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根
“文化高墻”外的“異鄉(xiāng)人”——評福特《好兵》
□朱華根
引言:《好兵》是英國現(xiàn)代主義先驅(qū)福特的得意之作。長期以來,對于該小說的主題研究尤為引人注目,且集中在文學倫理學、存在主義哲學等領(lǐng)域,但是對于小說中蘊含的歐美文化沖突的主題則較少涉及。因此,本文嘗試以后殖民批評理論為研究視角,聚焦于美國人道爾夫婦的“他者視角”,并結(jié)合福特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重點探討以道爾夫婦代表的美國式希伯來文化與愛德華夫婦為代表的歐洲式古希臘文化的沖突與融合,進而探究福特對于這兩種異質(zhì)文化的融合的文化構(gòu)建理想。
談及歐美文化的對峙與融合,我們不得不提及福特的好友、美國著名文化學者亨利·詹姆斯(1843-1916)。由于個人在歐洲和美國多年生活經(jīng)歷和對歐美文化交流融合的關(guān)切,他畢生都在探究和創(chuàng)作有關(guān)“國際主題”的作品,并開創(chuàng)了世界文學中國際主題小說的先河,因此被譽為“衛(wèi)冕的文化使者”和“大西洋兩岸文化的解釋者”。他小說中的“國際主題”可以概括為輕信坦誠、慷慨大方的美國人在老于世故、道貌岸然乃至庸俗勢利的歐洲人面前備受歧視、誹謗和愚弄 。一言蔽之,“國際主題”可粗略概括為“美國人的天真碰上歐洲人的世故”。總之,他的“國際主題”實質(zhì)上是國際文化主題。此外,“國際主題”的內(nèi)涵隨著亨利·詹姆斯的不斷探索,也呈現(xiàn)出動態(tài)變化,“與時俱進”的特點。
一
他孜孜不倦的對歐美文化融合的探索自然也影響著好友福特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此外,相較于英國,美國對于福特而言可謂是文學事業(yè)的福地,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樂園。1926年和1927年他曾兩次訪美,并獲得極大的成功,其文學事業(yè)達到了高潮,成為一時“風云文人”。因此,他生平第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被承認為一個人物”。后來,經(jīng)歷事業(yè)低谷之后的福特也是在美國得以聲名重振,東山再起。因此美國對于福特而言,意義非凡,刻骨銘心。所以他在作品中涉及有關(guān)歐美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國際主題”亦是情理之中,不難理解。福特筆下描繪的即是代表著美國商業(yè)精神和宗教文化的商人道爾和其帶有濃郁“英國情結(jié)”的妻子弗洛倫斯開始的一次次歐洲文化探尋之旅,而迎接他們的則是古老而輝煌歐洲文明的繼承者愛德華夫婦。兩種異質(zhì)文化在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的歐洲相遇,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由于歐美文化存在傳統(tǒng)上的差異,因此這兩種迥異的文化在相遇和碰撞的過程中,對峙沖突似乎不可避免。根據(jù)當時社會文化批評家阿諾德(1822-1888)的理論,他認為美國文化屬于希伯來主義的文化模式,即強調(diào)道德自律、自我犧牲、遵循服從;而歐洲文化則屬于古希臘人文主義,即強調(diào)看清事物的美與實質(zhì),消除人的無知,側(cè)重“經(jīng)驗”與“審美”。因此,歐美文化沖突的本質(zhì)是古希臘人文主義與希伯來主義的沖突。
“他者”是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界興起的后殖民批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八摺笔窍鄬τ凇白晕摇倍纬傻母拍睿缸晕乙酝獾囊磺腥伺c事物,后來逐漸被暗示了邊緣、屬下、低級、被壓迫、被排擠的特點 。而“自我”則不斷被賦予自主性、自發(fā)性和居高臨下的地位。此外,整個歐洲文化有著以邏輯二分法和結(jié)構(gòu)上二項對應為基礎(chǔ)的認知系統(tǒng),這無疑為自我和他者的劃分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因此,歐洲(一般意義上)和倫敦(典型意義上)成了世界的中心,而地球上剩余的地區(qū)則被看作是邊緣地帶。不難理解,這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文化二元對立觀。它潛在地對文化進行等級區(qū)分:道爾夫婦所代表的美國文化是弱勢文化,是文化領(lǐng)域的他者,而愛德華夫婦所代表的歐洲文化是強勢文化,是文化領(lǐng)域的主體。
二
大英帝國在海外的殖民擴張和殖民統(tǒng)治意味著宗主國和殖民地間必然的文化對抗和相互影響。道爾夫婦所代表的美國文化與愛德華夫婦所代表的歐洲文化相遇并對峙交鋒,且集中爆破在道爾的妻子弗洛倫斯與愛德華的婚外情上。單純樸實的道爾被出身名門望族、舉止高貴、道貌岸然的愛德華所蒙蔽,篤定地認為他就是集熙德和羅英格林等古代傳說中的英雄騎士的品質(zhì)于一身的當代騎士??呻S著時間的推移,被欺騙九年的道爾才恍然大悟:道貌岸然的愛德華原來是自己妻子的情夫,眠花宿柳、毫無底線的浪蕩子。在愛德華眼中,道爾一直被看作是“帝國主義知識建構(gòu)下的新英格蘭他者”,被以殖民者的眼光來審視和建構(gòu)。而對于來自原殖民地的情婦弗洛倫斯,由于維多利亞時代的男權(quán)意識已然滲透進帝國軍官愛德華的意識深處,愛德華并對他者——弗洛倫斯進行權(quán)威性解剖和他者文化建構(gòu),將她理想化和去主體化。因此,愛德華才肆無忌憚地跨越婚姻和友誼的界限,從好友道爾的手中爭奪已婚女性弗洛倫斯的所有權(quán),而道爾則不得不經(jīng)歷一場不幸的婚姻和友誼遭背叛的洗禮。而外表高貴典雅、美麗大方的貴婦人利奧諾拉最終被證實是高傲自負、庸俗墮落的惡毒婦。在“這個天底下頂頂傲慢”的利奧諾拉看來,道爾夫婦比她腳下的地毯強不了多少。總之,道爾夫婦經(jīng)歷著雙重身份危機。道爾夫婦似乎被擋在歐洲森嚴且難以逾越的“文化高墻”之外。
然道,歐美這兩種異質(zhì)且不平等的文化只能對峙沖突,二元對立?我們不妨先試著假設歐美文化存在溝通、和解并融合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試從歐美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行探究,以資借鑒。首先,從必要性來說,19世紀可以被認為是歐美文化沖突較為明顯的時期,二者相互對峙交鋒,互不相容,可謂兩敗俱傷。兩種文化各有利弊,方可揚長避短。歐洲文化以“經(jīng)驗”與“審美”聲名遠播,美國文化以道德自律和自由精神著稱于世。愛德華家族所代表的是19世紀末日漸式微的歐洲貴族文化,雖然外表溫文爾雅、風度翩翩,實則道德淪喪,徒有虛名。因此,彼時正走向沒落的歐洲文化不能缺少美國新生力量的補充。同理,道爾所代表的稍顯淺薄粗鄙的美國文化自然需要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的歐洲文明的熏陶和滋潤。
其次,就可能性而言,歐美文化融合似乎是大概率事件。首先,歐美文化可謂同根同源,聯(lián)系緊密,“美國文化最早是歐洲文化的產(chǎn)物,美國文學也是歐洲文學的一根支脈”。其次,亨利·詹姆斯對于歐美文化融合的畢生探索功不可沒。源于對美國文化匱乏的不滿和對歐洲文明的認同,他結(jié)合阿諾德的文化整合理論,并對當時盛極一時的愛默生個人主義思潮進行反撥,對歐美文化融合進行了長達一生的孜孜不倦的有益探索。再次,從歐洲文化角度來看,阿偌德認為,“英國文化傳統(tǒng)中具有美國式希伯來文化的道德內(nèi)涵”,“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以講究道德而著名”,因此歐美文化具備溝通和和解的“共同語言”;就美國文化而言,最能代表美國主流文化的實業(yè)家道爾夫婦也并非明智未開,愚昧落后。與亨利詹姆斯筆下的美國同胞相比,道爾夫婦顯然更文明開化,弗洛倫斯甚至可謂知書達理,博學多才。不僅如此,他們二人似乎還具備察言觀色、理智清醒的判斷能力。譬如,道爾認為歐洲人“太文雅”。這個“太”字顯然表明他對歐洲人的舉止行為抱有審慎的態(tài)度。弗洛倫斯甚至指出“利奧諾拉的話不像淑女的談吐”。
三
然而,由于歐美文化傳統(tǒng)上的差異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歐美文化融合的文化理想似乎難以實現(xiàn),遙不可及。美國人道爾雖憑借經(jīng)濟上的優(yōu)勢買下布蘭肖,卻始終被英國體面社會拒之門外,成為歐洲“文化高墻”外的“異鄉(xiāng)人”、“文化流浪者”。弗洛倫斯試圖嫁給英國貴族愛德華,入主布蘭肖,最終美夢難圓、客死異鄉(xiāng),儼然是歐洲文化朝圣路上的失意者。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說:我們都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森嚴的高墻把我們分開。道爾夫婦的歐洲文化朝圣和文化融合之旅均以失敗告終,因此我們似乎可以管窺福特的歐美文化融合的文化建構(gòu)理想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