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芻議敦煌出土的漢代漆器與絲路傳播

      2016-11-23 03:07:36張海博敦煌市博物館甘肅敦煌736200
      絲綢之路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絲綢之路敦煌

      張海博(敦煌市博物館,甘肅敦煌736200)

      ?

      芻議敦煌出土的漢代漆器與絲路傳播

      張海博
      (敦煌市博物館,甘肅敦煌736200)

      [摘要]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商業(yè)貿(mào)易路線。敦煌是絲路的交通樞紐,其境內(nèi)三處漢代遺址出土的漆器也是絲綢之路輸出的內(nèi)地物品之一。

      [關(guān)鍵詞]敦煌;絲綢之路;漢代漆器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mào)易交通線,促進了亞歐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在經(jīng)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mào)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舴揖蛯⑦@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并沿用至今。張騫通西域后,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亞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經(jīng)河西走廊到敦煌,途徑西域到達亞歐非各地。敦煌南枕祁連、西控西域,是漢王朝西部的重鎮(zhèn),也是中西交通、貿(mào)易南北兩道的分合點,故而成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在這條絲路古道上,東西方相互傳入和移植的東西很多,其中漆器與絲綢、瓷器等一道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物質(zhì)文化的代表,也是絲綢之路輸出到西方的精美物品之一,受到西方社會的狂熱歡迎。

      我國制作和使用漆器已經(jīng)有8000年的歷史。漆的本字為“桼”。東漢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釋“桼”字曰:“桼,木汁也,可以髹物。從木,象形。桼如水滴而下也?!鼻宕斡癫米⒃唬骸澳局麠R,因名其木曰桼。今字作漆而桼廢矣。漆,水名也。非木汁也。”從漆字可以看出,漆就是從漆樹身上割取出來的汁液,是一種天然生漆。生漆的特性之一是“粘”,所以又有“如膠似漆”的成語。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漆、使用漆、并用漆制作器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漆樹資源非常豐富,所以漆器產(chǎn)地分布遼闊。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朱漆木碗,這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漆器。關(guān)于漆器,在文獻中也早有記載,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十過篇》記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其跡,流漆墨其上,輸之于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舜禪天下而傳之于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nèi)?!庇涊d著我國4000多年前的漆器制作和使用信息,說明在堯舜時期就有了作為食器的漆器,但是漆器制作費人力,諸侯認為使用這樣的器物太過奢侈,禹得天下后將漆器作為祭器,外髹黑漆,內(nèi)涂紅漆。但緣何要髹漆于器呢?明代杰出的民間髹漆藝人黃成在其專著《髹飾錄》中有這樣的注解:“蓋取其堅牢于質(zhì),取其光彩于文也?!?/p>

      漆器的使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持續(xù)時間很長,從七八千年前開始直至今日幾乎沒有中斷過。由于漆器多以木制,易腐朽,所以新石器時代保存下來的漆器很少。到了漢代,漆藝發(fā)展到一個成熟輝煌的時代,漆器的生產(chǎn)是漢代重要的手工業(yè)部門。漢代文獻中,有大量關(guān)于漆器繁榮的文字記載。如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全國各地市場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器已成為人們?nèi)粘I钪械谋匦杵?;還出現(xiàn)了“陳、夏千畝漆”這樣大規(guī)模的商品生產(chǎn)基地。當時各地的公私漆器作坊,也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蜀郡成都的漆器作坊,“雕鏤扣器,百伎千工”,其規(guī)模之大可以想見。當時的器具,凡是可以漆制的,無不制成漆器?!尔}鐵論》說,漢代漆器乃“養(yǎng)生送終之具也”。人們不僅生前大量使用漆器,而且死后還要用大量漆器殉葬。發(fā)掘資料表明,漢墓隨葬了大量漆器。尤其是西漢墓,凡是能夠保存漆器的中等規(guī)模以上的墓葬,其隨葬品,許多是以漆器為主;也還有相當一部分墓葬,殘存大量漆皮和漆器痕跡。如湖南長沙望城坡古墳垸西漢墓,出土隨葬品2000多件,其中漆器占去了1500多件;長沙馬王堆三座西漢墓出土漆器700多件;四川綿陽永興雙包山二號西漢墓出土漆器500多件……通過大量漆器陪葬可以看出漢代現(xiàn)實生活中漆器的使用情況。

      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偏于一隅的敦煌也出土了一些漢代漆器,基本都是日常的生活用具。大體來說,敦煌有三處漢代遺址出土了漆器:一是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二是敦煌漢代玉門關(guān)遺址,三是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

      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位于敦煌漢長城沿線,出土了一批漢簡和戍守長城士卒當時的生活用具。1979年對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進行發(fā)掘,出土一件兩面髹黑漆的尺子,線刻鳳凰、仙鶴、山水等圖案,側(cè)面刻尺度,現(xiàn)殘長19.9厘米,寬1.5厘米;同時出土一件髹棕色漆的毛筆,長19.6厘米,直徑0.4厘米,筆毛長1.2厘米;還有保存完整的紅漆施底、黑漆描花紋的漆勺等。為保證絲路的暢通,西漢王朝移民實邊,從內(nèi)地征發(fā)大量戍卒到河西邊塞屯田戍邊,帶來了內(nèi)地的生活用具及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也改變了敦煌的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

      玉門關(guān)是漢武帝在漢代敦煌郡設(shè)立的西北關(guān)口,與西南的陽關(guān)分別是漢代絲綢之路經(jīng)過敦煌后分為南北兩線必經(jīng)的關(guān)口。1998年,在玉門關(guān)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一批漢簡和生活用具。其中漢代的漆耳杯殘片,有的口沿部分用黑漆施底、紅漆描繪的云氣紋,有的腹部殘片髹純一色的紅漆;還出土了中間段髹黑漆、兩頭髹紅漆的筷子和繪有卷云紋的漆勺等,部分實物色彩鮮艷,保存完好,這與戈壁沙漠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有關(guān)。

      敦煌懸泉置是漢代設(shè)立在敦煌郡效谷縣下的一處郵驛機構(gòu),地處交通要道,是漢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懸泉置和玉門關(guān)在“絲綢之路天山廊道路網(wǎng)”整體申遺時作為必經(jīng)點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1990~1992年,在懸泉置遺址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漢簡和一批漢代的生活用具。懸泉置出土的簡文記載“漆伏機一”,“漆式三、木式二”。其中漆器主要是酒具和餐具兩大類,實物有盤、杯、筷、勺等生活器物,其中杯與筷最多。出土盤有40件,其中一件較完整,圓形,敞口,斜腹,矮圈足,木胎施漆,內(nèi)施紅漆,外施黑漆,口沿至半腹殘缺。殘徑18厘米,底徑15.5厘米,高5.5厘米,胎厚0.7厘米。耳杯的出土量比較大,共計530件,不過都保存不完整。器型有大有小,大耳杯橢圓形口,木胎施漆。敞口、曲壁、小平底。內(nèi)施紅漆,外施黑漆,飾紅線紋,口徑長16.5厘米,寬8.2厘米,高5.4厘米,胎厚0.4厘米。小耳杯內(nèi)外均施紅漆,無紋飾,口徑長12厘米,寬8厘米,高3.8厘米,胎厚0.3厘米。殘耳上施黑色底漆,其上用紅漆繪波浪紋、套方紋、山形紋,間夾雙線圓圈圖案。漆筷共152枚,不能配成原有雙對,均為單枚。圓棒形,長21.8厘米,圓徑0.5厘米。通體先髹黑色漆,兩端再髹紅色漆。其中手握處漆段較長,為6厘米,而入口端漆段很短,為2厘米。漆勺共42件,也大部分為殘缺品。器形較大的一件為橢圓勺頭,曲柄、彎尾。木胎,內(nèi)紅外黑色漆。勺面呈凹曲狀,勺背呈弧形。通長13.2厘米,勺寬8.6厘米,柄寬2.8厘米。有的漆勺通體施紅漆,其上繪黑色卷云紋圖案,有的通體髹棕色漆,勺內(nèi)用紅漆線繪出卷云紋圖案。以上器物雖然保存不完整,但漆色較艷,有的完好如新。其中耳杯和筷為最多,顯示其用量較大,飲酒之風盛行。從時代看,最早者為昭帝時期,但為數(shù)很少,最晚者為東漢初期,宣帝至王莽時為最多,與簡牘文書反映的情況相一致。這前后90余年是懸泉置最興盛的時期,接待任務很繁重,使用壞的器物數(shù)量亦很大。這些器物的來源,從簡文的記載看,皆從外地購進,其造型、漆色、圖案等與中原地區(qū)同時代器物基本相同。

      敦煌境內(nèi)這三處漢代遺址出土的漆器雖然器型簡單,紋樣單一,但能反映出當時邊疆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況。這些漆器應該是通過絲綢古道,將內(nèi)地的漆器或漆器技術(shù)傳入西北。同樣新疆考古發(fā)現(xiàn),從烏魯木齊魚兒溝墓葬出土的漆器、絲織物和小鐵刀,都是來自祖國的中原地區(qū)。魚兒溝和阿拉溝墓葬中出土的彩陶,據(jù)考古工作者分析,它的圖案和風格,顯然是受到了甘肅河西走廊古代文化的影響,并和玉門清泉火燒溝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圖案有著明顯的共同點。另外,樓蘭古城東約六七公里處曾發(fā)現(xiàn)過東漢墓葬區(qū),墓區(qū)內(nèi)發(fā)現(xiàn)有大量東漢絲織品,出土有漆木器,上有瑞獸紋、瑞禽紋、波紋錦等。說明這些具有中原紋飾特色的漆器來自內(nèi)地的可能性很大。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尼雅縣北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佉盧文書及東漢封泥,金刻篆文“鄯善都尉”,說明當時鄯善完全歸服漢朝,與朝廷有密切往來。在尼雅遺址,斯坦因和他的同伴們從住宅的垃圾堆里還發(fā)現(xiàn)能讓人追索古代居住者生活情況的漆器破片、毛氈制品、絹、小麥等。這些漆器破片也成為中原漆器在西域使用的有力見證。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闭f明西域一開始并無漆器生產(chǎn)。絲綢之路開通以前,中原與歐亞草原之間就存在著密切的文化交流,戰(zhàn)國時期中原的絲綢、漆器、銅鏡等經(jīng)由草原民族遠播至新疆、哈薩克斯坦阿爾泰地區(qū)以及更遙遠的希臘。西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lián)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是迎來送往的接待站、補給站、休整站。特別是懸泉置作為兩漢魏晉時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驛站,接待過中央王朝的巡邊御史、都尉、外交使節(jié)及不同層次的公務人員,也接待過大月氏、烏孫、車師、莎車、且末等國的貴人使節(jié)。從敦煌漢代遺址尤其是懸泉置出土的大量漆器可以看出,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敦煌國際性商貿(mào)重鎮(zhèn)的地位逐漸確立,絲綢之路也成為漆器向外輸出的主要陸路通道。

      [中圖分類號]K8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4-0014-02

      猜你喜歡
      絲綢之路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淺析“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
      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建設(shè)背景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發(fā)展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6:06
      “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視野下國際物流港建設(shè)的思考
      情灑西域,奠基樂史
      巩留县| 平乐县| 靖远县| 韶山市| 自贡市| 嘉定区| 辽阳市| 沈丘县| 宁德市| 盐城市| 磐安县| 扎鲁特旗| 邹城市| 罗山县| 蕲春县| 吉水县| 托里县| 海门市| 长寿区| 冕宁县| 金溪县| 夏河县| 荃湾区| 屯门区| 咸阳市| 比如县| 高青县| 红原县| 嘉黎县| 竹山县| 普陀区| 聊城市| 渝北区| 乐陵市| 斗六市| 习水县| 峡江县| 韶山市| 留坝县| 饶平县|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