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妤婕
初心的吟詠—傳統(tǒng)岔曲《八花八典》賞析
文 楊妤婕
《八花八典》是傳統(tǒng)岔曲中的名段,八種名花對應(yīng)八個名人典故,即孔子贊蘭、蘇東坡詠海棠、陶淵明采菊、唐明皇夢游廣寒宮賞桂、西施采蓮、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孟浩然踏雪尋梅、唐伯虎畫牡丹,用以贊美蘭花的幽靜、海棠的秀美、菊的孤傲、桂的出塵、蓮的高潔、桃的自由、梅的清奇、牡丹的華麗富貴,這些美好情愫在中國文化中世代傳承,長久地滋養(yǎng)著中國人的心靈。盡管典故的主人公是先圣碩儒、帝王才子,但是對高尚正直之風(fēng)骨、和諧嫻雅之生活的崇尚與追求,卻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情懷,這一點有岔曲的最后一句可以佐證,歷史上對大才子唐伯虎的公認(rèn)評價是“唐寅才藝精湛,除了精通詩文,在繪畫方面不論山水、人物,還是花鳥無不精妙”,唐寅雖然并非專畫牡丹,但是既然“不論山水、人物,還是花鳥無不精妙”,那么岔曲的作者便順理成章地以為有“花中之王”美譽(yù)的牡丹必為大畫家所鐘愛并多畫常畫,故指為一典;另一個證明,就是這段岔曲的久唱不衰,本人幼時初聽《八花八典》,即來自家父閑時的淺哼低唱,其后又多次在票房聽過或男聲或女腔、或高亢或柔美的演唱,可見人同此心以及這段曲目的精妙迷人。
岔曲是滿族的曲種,據(jù)傳先發(fā)源于軍中,繼而流行于王孫貴胄之間,因此具有雍容典雅的皇家作派和沉靜散淡的文人氣質(zhì),與八名花八典故的內(nèi)容高度相契,唱來行云流水、妙韻天成,聽來賞心悅耳、美不勝收。
這是中國式的文化境界、是中國式的藝術(shù)心性,是對美的欣賞和贊頌,是對高雅生活高貴精神的希望和向往,是從古至今中國人共同的真性情,是我們不變的初心的吟詠。
(責(zé)任編輯/朱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