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紅葉
中國石刻簡介(三十四)
□ 沈紅葉
唐《峿臺銘》(局部) 拓片
《峿臺銘》,又稱《浯溪摩崖石刻》,篆書,元結(jié)撰,無名氏書(一說瞿令問書)。唐大歷二年(767年)六月刻。在湖南祁陽松山《大唐中興頌》對面東崖,石高185厘米,寬95厘米,15行,行16字,每字約10厘米。字形修長,布局綿密,轉(zhuǎn)折多用方筆,豎筆放縱,收筆出鋒狀如懸針,三國吳《天發(fā)神讖碑》似從此出。古來多有好評。中華書局有影印本。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正書,顏真卿書。唐大歷六年 (771年)刻,時年顏真卿63歲。碑原在江西臨川,石高30厘米,寬93厘米,46行,行20字,計(jì)901字;后跋有二,17行,行16字。傳世有大中小三種,但原石均毀,有原拓影印本行世,以大字、小字較為可靠。書法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xì)變化趨于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其結(jié)體,因線條厚重,為了在字的中宮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kuò)張,外拓的寫法被推向極致。宋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jié),尤為精悍,筆畫巨細(xì)皆有法?!贝吮疄轭佌媲淇瑫牡拇碜髌?,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們學(xué)習(xí)楷書的優(yōu)秀范本之一。
唐《麻姑仙壇記》(局部) 拓片
唐《元次山碑》(局部) 拓片
《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結(jié)碑》《元結(jié)碑》,全稱《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jīng)略使元君表墓碑銘并序》,亦稱《元魯山銘》。正書,顏真卿書。唐大歷七年(772年)十一月刻立,時年顏真卿64歲。碑原在河南魯山縣城北青嶺元結(jié)墓前,現(xiàn)位于魯山縣魯山一高校校園內(nèi)。碑高263厘米,寬103厘米,厚33厘米,四面連刻,碑陰陽兩面各17行,左右兩側(cè)各4行,行33字、35字不等,計(jì)1360字。有印本行世。
顏真卿書此碑時正是晚年風(fēng)格成熟之時,通碑字勢渾厚雄健,氣勢磅礴,字間櫛比,神采煥發(fā),當(dāng)屬其楷書中的精品。宋朱長文《墨池編》評其書謂:“觀《元次山銘》,則淳涵深厚,見其業(yè)履之純。點(diǎn)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金戈,如發(fā)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tài),自羲獻(xiàn)以來,未有如公者也?!?/p>
唐《般若臺記》(局部) 拓片
唐《李玄靖碑》(局部) 拓片
《般若臺記》,又稱《般若臺銘》,大字篆書,李陽冰書。唐大歷七年(772年)刻。碑高400厘米,寬200厘米,4行,行8字,全文24字,每字長約40厘米,寬25厘米。結(jié)體茂美,厚重大氣,為李陽冰罕見的原刻作品之一。
《李玄靖碑》,又稱《玄靖先生李含光碑》,全稱《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并序》,正書,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唐大歷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刻,碑石原在江蘇句容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9年)毀于大火。原碑形制、行數(shù)、字?jǐn)?shù)不可考,傳世拓本甚稀,未見整紙本,共835字。其拓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書法有典型的《圣教序》筆意,然柔美簡勁,干凈利落,筆短意長,起落筆求方,得遒逸之氣,顯峻勁嚴(yán)整,古拙雄健。
《干祿字書》,正書,顏杲卿之父顏元孫撰,顏真卿書。唐大歷九年(774年)刻,因泐重,開成四年(839年)楊漢公復(fù)摹刻于蜀中。原刻與重摹兩石,行列、字?jǐn)?shù)均不同,年久早佚。南宋初已有木刻版流行。現(xiàn)存石刻為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所刻,在四川潼川。顏真卿書此碑時66歲,故用筆精到,書法樸拙?!陡傻撟謺肺模鞘珍浱拼孜淖值囊徊孔謺?,故《干祿字書》刻石有文字和書法雙重價值。
唐《干祿字書》(局部) 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