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新銳”欄目推出的作家是皮佳佳。
皮佳佳既寫小說,也寫散文、古典詩詞賦,現(xiàn)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美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她的作品,先后刊發(fā)于《十月》《中國作家》《詩刊》《作品》《光明日報》《中國詩歌》等報刊,多篇小說被《小說月報》等選刊轉載并以《方死方生》為題結集出版,她的古典詩詞賦作品,也曾獲得多個全國征文獎項。皮佳佳的文章,既見才情,也見修養(yǎng)。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化、文學的長期浸染,使得她在寫作小說時,會有別的青年作家所不具備的精神質地和美學質地。
為了更好地對她的寫作進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請了學者張克來寫作綜論。張克同樣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哲學功底,在魯迅研究領域也有個人的心得。在《也拷問然而伴隨著悲傷》一文中,他對皮佳佳的《彼岸天堂》《夜色無色》《方死方生》等作品進行了細讀和比較:“《夜色無色》是令人激動的作品。如若容許熟讀魯迅作品的筆者做一個不盡嚴謹?shù)念惐?,如果說,《彼岸天堂》是著者的‘《吶喊》,《方死方生》是著者的‘《彷徨》的話,那這篇《夜色無色》就應該是她的‘《野草》了。作家的豐富究其根本應該是精神類型意義上的,與前兩篇相比,《夜色無色》顯示出了著者更強大、也更具沖擊力的可能性?!?/p>
張克在文章中還指出,皮佳佳“在文學的追求上是高度自覺的,筆力的勁撥也尤為可喜。更可喜的是,她既不像老子那樣坐在屋子里透過一個小孔看世界,雖冷峻卻無情,也不像莊周那樣選擇和世界一起逍遙、徜徉,雖宏大畢竟荒唐。她還是更愿意親近、體貼每一處卑微人生中的細微,她能果敢的吶喊也愿接納彷徨,她也拷問然而伴隨著悲傷。”因此,皮佳佳所寫的,是“有溫度的文學”,令人期待。
青年批評家陳培浩的《芭蕉樹上結水仙》一文,則對皮佳佳的短篇小說《庭前誰種芭蕉樹》進行了細致的解讀。在他看來,“《庭前》相比于皮佳佳以往小說在題材寫法上也頗為不同。她之前的《方死方生》和《罪愆》都將某種追問鑲嵌于一個偵破結構中,使思索有一個頗具可讀性的通俗外殼。可是《庭前》卻放棄了這種嚴肅與通俗融合的途徑。小說本身并無前后連貫、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更別說什么跌宕起伏、懸念四起了。然而那些看似散亂的人和事卻通過歐陽教授的現(xiàn)實處境和記憶閃回有效地組織起一種精神張力:那便是,美已經(jīng)淪落,如芭蕉之易毀,而認同并寄身于美者,他們如何確證自身的尊嚴,他們將何去何從?如果明了這一精神主題,則不但不會感到情節(jié)散亂,反而將與人物共呼吸而心有戚戚焉?!?/p>
兩位論者的文章,除了有深入到文本內部的分析,也有哲學的、美學的視野,鞭辟入里,讀者們在閱讀皮佳佳的作品時不妨作為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