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小說隱喻解讀

      2016-11-25 17:22:09徐紅艷
      小說評論 2016年4期
      關鍵詞:網絡文學隱喻人性

      徐紅艷

      網絡小說隱喻解讀

      徐紅艷

      一般意義上,隱喻可分為兩種:作為語言學意義上的隱喻,是一種修辭格,意在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建立一種事物與他事物的相似性,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具體;作為詩學意義上的隱喻,意在通過對文本的具體的語境化解讀,挖掘語言和意象的象征意義。網絡文學作品中流行的語詞和顯現(xiàn)的文本特征,構成了網絡文學在詩學意義上的隱喻,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網絡小說以隱喻的方式闡釋大眾這一群體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存在方式、情感傾向,通過被普遍詬病的語言淺顯、人物性格類型化、故事雷同、邏輯不嚴密等特征,訴說著大眾的欲望、情感追求、生活態(tài)度,以及內心深處對現(xiàn)實超越的自由訴求。網絡小說顯現(xiàn)了大眾的意識形態(tài)觀念,正如皮埃爾·馬舍雷在《文學生產理論》中所言:“文學通過使用意識形態(tài)來挑戰(zhàn)意識形態(tài)。如果把意識形態(tài)看做表意活動的系統(tǒng)集合,那么作品把這些表意活動結合成符號,提出讀解這些表意活動的一種方式。”①

      一、黑暗——人之欲望的淵藪

      網絡小說在人物形象刻畫上呈現(xiàn)出類型化的傾向,容貌俊美、智慧超群、禮儀得體、背景顯赫,表面上光鮮亮麗,其實背后潛藏著無盡的“黑暗”,即各種現(xiàn)實利益的糾結,人陷入其中,無可自拔,必須以聰明才智獲得一席生存之地,所以,“腹黑”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爭斗的中心則是物質利益?!昂诎怠彪[藏了無窮無盡的利益紛爭,以及由利益帶來的爾虞我詐,因此它成為物質主義社會人被“物化”的一種隱喻和象征。處于黑暗中的人們,被各種物欲束縛,失卻了人之本心,人心中充滿算計。正如《妾本驚華》中對玉痕的描寫:人如其名,美如冠玉,性情溫涼,能力卓絕,在他心中沒有人之常情,有的只是謀劃。作為最有能力問鼎天下的兩個人物之一,他運籌帷幄,步步籌謀,冷靜克制,算計天下的一切,冷心冷情,對親情如此,對愛情也是如此。小說中屢次出現(xiàn)對他這樣的描述:身著黑衣,身上的氣息與黑暗融為一體?!昂诎怠卑凳玖擞窈鄣娜松谋瘎?,即作為人的存在意義被物質化的現(xiàn)實,失卻自我存在意義的悲哀。

      “黑暗”成為物質主義社會背景下人們無法擺脫的欲望的隱喻,正如艾略特在《荒原》中對“荒原”的描寫,荒蕪的田野遮蔽一切生機,人在欲望的深淵里無可自拔。現(xiàn)實社會中,科學技術、商品經濟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滲入到人們的精神層面,參與思維方式的形成過程?!拔镔|主義”至上原則的泛濫,在一定意義上人失去了從人自身的角度來衡量的自我價值和意義,使人的“物化”成為一種合理的存在,遮蔽了人之本性。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中指出商品經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轉化為物與物的關系,“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②

      在物質欲望與情感的兩極,顯現(xiàn)出“黑暗”對人之本能欲望的壓抑。網絡文學中,主人公在欲望的深淵中浮浮沉沉,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正常的人類情感則受到抑制,“身體”處在被遮蔽的狀態(tài)。社會政治、宗教教義、道德倫理觀念等束縛了人的本能欲望,強調理性,使人忽略了“身體”這一概念本身所包含的感性內涵以及應具有的積極意義。情感壓抑到一定程度,必須予以釋放,與“黑暗”相對的“光明”,就成為陷入“黑暗”之中的人的希望。恰如《腹黑郡王妃》第223回所寫:“因為,我喜歡你,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喜歡了?!鄙蛄а┎恢?,東方湛第一次見她時,她正站在假山旁,映著東方天空的太陽,那么明媚,那么溫暖,就像一米金色的陽光,照亮了他陰暗的心。作品中東方湛背負政治使命,生活在陰謀叢生、勾心斗角不斷的皇宮,如何爭權奪利、取得天下是他的主要的人生理念,親情、友情、愛情等美好情感與他絕緣,身體本能的欲望被壓抑下來。對“光明”的本能渴望,暗示了主人公無意識中對身體欲望滿足的渴求,對沉浸在心靈深處的愛情的向往。

      面對身體被壓抑的現(xiàn)實,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試圖通過審美活動完成人的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身體在審美活動中得以舒展和釋放。在《審美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伊格爾頓從美學、意識形態(tài)意義方面給予“肉體”這樣的解釋:“在美學上,作為一種感性的舒展形式,肉體以它對快感的執(zhí)著而盡心的追求和對欲望真實而率情的表達展現(xiàn)著審美理想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意識形態(tài)上,肉體則包含了所有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特征,它幫助資產階級專制主義意識形態(tài)塑造規(guī)順的主體,所以它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標志和代碼”,從“身體”的角度解讀現(xiàn)實,“在資產階級美學視野中,肉體代替了語言本體構成了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表達方式和思考方式。肉體既是一種感性的綜合,同時又是一種鮮明的政治沖動。它是審美感性對理性話語霸權反叛的形式力量?!雹墼谖镔|主義的社會中,人的身體被物欲遮蔽,受技術理性、工理性同化,不僅沒有表現(xiàn)出對理性話語應有的反叛性質,相反,成為物化社會的外在表現(xiàn),承載“物”的內涵。所以,大眾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主體性,不再是一個自由自覺的主體存在。

      二、文本的存在形式——彰顯大眾文化的游戲本質

      關于“游戲”的概念,康德、席勒、伽達默爾等人有不同的闡釋??档抡J為藝術是一種“自由的游戲”,與“手工藝”不同,藝術具有無功利的性質,能給人們帶來的輕松愉悅之感。席勒延續(xù)康德的觀點,對“游戲說”進行人性的還原,“在人的各種狀態(tài)下,正是游戲,只有游戲,才能使人達到完美并同時發(fā)展人的雙重天性。”④在康德、席勒的哲學觀念中,審美主體即游戲者本身具有自由性質,具有主體性特征。伽達默爾則從藝術存在方式上論游戲的本質:“如果我們就與藝術經驗的關系而談論游戲,那么游戲并不指行為,甚至不指創(chuàng)造活動和鑒賞活動的情緒狀態(tài),更不是指在游戲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主體性的自由,而是指藝術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雹菥W絡文學的存在形式,從本質上而言,更符合伽達默爾所說的“游戲”性質。

      對于網絡文學來說,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欣賞者,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者和讀者都有所不同,網絡的虛擬性給予人們更多的自我表現(xiàn)空間,文學作品所具有的“光暈”消失,其膜拜價值被展示價值所取代,人們更為關注的是作品自身存在的形式,以及自我在作品中的存在狀態(tài)。網絡文學為大眾提供了宣泄情感、超脫現(xiàn)實的平臺,自我從現(xiàn)實束縛中解放出來,在虛擬的空間中獲得身體上的自由,同時,網絡文學作品作為“可寫的文本”,大眾具有讀者和作者的雙重身份,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反思自我,在欣賞與評價的過程中表現(xiàn)自我,參與過程彰顯了網絡文學的“游戲”性質。

      情節(jié)設置的不嚴密性顯現(xiàn)出當下大眾的存在形式和狀態(tài)。網絡文學題材、風格多樣,與經典文學相比,即使是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在情節(jié)設置上也很不嚴密,并沒有把“謊話說圓”,看似精巧的情節(jié),很難經得起推敲,過多使用“巧合”、“發(fā)現(xiàn)”等手段,增加了故事的虛構性和曲折性,卻也少了故事本身應具有的真實性,從而顯現(xiàn)出網絡文學的“游戲”本質。瀲滟紫的《甄嬛傳》,故事曲折,情節(jié)生動,但依然存在以上問題。對于一個具有一定文史知識的作者而言,瀲滟紫設置情節(jié)時不會忽略清代宮廷制度這一常識,如御醫(yī)為嬪妃診病,有嚴格的監(jiān)督制度,進出時間、藥方等有嚴格登記,而在溫實初與沈眉莊的私情上,作者有意忽略史實,從劇情需求出發(fā)設置情節(jié),從而使情節(jié)本身出現(xiàn)漏洞。而大多數(shù)人也不會對作品的情節(jié)設置進行質疑,作品只要具有吸引力、足夠曲折動人,能夠緩解當下社會施加于人們的各種壓力,獲得身體上暫時的自由即可,無需深刻解析作品的深刻內涵、人物性格的特征,以及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削平深度,不追根究底,非本質主義的傾向明顯。

      情節(jié)的傳奇性也體現(xiàn)出網絡文學的“游戲”性質。穿越題材的網絡文學在歷史與文學的關系上,更善于虛構,隨心所欲地設置情節(jié)發(fā)生的情境,故意模糊歷史背景,甚至無史可考,只是很含糊地說明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古代,明顯具有歷史意識消失的特征。這種歷史觀消除了歷史的連續(xù)性,消解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與歷史相對應的“當下”成為作者關注的中心,作品不再去追尋活著的形而上的哲學價值和意義,而是下降到日常生活層面,愛情與人物傳奇成為寫作的主要內容?!都w绔世子妃》與《盛世嫡妃》如上所述,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和年限,無史可考,從現(xiàn)代穿越而來,具有以往人生記憶,能力非凡,追求前生未能得到的愛情。人物的傳奇性特征滿足了大眾的心理需求,從紈绔不化、默默無聞、無才無德到一鳴驚人,光芒萬丈,故事性增強,作者對情節(jié)的設置更類似于在操控一場游戲,追求趣味性和娛樂性,再一次彰顯出網絡文學的游戲本質。

      網絡文學的游戲本質與當代社會中大眾“主體性”消失相關。后現(xiàn)代人所體會的是“后現(xiàn)代式的自我身心肢解式的徹底零散化”,“人是一個已經非中心化了的主體:無法感知自己與現(xiàn)實的切實聯(lián)系,無法將此刻和歷史乃至未來相依存,無法使自己統(tǒng)一起來,這是一個沒有中心的自我,一個沒有任何身份的自我?!雹匏?,大眾不會追尋文本的深層意義,而把文本的“游戲性”放在第一位,切斷歷史與現(xiàn)實的有機聯(lián)系,特別是在穿越題材中把現(xiàn)實與歷史混為一談,強調其當下性的特征,揭示了大眾當下的存在狀態(tài)和生命態(tài)度,隱晦地顯現(xiàn)了大眾這一群體的人生觀念。

      三、凸顯自我——大眾自我身份認同與自我主體建構

      在當前語境下,某種程度上大眾“主體性”的消失不言而喻,但另一方面,大眾又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完成自我身份的認同與自我主體建構。在網絡文學中,主人公往往個性鮮明,肆意張揚,以自我為中心,從自我的角度衡量周圍的一切,表現(xiàn)出與當時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道德倫理觀念等不同的生命觀念,甚至與之對抗,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體現(xiàn)了大眾對自我身份、自我存在的強烈認同感,以及打破不合理束縛的強烈欲望。在《天才兒子腹黑娘親》中,主人公云溪剛回到京城,她的庶母就挑撥是非,污蔑她的名聲,運用輿論打擊她,而云溪如君王一般睥睨天下,話語擲地有聲,宣揚“法”因自己而存在,顯現(xiàn)出自我個性,發(fā)出屬于個人的聲音。大眾文化正是以這種方式,形成巴赫金所謂的“狂歡詩學”特征,眾語喧嘩,多種文化因素相互融合,各種表現(xiàn)手法形成有機整體,顛覆了“羅格斯”中心主義,把人們從現(xiàn)實理性中解放出來,抒發(fā)自我,展示自我,在感性解放中獲得快感。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網絡文學就是大眾展現(xiàn)自我欲望和情感的“白日夢”。

      弗洛伊德解析文學與白日夢的相似性,認為文學和夢一樣,是人的本能欲望升華和轉化的方式,夢的本質是“一種(受抑制的)愿望(經過改裝而)達成”⑦。在理性至上的社會中,作為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的大眾,一方面自覺遵守各種特有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道德倫理觀念等社會規(guī)范,另一方面又有著對自我主體的認同、確立與建構的欲望。大眾群體以網絡文學的形式,通過“壓縮”“移置”“變形”“二次加工”等方式,借著主人公的言行舉止婉轉地表達出自己愿望,構建了自己的“白日夢”。“任性”是對理性的一種反叛,是對帶著多種人格面具生活的現(xiàn)實的拋棄,是對自我感性壓抑的不滿的顯現(xiàn),也是一種感性的解放,從某種程度上消除了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對人性的壓抑,以及公共領域對個性的扼殺,是對自我回歸的一種方式。“超能力”相對的則是大眾在現(xiàn)實中的平庸、蒼白、渺小感、無奈感,以及無力解決問題時所產生的痛感,網絡文學通過主人公酣暢淋漓的言行舉止宣泄了大眾內心的抑郁之氣,達到心靈的凈化。

      網絡文學中的主人公以隱喻的形式暗示了大眾的心理欲望,揭示大眾在理想情境中對個人的主體建構,與現(xiàn)實人生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性格上形成極大的反差,從而完成了大眾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和自我主體的建構,從“非中心化了的主體”到主體性的人的發(fā)展。

      四、“純真”——自然人性的回歸

      在道家學說中,老莊以“自然”“無為”作為生存理念,老子認為只有“致虛極,守靜篤”,才能夠體察萬物,物我同一;莊子主張“絕圣棄智”,以“心齋”“坐忘”摒除外在世界的干擾,從而可以思慮純凈,心智單純。魏晉時期士大夫延續(xù)這種理念,以“任自然”來對抗世俗禮教對人性的壓抑。明清時期袁枚主張“性靈說”,強調真性情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李贄在《童心說》中認為“道理聞見”遮蔽了人之本性,掩蓋了“童心”——人之一念之本心,因此推崇真情實感的作品,對虛偽的人性進行批判。盧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號,以古代社會人性的淳樸、真誠、純真化解現(xiàn)代社會人性的虛偽、矯揉造作。美學家們以古代的人生理想模式批判現(xiàn)代社會對人性的扭曲,網絡文學強調“純真”以達到對自然人性的回歸,是對“物化”的人性的拯救。網絡文學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顯現(xiàn)和綻放出大眾這一群體的內在生命力,表現(xiàn)了大眾對純真人性的追求和向往,對現(xiàn)實物質利益等束縛人性的一種反抗。

      在網絡文學中,“純真”與“腹黑”相對,人物相對簡單、透明,所作所為皆出于本心,喜怒哀樂皆是真性情的流露,它是美好人性的象征。當腹黑之人面對純真時,或是倍感珍貴,心存呵護之意,《妾本驚華》第十八章:“鳳紅鸞看著巧兒委屈的小臉,面色暖了下來。對于這個小丫頭,純凈的跟一張白紙似的,跟在她的身邊早晚會被染黑。因為她的身邊,不需要一張白紙。不過她會盡她所能,保住她的純真”;或是驅散內心的黑暗,獲得人生的一縷陽光,《妾本驚華》第九十九章:“孩童清澈如水的眼眸與百萬戰(zhàn)場如今的凜凜殺氣極不相符。那笑顏似乎一下子就闖進了他的心里,驅散了他心底的陰云”;或是無所適從,顯現(xiàn)出人性之“美”與“丑”的不和諧,《天才而與腹黑娘親》壽宴之上:西門玄燁面對漫天飛舞的千紙鶴,景色太美好,心緒復雜,“美好得讓他想狠狠地將它撕碎”,內心不安,“自小生活在皇宮里,那個整日里勾心斗角、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是容不得一絲美好和純真的,眼前的景象,讓他惶惶不安,他心底最深處的防線在一點點地被擊潰。”“純真”作為理想的象征,是人之本心向往的事物,是物質社會所匱乏而又不可缺失的對象,是對自然人性回歸的呼喚,雖然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物質利益、欲望等所遮蔽,但它確實是當前語境下大眾對人性發(fā)展的一種期盼。網絡文學通過“純真”這一隱喻,表現(xiàn)大眾的理想愿望,提出現(xiàn)代社會中大眾對自我人性發(fā)展的一種方式,以此達到對物質社會的批判。

      綜上所述,網絡文學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大眾對人的“物化”、自我存在、自我建構與自我發(fā)展等問題的思考,展現(xiàn)了大眾在當前語境下對社會、自我、存在的反思,表現(xiàn)了大眾自我的理想愿望。大眾通過網絡文學這一樣式,表現(xiàn)了大眾的現(xiàn)實處境,主體性的喪失與重建,人性的分裂與感性的解放,對完美人性的向往和追求,描述了大眾在當前社會中自我認知與自我救贖之道。

      徐紅艷 咸陽師范學院

      注釋:

      ①皮埃爾·馬舍雷:《文學生產理論》,轉引:塞爾登著,劉象愚、陳永國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xiàn)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72-47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頁。

      ③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審美話語》,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7月,第49頁。

      ④席勒著,徐恒醇譯:《美育書簡》,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年,第89頁。

      ⑤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第130頁,第139頁。

      ⑥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77頁。

      ⑦弗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譯:《夢的解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第71頁。

      猜你喜歡
      網絡文學隱喻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對待網絡文學要去掉“偏見與傲慢”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6
      網絡文學竟然可以這樣“玩”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4
      揭秘網絡文學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6
      網絡文學的誕生
      功能與人性
      靖边县| 含山县| 杂多县| 瑞安市| 塘沽区| 和硕县| 衡阳县| 乳源| 和平区| 巴中市| 阳原县| 兰西县| 建昌县| 巴林左旗| 禹城市| 登封市| 浮梁县| 伊春市| 武邑县| 壶关县| 金平| 松潘县| 长顺县| 祁连县| 定日县| 香格里拉县| 铁力市| 且末县| 石屏县| 葵青区| 浠水县| 汽车| 肇庆市| 河北区| 长岭县| 麟游县| 鹿邑县| 社会| 鲁山县| 贡觉县|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