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 見
大禹治水與中華民族之魂
文/孔 見
在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可謂是家喻戶曉。現(xiàn)代科學證明,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在冰川晚期,隨著氣候轉(zhuǎn)暖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全球性的洪水泛濫。在世界許多民族遠古流傳的神話、傳說中,都有對這次大洪水的記憶。但在歐洲各民族流傳的神話、傳說中,無論是《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關于“諾亞方舟”的記載,還是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的兒子杜卡里翁依照父親的指示制造方舟,都把這次大洪水說成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都是為逃避災難求得生存。而中國反映這次洪水災難的大禹治水,則表現(xiàn)了與天抗爭、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鑄造了中華民族之魂。
在中國古籍中,也有關于這次大洪水的記載。如《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意思是說,洪水為害,它已經(jīng)浩浩蕩蕩地包圍著山并且淹上了部分的丘陵。《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這也大多是從自然災難上描述的,并不涉及上天懲罰之說。關于大禹其人和治水事跡,《史記》等許多古籍中多有追記。在中國上古傳說中,有合稱“五帝”的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據(jù)考證,“帝”字的古義是審查、審定,帝是部落聯(lián)盟事務的管理者,即部落聯(lián)盟的領導人、聯(lián)盟長。禹是他們的后繼者,也是上古歷史上最后一位聯(lián)盟長。大禹在治水中所表現(xiàn)的頑強神勇、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則大多是通過神話的方式流傳下來的。
大禹面對滔天洪水,民不聊生,痛下救民于水火的決心。他繼承父親鯀治水的精神,又接受他失敗的教訓,一方面填堵筑堤,一方面疏通導引。正是神話描述中的“導川夷巖,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于后。”大禹在治水中表現(xiàn)了他的嚴明軍令,據(jù)傳在驅(qū)逐興風作浪、狂暴無比的惡神共工時,他大會諸神于會稽山時,有一位身高三丈多的防風氏無故遲到,大禹即將他斬首示眾,以示君命不可違。為了砍下這個高漢子的頭,還專門筑了一道堤,讓防風氏站在堤下,行刑者在堤上才能把他的頭砍下。對于這次與共工的惡戰(zhàn),《荀子·成相篇》記載了這個傳說:“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在這些神話傳說中,留下了大禹疏通導引治水的豐功偉績。比如,說大禹治理淮河,三上桐柏山,終于把淮河水導入大海。又如,大禹治理長江,先要鑿開三峽,他用斧頭劈,不能奏效,又命神牛用頭角撬,牛角撬彎了也無能為力;后來他用巨大的鑿子開山,轟鳴之聲震天響,繼之又命火神把山石燒得粉碎,終于成為今天的三峽水道。再如,大禹從青海積石山開始疏導黃河,據(jù)說當時龍門山和呂梁山相連,堵住了黃河的去路,他用神力把龍門劈為兩半,使河水從峭壁間通過,這就是今天的龍門。所以,《莊子·天下篇》說:大禹“堙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洲”,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shù)”。
傳說中的大禹多是表現(xiàn)他過人的神力,但其中也無不透露出他的無私忘我、艱苦卓絕的偉大品格?!肚f子·天下篇》說:“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擳疾風,置萬國”。他得了“偏枯”的毛病,走起路來十分艱難。他為治水常常是“晝不暇食,夜不暇寢”。傳說中,他“勞身焦思,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卦不顧,履遺不躡?!背蔀榍Ч琶勒?。
大禹治水的成功,使他自然成為帝舜的傳人,被推舉為聯(lián)盟長。他在位時,致力于修治農(nóng)田水利,恢復農(nóng)耕,并加強武力以抵御外部的侵入,繼續(xù)為華夏建功立業(yè)。
偉哉大禹,千古傳頌。早在春秋時期成書的《左傳》就發(fā)出“美哉大禹,明德遠矣”的贊譽?!稘h書》說:“禹治水,百姓罷勞;成功既立,萬世賴之”。唐代明君李世民到三門峽考察水利時,感慨系之,在石壁上刻下一首對大禹的頌辭:“仰登砥柱,北望龍門,芒芒禹跡,浩浩長春”。詩人李白游覽黃河時也寫下膾炙人口的《公無渡河》一詩,贊嘆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治水的傳說世世代代流傳下來,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魂”,它為多少英雄兒女所繼承、所弘揚,創(chuàng)造出獨領風騷的中華文明。今天,我們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業(yè)中,是多么地需要這種“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