國化?!朔N美國化,又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公開征集校歌,汪鸞翔應征的歌詞,經評審入選。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孰介紹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水木清華眾秀鐘,水木清華眾秀鐘,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穹!
同濟大學校歌創(chuàng)作于1927年,當時只有前兩段,1937年由易韋齋增加了第三段:
好一片中華大地,不振興工藝,真可惜,真可惜。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做工負了好教育。勤勞,誠毅,提攜我中華國民,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振興工藝。
好一片中華大地,不健康身體,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飲食,不學醫(yī)負了好教育。慈愛,仁義,扶持我中華國民,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健康身體。
好一片中華大地,不格物窮理,真可惜,真可惜。同有頭腦,同有智慧,同有星辰空氣,不學理負了好教育。明徹,清晰,訓練我中華國民,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格物窮理。
1928年,東北易幟不久,東北大學六周年校慶前夕,校長張學良盛邀詩人教授劉半農、音樂家趙元任創(chuàng)作了《東北大學校歌》: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樸而雄豪;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愿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沐三民主義之圣化,仰青天白日之昭昭。
痛國難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燒。東夷兮狡詐,北虜兮矯驍,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茍捍衛(wèi)之不力,寧宰割之能逃?惟臥薪而嘗膽,庶雪恥于一朝。
唯知行合一方為責,無取乎空論之滔滔,唯積學養(yǎng)氣可致用,無取乎狂熱之呼號。其自邇以行遠,其自卑以登高。
愛校、愛鄉(xiāng)、愛國、愛人類,期終達于世界大同之目標。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能不奮勉乎吾曹。
金陵大學校歌創(chuàng)作于1930年,由胡小石作詞:
大江滔滔東入海,我居江東,石城虎踞山蟠龍,我當其中。三院嵯峨,藝術之宮,文理與林農,思如潮,氣如虹,永為南國雄。
東吳大學校歌創(chuàng)作于1935年:
葑溪之西,胥江之東,廣廈萬間崇。憑欄四望,虎嘐金雞,一例眼球籠?;驶誓感?,共被光榮,羨我羽毛豐。同門兄弟,暮云春樹,記取古東吳。
天涯昆弟,一旦相逢,話舊故鄉(xiāng)同。相期努力,敬教勸學,分校遍西東。東吳東吳,人中鸞鳳,世界同推重。山負海涵,春華秋實,聲教暨寰中。
1930年代,湖南大學校歌由第三任校長胡庶華作詞,著名音樂教育家蕭友梅作曲: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開學府,濟濟滄滄,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華與實兮并茂,蘭與芷兮齊芳,楚材蔚起奮志安壤。振我民族,揚我國光。
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于昆明合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38年10月6日,聯(lián)大成立了編制校歌校訓委員會,聘馮友蘭、朱自清、羅常培、羅庸、聞一多為委員,并請馮友蘭為該會主席。經過反復討論,到1939年6月30日,校歌委員會通過了以羅庸作詞、張清常作曲的《滿江紅》為校歌方案的西南聯(lián)大校歌。但編制校歌、校訓委員會決定采用這篇歌詞作為校歌時,為含蓄起見,將歌詞中的“倭虜”改為“仇寇”。此歌一出,贊聲一片,被認為是岳飛《滿江紅》八百年后的新版。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yè),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浙江大學校歌》原名《大不自多》,作于1938年,由國學大師馬一浮作詞,應尚能譜曲: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于天地。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習坎示教,始見經綸。無曰已是,無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開物前民。嗟爾髦士,尚其有聞。念哉典學,思睿觀通。有文有質,有農有工。兼總條貫,知至知終。成章乃達,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無吝于宗。樹我邦國,天下來同。
1938年11月24日,云南大學舉行改為國立后的第一次開學典禮。校長熊慶來心中的激情難以遏止,親自作詞校歌:
太華巍巍,拔海千尋;滇池淼淼,萬山為襟。卓哉吾校,其與同高深。北極低懸赤道近,節(jié)候宜物復宜人。四時讀書好,探研境界更無垠。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明允臻。以作我民,文明允臻。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河南大學幾經輾轉搬遷,最后停留在伏牛山深處的嵩縣灘頭鎮(zhèn)辦學達五年之久。在抗戰(zhàn)最為艱苦的時刻,河大決定創(chuàng)作校歌,利用歌曲的形式,凝聚師生,鼓舞斗志,弘揚學術,堅持辦學。于是1940年,由時任文學院院長的嵇文甫作詞、陳梓北譜曲的河南大學校歌誕生了。其曰:
嵩岳蒼蒼,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
濟濟多士,風雨一堂,繼往開來揚輝光。
四郊多壘,國仇難忘,民主是式,科學允張,猗歟吾校永無疆,猗歟吾校永無疆。
民國之后,白話得以普遍推廣,但在正式場合,仍以文言為重。也因文言表述,微言大義,精深切要,意蘊無窮,耐人尋味。無論配樂如何,但這些歌詞皆為一流學者的精心之作。雖曰引據(jù)大義,正之經典,但其音律協(xié)和,意蘊深遠,遠非淺顯白話所能及,其與大學濃郁的文化氣氛也十分的協(xié)調。
西南聯(lián)大在征集校歌時,馮友蘭寫了白話體的歌詞:“西山蒼蒼,滇水茫茫,這已不是渤海太行,這已不是衡岳瀟湘。同學們,莫忘記失掉的家鄉(xiāng),莫辜負偉大的時代,莫耽誤寶貴的辰光。趕緊學習,趕緊準備,抗戰(zhàn)建國都要我們擔當。同學們,要利用寶貴的辰光,要創(chuàng)造偉大的時代,要恢復失掉的家鄉(xiāng)?!钡谛8栊S栁瘑T會討論校歌歌詞時,一致同意選用羅庸的文言歌詞。馮在此事上有所悟,后來在撰寫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時,毫不猶豫地采用了文言體,被認為是民國時期最精彩的一段碑文。
劉半農是白話運動的極端倡導者,在他和趙元任合作的現(xiàn)代歌曲中,其歌詞無一例外都以白話寫就,但在被邀創(chuàng)作東北大學校歌時,卻違背其一貫主張,寫出了文言的歌詞,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載負起厚重的歷史感。劉半農撰寫文言,說明其古文底子也不薄,撰寫文言校歌,是校歌的固定格式慣然,還是白話的局限使然?只有劉半農心里最清楚,只是沒有說出。類似的例子還有復旦大學校歌,歌詞是由著名白話詩人劉大白創(chuàng)作的,亦文言。
文言歌詞,蔚然時尚。1911年,上海革命軍外交總代表伍廷芳、上海軍政府民政長官李平書在上海張氏味莼園發(fā)起禁戒紙煙大會,許多社會名流響應。當時還創(chuàng)作了戒煙歌:“紙煙紙煙,害人不淺。精神錢財,損傷勝鴉片。勸同胞快快戒吸紙卷煙;紙煙不吸,空氣清新人不厭,紙煙不吸,名譽保全誰敢輕賤?”思路與校歌同出一轍,此即校歌產生的大環(huán)境。
民國小學生的古文功底,實在令人驚愕。
1933年7月5日,四川茂縣疊溪發(fā)生地震,郫縣縣立第四小學李蓂的《記地震》對此有切身體會:“民國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潛修,忽聞屋宇有軋軋之聲。因出戶視之,則見樹木傾斜,花草搖動,溪水有洶涌之狀,墻垣有簸動之形。吾方驚詫,覺地面簸蕩,若乘舟而涉波濤者,噫!奇異哉,非地震歟?因思夫震撼之大,時間之久,為前所未有者。不數(shù)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縣以上之大山崩頹,壓死人民,不可勝數(shù),岷江上流,為之壅塞。余因之有感焉。吾人處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災,豈非吾人之幸福乎?雖然,中華四面受敵,外人協(xié)以謀我,國勢飄搖,較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危險也?!贝朔榫?,與發(fā)生于75年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何其相似,茂縣與汶川緊鄰。
佚名的《還書箋》,文雖短,卻含了幾重意思,敘事層次分明:“疾患數(shù)日,臥居無聊,惠借《天演論》病中閱。讀罷霍然,勝于參苓矣。謹先奉繳,得暇再當借閱。此書理境深奧,非草草如煙云過眼便可了然。聞尚有桐城吳先生改本未審,足下有是書否?鄙意可將二書參觀,借以研精文法至其妙,理當無出入耳。足下如無此書,可由弟處購備,彼此合用,以節(jié)費。宅址不遠,朝夕可相見也。賤恙漸見痊,稍健當?shù)綄W晤面,不盡縷縷。”還書未道謝,又推薦了二書,有學人之風。
佚名的《記拔河之戲》,通過一游戲闡明一事理,深得“文以載道”之精髓:“時而不移寸步,時而突然左移,時而突然右移。勝者欣然,負者每起種種責言。而所以勝者常強于眾人,盡力突出于不意之間,若其勝者恒勝,負者恒負,必左右之人數(shù)、年力不相等也。若其勝負無常,或竟不移寸步者,必左右之人數(shù)年力均相等也。吾因之有感矣。蓋拔河雖角力,而合于左者恒助左,合于右者恒助右,則較力之外又有同心協(xié)力之效。故凡事欲有勝無負,必同心協(xié)力?!?/p>
類似者尚有佚名的《記某童奇想》,其中充滿思辨,又不乏幽默:“某童夏日行鄉(xiāng)間,中途稍困,憩一棗樹下。仰首見棗實累累,遠望田間瓜蔓縱橫,瓜實亦熟。心念:‘此大樹而實戔戔者不盈一握,彼碩大者乃生于蔓草之間,天公非憒憒歟?使余為天公者,必將易彼以此?!钗串?,適一棗實墜額上,有聲戛然。童躍而起曰:‘嘻!假此棗而為瓜也,頭顱不足碎矣!’”
佚名的《記某兒乘汽車語》,類似說明文:“兒隨母乘汽車,詢母曰:‘此車行速,豈車輪被燒負痛急前奔乎?’母曰:‘非也。煮水成汽,汽力推動機輪,故輪疾轉也。’兒曰:‘汽力若是大乎?’母曰:‘然?!瘍郝N首視窗外,見山河樹木皆向后移動,又驚詢曰:‘母試觀之地將流向何處去乎?’母笑曰:‘否,吾車行也。汝不見云行月下,有似月馳云中乎?’兒恍然,自笑不置。及下車略坐,則又曰:‘我息,而地亦不動,得無地亦倦而息耶?’母聞言不禁大笑曰:‘頃間云月之喻又忘之耶?’兒拊掌不已。”將汽車運動原理、參照物等知識,以母子對白形式闡釋明了,寓教于樂,甚為巧妙。
佚名的《記某黠兒》所講,為一頑童以爆竹驚馬的惡作劇故事:“一黠兒喜侮諸動物,以為快。一日遇馬于途,驅之不去,則以小爆竹數(shù)十,陰系其尾,燃之而逃。爆竹發(fā),傷馬足,馬驚,疾馳過市,人不及避。仆以傷者踵相接,肩擔而手挈者,失物尤得算。詢知,為某兒所為,則群趨其家,仆傷者責醫(yī)治,遺物者索賠償,有馬者索逸馬。一室嘩然,家貧父母無以應,痛責兒而謝諸人,且使兒速追逸馬。兒跡馬至數(shù)里外,逸馬在焉。然馬識其為侮己者,仍驚逸不已,愈追而愈遠。兒不得已哭且行,求救于鄉(xiāng)農。鄉(xiāng)農出馬前而反逐之。始得曳以歸。顧不敢入家門,請鄰人告馬主而還之已,則徘徊門外。饑渴甚,鄰人為言于其父母而納之。自是黠性盡脫,不復敢侮諸物矣?!鳖B童雖劣,卻也可趣,文字不長,生動鮮活。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游杈波的《清晨上學記》云:“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則大雨淋漓。遍地紅花雜綠葉,夜來風雨洗春嬌,可為斯詠也。未幾,入書房攜書上學。出門,狂風大雨,撲面飛來,大懼急退。入坐房中,無聊而觀書。忽觀至‘訥爾遜冒雪返?!?,醒吾心,一躍而起,再攜書,奮勇出門。沿途花柳飄搖,泥濘滿路,四望無人,獨自前行,衣履盡濕。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幾,鐘遂鳴矣。竊思:人不為榮譽則已,若求榮譽,必堅忍耐勞以戰(zhàn)勝艱難辛苦,方可出人頭地!不然,則畏風怕雨,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矣。乃記之以自勉。”訥爾遜乃英國海軍統(tǒng)帥,曾率領艦隊在海上擊敗不可一世的拿破侖,而成為風云全球的人物。幼時,訥爾遜同其兄同在一所學校讀書。一次,時值寒假終了由家返校。途中突風雪大作,寒徹入骨,其兄勸阻前往,并一同返家。父親得知此事后當即訓斥,訥爾遜遂冒雪返校。文章前半部分講事情緣由,后半截子明心路歷程,這樣的轉合,今天的孩子們也常用,當屬學童小把戲。文前的風景描寫有些鋪陳,似乎在為描寫而描寫,訥爾遜冒雪返校故事的套用也顯生硬,兩廂未能融為一色,但畢竟是小學生作文。格勤朝夕,懷抱古今,可勵志的古代人物多亦,而此文選擇一西洋故事,西風之勁力也。
廣東梅縣丙鎮(zhèn)公學謝進云的《為學校拍賣展覽品擬廣告》云:“諸君,日前丙鎮(zhèn)各學校,在丙鎮(zhèn)公學校里,開成績展覽會,你們曾去看過嗎?那成績品的種類很多,制造又很精良,并且五光十色,式樣新奇,圖畫呀,手工呀,無美不備,羅列在一校里頭,真是好看極了。其中本校的成績更為出色,那天看的人,見了這些成績品,都十分欣賞。我曾看見很多人要想向他購買的,但是沒有機會購得,我看了都代他可惜呢。本部體各方歡迎的熱誠,應社會要求的需要,特向本校教職員及各校的校長,籌商妥當辦法,現(xiàn)在已經就緒,將那又美麗又精好的成績品,通通都交給本部代為拍賣了,不但物品精美,并且價格從廉,真是從來沒有的好機會呢。諸君要買的,快快來罷?,F(xiàn)在所存無多,就要賣完了,若是慢點子,就買不到了,請諸君不要失了這個好機會呵?!睆V告竟也是作文課的內容,一則說明教學思路廣,一則說明教學的學以致用目的很明確,現(xiàn)代商業(yè)氣息在類似梅縣這樣的橋鄉(xiāng)業(yè)已很濃。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陳文杏的《游大新公司記》云:“省之勝萃于堤西,有物屹然如涌出,高立于中天,傲雨凌云,輝煌燦爛者,曰大新公司。背環(huán)云嶺,面帶珠江,誠勝地也。月之中浣,陳子方暇,游于其中。時也燈火齊明,笙歌聒耳,衣香鬢影,絡繹如織,兩梯如龍蟠,陳設美備。竊念世之進化已達極點,回憶上古茹毛飲血、穴居野處者,則判若天淵,風馬牛不相及也。然而其中洋貨居十九,固利權外溢,外人視中國為最大銷貨場,以化學之劣貨博吾有用之金錢,奈之何民不窮且弱也!循梯而上,直達天臺,陳設益?zhèn)?,窮極奢豪。有假石山、粵京戲焉、電影戲焉,俯視市廛行出,飛鳥渡柯葉上,魚燈若隱若現(xiàn)。奇草異木,環(huán)拱欄旁,而生明月星斗,引袖欲隨微風,砭骨頗切遐思。嗟乎!自有招商賈設公司之法立,則小販工作之徒,竟有日不暇給之嘆。雖然此固無足怪也,獨怪乎,彼奸商者,惟知圖利,不顧金錢外溢,土貨則以為劣,誠大惑不解也。吁!外人吸收吾金錢,而吾無以制之則亡無日矣?!贝笮鹿灸嗣駠觊g廣州著名的百貨公司,文言文寫現(xiàn)代都市游記照樣文質優(yōu)雅。有人以為此類文體猶如僵尸,與現(xiàn)代生活齟齬抵觸,捍格不入,此話恐怕絕對了。
佚名的《記友人豢西洋貓》,造意奇特,想象豐富,偶以動物寓理,有柳宗元《三戒》遺風:“昔蘇氏子瞻曰:‘哺貓以捕鼠,不可以無鼠而畜不捕之貓?!家圆妒筘埪氁?,貓不捕鼠則以為溺職貓矣,豢之非徒無益而且損費。
吾友某家患鼠,碩且多,遇物無不嚙,某以為非常貓可制。以十金購西洋貓,體甚龐,置之室中。飼以魚,不食,飼以太牢則食。然信其能捕鼠也,雖日費太牢亦不惜。貓始至,鼠患少。息然,未見貓之捕鼠也,既而鼠復肆如故。久之,雖白日紛竄幾榻,貓孰視之終不捕。
友甚異之。予曰:‘是貓也,產自西洋,初未識中國鼠也。貓不識鼠,故鼠不畏貓。子不咎己之誤,豢而徒咎是貓,竊恐貓不任咎,反為鼠所笑?!蛟唬骸蝗弧C魅f歷間,宮中有巨鼠,力能噬貓,適西洋某國有以獅子貓入貢者,責以捕鼠,鼠立斃。蒲氏留仙,志之詳矣。安見西洋貓之果不識鼠乎?’予聞是言亦不敢決然,則今之西洋貓果有異于古之西洋貓耶?今之鼠果更黠于古之鼠耶?”這么一個小故事,起始即“昔蘇氏子瞻曰”,此風也來自古人。
“家在巷之稍東,前有溪,沿溪雜植槐榆楊柳之屬。下設石欄,每夏日晚晴,憑欄俯溪,游魚可數(shù)。涼風颯爽,蜩蟬齊鳴,景至佳也。一入門則為廣庭,南北四丈余,東西七丈余,舊通為一。數(shù)年前始插竹為籬界,為二區(qū)。當門出入之一庭,遂狹如一室。其上因籬架棚,棚上藤蔓附之。葉茂時如張蓋,雨小不漏點滴,夏日經行無炙膚之苦,藤當花時野蜂游蝶飛繞滯架。籬下雜置盆栽,秋菊春蘭,極清幽之趣?!北径挝淖诌x自佚名的《記家庭狀況》,作者筆下的庭院,雖非豪宅,卻也清幽雅靜,中有余閑,竹露松風蕉雨,一窗佳景王維畫,四壁青山杜甫詩。其自得,頗有白樂天《池上篇》之愜意,而無“吾將終老乎其間”之頹然。境由心造,洗盡塵渣,各花入各眼,我愛我的家。這樣的景致,當屬南方的某座城市。此文開篇曰:“余家居城東,附近有僻巷曰留芳。意必鄉(xiāng)先輩有德行者所曾居,從而詢之不可得,獨巷名長留人齒頰間耳?!眻蟮貌环采硎篮螅颤c名了“僻巷曰留芳”,無錫城有留芳聲巷,不知是否一回事。請教無錫博友“枕硯散譚”,他說就是,并告知楊絳回憶文章曾提及此巷:其父楊蔭杭1919年攜家眷自北京返無錫,要租房子,其時,錢基博尚未在七尺場巷建繩武堂,楊蔭杭去此巷看那座朱家宅院,錢家正租住其中,這是楊絳第一次接觸錢家。寫作這篇作文的孩子,該與楊絳是同齡人吧。另外,音樂家楊蔭瀏也居此巷。1954年城墻拆除后,此地多有變遷,如今面貌與文中描寫已是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接著是自家居舍的描述:“一入室,即一書室,左右圖書滿架,架前列客座,兼為酬應賓客之處。近窗東,偏設一書案,家君暇時每吟哦諷誦于此。一室后,一軒西通內室,內室凡四楹。東二楹,西一楹,俱為臥室。中一楹,為會食處,亦設客座,兼為酬應女賓之地。
前即廣庭,雜植梅桂方竹荊樹石榴等,庭南薶三巨石,甕養(yǎng)小魚金魚蝦蛤。夏則兼植紅白芙蕖,庭階戶牖各有異趣。小鳥三兩,時來巢枝間。三五月明,一家閑聚庭中,極盡天倫之樂事。
一內室后通后室,數(shù)楹庖湢之所在焉。后室之后,有一大園中橫一巨阜。阜前為圃,蓺蔬菜無數(shù),四時不絕供肴饌之余,兼以贈人。阜后有竹數(shù)十竿,竹外墻陰有一池,溝通后溪養(yǎng)鵝鴨二三其間。以池無欄,祖母禁余輩至此。然偶游其間,蕭瑟萬狀,恍有深山巨谷幽邃無涯之觀。阜首有一桃樹,婆娑偃仰,花甚大,不常實。去歲忽連枝累柯,稠密無數(shù)。熟時摘食,味勝常桃,以贈戚友家,無不嘆為珍品。阜高可二丈許,登之隱隱見城堞環(huán)東北,近眺后溪人家砧杵歌呼之聲,如出竹間。每春日,偕弟輩施放風箏其上,以為至樂。然此后園嬉戲,祖母不常許也?!睎|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此文有歸有光《項脊軒志》的影子。
廣東東莞女子高小學生楊覺明的《觀飛機記》云:“癸亥之春,三月既望,珊洲演放飛機。余欲往觀,深以獨行踽踽為慮。既而二三知己過訪余家,遂結伴往觀。見夫游人如鯽,不絕于道。遙見一物,似舟非舟,似車非車,浮于水中,不知者,以為汽船焉。友人告余曰:此所謂飛機也?!贝碎_篇顯然是受到了蘇軾《前赤壁賦》之卷首“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啟發(fā),民國癸亥為1923年,當時的習慣應是民國三十四年。
四川萬縣分水場縣立第二小學陳曉初的《書樓望月記》云:“一夕,人靜矣。余倚窗讀書,偶見月光射入,宛如白練,頓生明月入懷之感,遂棄書起立,循欄徘徊。見夫玉兔懸空,光輝皎潔。舉目四望,萬籟寂寥,清風夜起,促織微吟,顧而樂之。適有孤鴻橫嶺東,展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時已夜半,月涼似水,忽見草際微動,黑影隱露。余不禁長嘯,嘆曰:‘人耶?鬼耶?何裹足而弗前!’半晌無聲,長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寢?!贝宋挠小逗蟪啾谫x》的影子。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魏邦權的《聽鵑記》云:“民國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斯時明月在地,庭中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龍蛇蟠結,蓋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樹之上,鳴聲凄切。傾耳聽之,似喚‘不如歸去’者,蓋杜鵑也。其鳴急迫,其聲凄厲。凡入耳者,未有不動于衷也。夫鵑一鳥耳,晝夜悲鳴,催人耕作,故又謂之‘催耕鳥’焉。余聽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人生之光陰有幾,而九十春光,猶如白駒過隙焉,彼杜鵑者,夜半啼血,欲喚回將去之東風,吾人對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華之易逝哉?因聽鵑而作記自警。”東坡千載,不缺知音。此文也由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蛻變而來。
這類文字雖有模仿效擬之痕跡,卻無鸚鵡學舌之因襲,雖有依樣師法之套路,卻無邯鄲學步之成拙,足見古文記憶之深刻,心摹手追,稚嫩尤在,一招一式、一詞一句皆有出處。民國時期,雖有白話文運動在前提倡,但教學的正統(tǒng)、文脈的嫡傳仍在文言,魂兮尚有所依。既如此,又自然不偽,免造作之態(tài),皆為所見所聞,俯拾而來而已,故又不失童真天趣。這些爛漫無邪的小作者,穿著綿長袍,背著布書包,與今日學童有著同樣的頑皮、同樣的好奇,不同的只是塑造有異,引導迥殊。那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多圓行方止,聊以從容,實在淵于學立道通、自然貞素的古韻古意奶水。
今天小學生有所謂的“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昔時小學生是否也有?魯迅的文章那時尚未入選課文,故不必為拗口艱澀、隱晦難懂發(fā)愁,但文言文的數(shù)量要比今日大得多,好在社會上大的文言環(huán)境尚存,讀書人之間的交流多不棄之。作文也是要完成的,且比例還不小。學生如何恐懼寫作文,只因僵硬模式、呆板教條下的命題作文、按圖作文,非兒童立場視線,非兒童認知規(guī)律,故而窒息了興味盎然的童趣,扼殺了自說自話的認同。那時也有諸如《全國小學國文成績文?!罚ㄉ虾3缧聲?926年再版)、《小學作文讀本》(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35年版)、《小學模范作文》(上海大方書局1947年4月再版)、《學生模范日記》(廣州大成書局1947年6月版)之類的“范本”,否則當時被選的優(yōu)秀篇目,今人便很難分享到孩子們的百年心情了。如何規(guī)范,且又不損害其脾胃,應是有講究的,但絕非主題突出、思想鮮明、結構完整、首尾呼應式的規(guī)范,那無異于囚囿想象,幽閉思興?!安灰逃?,要勸說,不要灌輸,要啟發(fā)”,這兩句葉圣陶在編輯《開明國語課本》時說的話很是貼切,民國時期的小學生作文教育,也持此種理念,故能以兒童生活為中心,取材從身邊開始,隨生活進展,漸拓廣大。
佚名《泅水記》云:“余家負郭而居,田塍彌望,塘浦縱橫。舍后一塘,大可三畝,柳陰四圍,蜩鳴蛙唱。若相酬答村童數(shù)輩時,相與游泳其間。”
佚名《記撲螢》云:“暑夜乘涼,偕諸兄妹坐庭院間,射謎語、捉迷藏、歌俗謠、撲流螢,覺人生之樂無逾于此。今言撲螢之樂?!?/p>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盧焯坡的《春郊游記》云:“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課余在家,殊無聊賴。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云如絮,俯視碧草如氈。見有茅亭,乃入座。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江炳崧的《夜月采蓮記》云:“飯后齋中獨坐,好友忽臨,約往外游。乃束裝偕往,蓋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舉目四眺,則亭亭獨立,不蔓不枝。微風吹來搖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輔其美,殊可樂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難再,故至夜闌興盡,始搖舟而歸,并攜蓮一枝,置諸瓶內,以驅塵俗。歸而記之?!?/p>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劉在镕《春江垂釣記》云:“某星期日,學校放假。吾謂友曰:‘時當春日,江水清澈,而江邊之景又可玩賞。吾友可往江邊垂釣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縱觀春景,時則桃紅柳碧,草長鶯飛,顧而樂之。不覺已至江邊矣,余與友乃于垂陽下,選釣魚磯而坐。則見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觀也。”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黎壽泉的《春日游公園記》云:“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園之游。時則春風和煦,園花盛開,草木青蔥,群鳥飛鳴,游目騁懷,至足樂也。至音樂亭畔,聞有樂歌之聲自放音機出,因與某君駐足聽之。既而環(huán)游公園,乃知放音機之設,遍于園中。公園之大,一人歌之,千萬人得而聽之。與民同樂,其斯之謂歟?游罷歸來記之?!?/p>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黃自強的《中秋賞月記》云:“銀河瀉影,丹桂流香。此何時乎?蓋秋時也。晚膳后,入小園中,作散步之舉。既至,舉頭四顧,但見萬家燈火,輝映天空,如星羅棋布。”
廣東蕉嶺高小學生丘佩珠的《初夏新晴》云:“一雨經三月,困人無限情。不圖初入夏,乍喜得新晴。殘滴千紅落,浮煙眾綠生。濕云遮樹淡,烘日照窗明。階砌苔痕重,田疇麥浪平。風光正佳絕,芳野樂間行?!?/p>
佚名的《記水中月》云:“昨夜苦秋熱,不寐。見窗外月光湛然,因起,徐步庭中。庭隅一缸,承檐漏。月下視之,水清可鑒。”
佚名的《梁溪記》云:“錫邑西南濱震澤,多小溪短港,而梁溪為巨。鄉(xiāng)之人于溪邊環(huán)堤為池,以之養(yǎng)魚,數(shù)十里彌望不絕。魚多鯖鰱。春時下魚苗,實以水荇,飼以溪蛤及螺。二三年更番,取出獲利殊豐,此亦實業(yè)家所宜注意者也。池堤多楊樹,楊性喜水,其根能固堤。泛舟其間,如入綠楊城郭。池魚既多,水鷗爭集,鷗作白色或灰色,舟行驚起,其聲格格。池中多以繩經緯作巨網(wǎng),間插長竿,竿頂系敗扇或束草如人形,所以懼鷗也。堤上構茅舍,守者宿其間,下系渡舟。每夕陽初下,渡者加多,柳邊人歇,靜待船歸,風景真堪入畫。溪中漁舟往來不絕,薄暮即泊舟池畔。炊煙縷縷,濃霧四塞。斯時,樹色山光,一抹淡痕沉沉睡去矣。溪以梁伯鸞所曾隱,因名之曰梁溪,而邑中別名亦曰梁溪,則以小概大,或亦名學家所稱為例外者矣?!?/p>
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其中含蓄美感的景致描寫,不是只合夢里才有,或只是村口的隨處可見,或只是郊野的極目遠眺,雖非秀山麗川,名勝古跡,卻充滿了詩意。這樣的描述與古時田園詩中的吟唱,異曲同工,不期而合。中國南方長大的賽珍珠在1938年諾貝爾獎的獎臺上曾深情地說:“世界上最美的人是中國人,最美的地方是中國鄉(xiāng)間的田野和村莊?!蓖砟甑挠鴿h學家李約瑟見到晚年的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李約瑟問:“你最近一次去中國是哪一年?”高本漢道:“1928年?!薄盀楹谓鼛资甓紱]回中國去看看?”高沉默片刻,自言自語道:“我更喜歡古典的中國?!备弑緷h所說的都是民國時期古典意味尚存的中國。
這些作文,還記錄著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后人讀之,不覺悵然。人間已換,人非物亦非,時光流逝,不知老之將至。同時期的李叔同曾將美國民謠My Dear Old Sunny Home填作《憶兒時》:“春去秋來,歲月如流,游子傷飄泊?;貞泝簳r,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1920年1月,“五四”運動后不到一年,民國教育部即下令將初等小學國文教學改為國語教學,即由文言文教學改為白話文教學,于是各地小學陸續(xù)開始采用國語教科書。1930年代后,白話文課本取得全勝。至此,小學生們開始學習白話文,文言作文漸也消失。賀麟曾言:“談學應打破中西新舊的界限,而以真理所在、實事求是為歸;作文應打破文言白話的界限,而以理明辭達、情抒意宣為歸;翻譯應打破直譯意譯的界限,而以能信、能達且有藝術工力為歸?!彼摹白魑膽蚱莆难园自挼慕缦蕖北響B(tài),實則對文言作文的肯定,無奈大勢使然,螳臂當車,不知其不勝任也。
責任編輯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