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衡山論道:中國畫“象思維”五人談

      2016-11-26 01:17:32旅美中國畫家美術史論家
      中國文藝評論 2016年10期
      關鍵詞:中國畫思維文化

      吳 毅:旅美中國畫家,美術史論家

      柯文輝: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文化學者

      劉曦林: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院副院長

      程大利: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王魯湘: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文化學者

      衡山論道:中國畫“象思維”五人談

      吳 毅:旅美中國畫家,美術史論家

      柯文輝: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文化學者

      劉曦林: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院副院長

      程大利: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王魯湘: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文化學者

      編者按:由旅美中國畫家、美術史論家吳毅先生倡導發(fā)起,并邀請當代著名美術理論家、文化學者柯文輝、劉曦林、程大利、王魯湘共同參與,于2016年5月23日至31日在南岳衡山舉行了“衡山論道——中國畫自由談”學術研討會,圍繞中國畫“象思維”這一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學術成果豐碩?,F(xiàn)刊發(fā)部分論壇整理稿,希望能引發(fā)學術界、美術界對于“象思維”這一理論的關注與深入探討。

      王魯湘(以下簡稱王):吳毅先生,我比較早地關注到了您有關“象思維”的思考及相關論述。我也注意到您的“象思維”理論的提出是基于對中華文明的堅守和對中國文化本源的思考。我想知道吳毅先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象思維”這一概念?最初思考的動因又是什么?

      吳毅(以下簡稱吳):我是“文革”前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大學四年除了必修的課程以外,很多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當時看的東西主要集中在唐、宋、元、明、清歷代筆墨畫論體系上。1979年我在北京藻鑒堂認識了劉海粟先生,他認為我堅持對中國畫傳統(tǒng)的繼承這一學習方向是正確的,但又勸勉我不要局限在一家或幾家上,要全面去理解中國畫的精神。上世紀80年代初我到了美國,本來抱著滿腔熱情希望能夠在西方交流、傳播中國文化、中國畫藝術,但結果是交流發(fā)生了很大的困擾,這迫使我冷靜下來去思考兩個不同文化源的問題。中、西兩個文化源,本身既復雜又抽象,不是簡單幾句話的問題,是一個龐大的體系,西方文化走過了幾千年,有它的思維體系與走向,而中國文化也走過了幾千年,本身也是一個龐大的體系。80年代初的世界藝壇正逐步掀起文化多元論的思潮,西方后現(xiàn)代藝術的多元性固然給年輕一代的創(chuàng)新帶來了新思路,然而藝術多元化的純形式如何回歸藝術本體的人性品格,仍是最根本的問題。在與西方同道的實際接觸和藝術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西方審美存在的區(qū)別,即在于思維形態(tài)的根源性。

      中華文明啟迪于“象思維”的上古根源、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追根溯源,應起始于上古時代的造字,以象造字,一象一字,亦象亦圖,這是中國文化獨特的原創(chuàng)審美思維。以象立言稱之象辭,文、圖一體皆可成象。象意識是物我之間選擇性的解讀方式,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審美理念基本上是從這個基點出發(fā)的,所以“象”是一個綜合體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概念??梢哉f,天地、社會、人生、物形、文辭、詩賦、書畫等等,無不涉及“象思維”。東晉郭璞為《山海經》寫序,提到了“原化”和“極變”這兩個概念,他是中國風水學鼻祖。過去讀書時并沒有細細思考過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后來通過讀《易經》,研究卦象的變化,這樣就上溯到八卦了。中國最早原樸的八卦究竟是什么樣的雖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八卦是立人的,天地人,有一個立人的觀念。從審美角度看,“象思維”更符合水墨審美規(guī)律,如傳說的倉頡造字,即上觀天象、下察地理?!跋蟆卑ā傲鶜馓斓亍钡淖兓?,六氣是《易經》所述的四時變化規(guī)律,天地是四維八極的總稱,是多維的空間概念。古人用太極來解讀元氣,因為元氣是沒有邊界的,而心理也是沒有邊界的,理是隨著元氣運動的。因此,中國文化的審美意識是始于“象”而非始于“形”,而“象思維”又建立在宏觀的基礎之上。

      有關“象思維”審美論說,歷史上有關專論雖然不多,但在散見于古代文獻如《易經》《黃帝內經》和其他道、儒經典及許慎《說文解字》等古籍中,仍能清晰梳理出“象思維”的審美脈絡。

      我并不擅長邏輯思維,但我認為“象思維”是中國文明原生態(tài)的獨特思維和行為模式,它也是涵蓋了邏輯思維的,中國不是沒有邏輯學,而是與西方思維模式不一樣的邏輯學??梢哉f,“象思維”與西方哲學的辯證邏輯從最初的原生態(tài)發(fā)展的文字語言,到新世紀的今天仍然各自保存著帶根性的思維獨立性。從當下的實際情形看,中國書畫在國際文化交流語境中存在的最大落差,應是傳統(tǒng)的核心思維形態(tài)的現(xiàn)代行為模式的詮釋。

      一百多年來,中國人都在奮力向西方學習,在學習科學、技術的同時,卻往往把中國自己文化的經典也丟掉了,西方人也認為他們的東西已經取代了我們。西方文明也是好的,我不否定,但我們不能在學別人的同時丟掉了自己的好東西,問題的關鍵在這里。中國文明走過了幾千年,我們現(xiàn)在不是談當代性的問題,而是面對未來走向的問題。在21世紀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們要思考中華文明的原創(chuàng)性的精神,尋找原創(chuàng)性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夠與西方對話;而在中西文化雙向對應的交流中,在視覺和非(超)視覺的帶根性的、屬于中華文明原創(chuàng)思維——“象思維”基礎上,建立一個全新的現(xiàn)代學科體系,中國必能成為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一面鮮亮的現(xiàn)代文化旗幟。

      程大利(以下簡稱程):我在江蘇美術出版社工作時曾給吳毅先生出過一本畫集,其實在出這個畫集前,《江蘇畫刊》就發(fā)表過吳先生的作品,我還為他寫過一個短序,寫了我的直觀感受。我到北京工作后,人民美術出版社又為他出了一本書,應吳先生的要求我又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序言,文章的題目叫《吳毅的高度》,許多刊物都轉載過。我寫此文的初衷是什么呢?是吳毅的藝術實踐和他的思考使我聯(lián)想到了整個20世紀中國畫的發(fā)展歷程。20世紀是一個波瀾壯闊、色彩紛呈的時代,也是一個泥沙俱下、大浪淘沙的時代。從睜眼看世界到西學東漸,西方觀念洶涌而入,隨之西方的文藝批評方法乃至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推進、主導,較長時間內我們都是拿這一套思想方法來指導藝術實踐,并以此回過頭來解讀、思考中國古代畫論。可以說,在很長時間里是庸俗社會學的思想占據了我們的頭腦,甚至荒謬地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評價中國畫和中國古代畫論,比如把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也簡單說成是不符合現(xiàn)實主義的方法。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教學方法乃至教材,大多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論”,我們在中國古代畫論里是看不到這樣的極端化的?!秴且愕母叨取愤@篇文章就是基于我這些感慨的思考。我認為吳毅在畫論上不是一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但他是“象思維”這一概念的提出者、強調者,就這點貢獻已是非常了不起的?!跋笏季S”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客觀存在,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系所在。吳毅先生將這個概念強調出來,這就需要我們認識它、論證它、擴充它、延續(xù)它,然后發(fā)揚光大。“象思維”理論的構建與完善是一個工程,是一個大課題,甚至是一套叢書,這個工程非常有意義。對于“象思維”的思考,吳毅先生已經寫了多篇論文,讀后很受啟發(fā)。有關“象思維”的內涵和外延,我們還可以深入探討、研究,不斷加以充實和完善。

      柯文輝(以下簡稱柯):說實話,80年代初吳毅先生去美國時我是充滿了擔心的。一是怕虛假的輿論阻礙了他的腳步,二是很擔心他的吃飯問題。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在吳毅先生在國內做不成隱士的年代,他在美國卻幾乎80%是個隱士,除了繪畫和吃飯之外,他的時間都花在了思考上,正因為如此,我內心對他的“象思維”這個思考非常尊重。在我看來,畫家的行列中一般缺少思想者,更多夸夸其談的是技術,更多關心的是畫能賣多少錢。錢正在異化這個世界,異化的結果正在毀滅這個世界,對此我們不能不感到憂慮。古印度文明幾乎滅絕了,泰戈爾到今天后繼無人;伊拉克的巴比倫文明結束了;西班牙的馬隊燒完羊皮書之后,瑪雅文明也沒有了。從歷史來看,似乎沒有一個古老的國家文明在喪失若干年之后又重新復興的先例,所以我也時常為方塊字的文明感到憂慮?,F(xiàn)在傳統(tǒng)文化的斷層與人才的斷代是一個嚴峻而緊迫的問題。所以,我覺得迫切需要大家拿出修養(yǎng)和智慧來幫助吳毅先生,共同把這個“象思維”理論盡力盡快地成型?!跋笏季S”很高深,但很缺少現(xiàn)成文獻,卻又無所不在,在這么一個矛盾狀況下,至少我們自己要認識到“象思維”的真正價值。

      劉曦林(以下簡稱劉):吳毅先生提出的“象思維”不是磚,而是隕石,是敲開中國畫思維方式的一塊隕石。長期以來,我們美術界的思維方式通常還是停留在“形象思維”這個階段,是和藝術概念有關,而不是“象思維”?!靶蜗笏季S”和“象思維”雖一字之差,卻有著重大的區(qū)別。“形象思維”是具體的,是感性的,是可行的,而“象思維”是離開了具體的,是離開了可感可觀的細節(jié)的,是宏觀意識上的。“象思維”是從中國古代哲學中來,是從中國文化的根上來,所以是“接地氣”的。而要把“象思維”、“象”當作一個學科來進一步梳理、完善好的話,我覺得有幾個層次方面的工作要去做。首先,要把“象”的概念問題搞清楚,需要從文字學、訓詁學上來追溯一下,搞明白“象”這個概念最早是指什么東西;其次,通過文字學,明白“象”與“象思維”的原初出發(fā)點,找出中國古代對“象”的應用出處,即中國哲學里所有與“象”有關的詮釋。比如“以象類物”,這個“象”和客觀事物有怎樣的比照關系?再比如卦象學里面以“天地風雷水火山澤”來代表八卦,八卦又復加為“六十四卦”,從卦象來說又分大象與小象,那什么是大象什么是小象?還有一個就是“象”和“心”之間的關系、“象”與“心象”的關系。如我們常說的“遷想妙得”,這就是一種心遷的聯(lián)想,它不是具體的、實指的、視覺的,它就是一種“心象”,那么這個心象與中國文化中的其他一切的“象”又有何種差別?此外還有“象”與中國文學中的“比興”手法有什么聯(lián)系?“象”與“心學”又有什么關系?等等之類的問題,都是需要逐步深入加以研究解決的。

      中國畫是祟尚寫意精神的,是寫意文化。我早年學中國畫時的啟蒙老師叫張茂材,這位老先生曾教過季羨林的國文,教過黑伯龍的山水畫。他講寫意和寫實的關系,不同于一般人把寫意的“寫”當作寫字的寫來理解,他說:“寫者,乃瀉也,泄也,傾也,盡也?!庇绕渫怀鲆粋€“瀉”字。我們知道從文字學上來看在“寫”字出現(xiàn)之前是沒有這個“瀉”字的,當初的“寫”字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寫意”,另一個是“瀉意”?!霸姂{寫意不求工”,這里的寫意就是披露心意、抒寫心意。今天的所謂“大寫意”是沒有“瀉意”可言的,畫家只知寫意而不知瀉意,而有沒有情可瀉也是值得懷疑的。所以,如果沒有把中國畫有關“寫意”的本源概念搞清楚,沒有從文字學的源頭把它的含義弄明白,那就只能用“簡練”的筆法去代替“寫意”的本相了。以此來看,我們把“象思維”的“象”從文字學的本意上來做一番深究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弄清字源本意,還可進一步充實“象”的內涵,找到“象思維”在藝術規(guī)律上的運動方式,這樣就容易宣傳,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宏觀、抽象的哲學層面,大眾是不太容易懂得的。黃賓虹說“以不似之似為真似”,齊白石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二人所說都有其廣泛性,但齊白石說的讓人更明白,因為他找到了一個最有想法、最通俗易懂、最實在可用的議論藝術規(guī)律的方式,說清了玄學、哲學說不清楚的問題的一種思考,而這個問題又正是我們的“象思維”理論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王:在中國先秦文藝美學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象”。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先秦文獻中,“象”既是名詞又是動詞,還是形容詞,不同的語性,其意義是不一樣的。它可以是中國哲學學術體論的古代思維的概念,也可以是古人在藝術創(chuàng)造、美學思維上使用的一個詞,同時也是知行合一、實踐性的一種能力。對先賢的經典我大致作了一個歸納,叫作“成象理論”。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它有一個逐漸清晰的過程,當思維達到一定的清晰時,其結果便是一個“象”,而這個“象”已經包含了最原始的全部意義的混沌。如果按照歐洲哲學關于思維層次的理論視之,這還沒有達到最高層次,要達到最高層次,一定要把這個“象”再抽象,即要把附著在“象”概念上的具象的東西,諸如形體、顏色、重量等統(tǒng)統(tǒng)去掉,達到黑格爾所說的哲學意義上的那種抽象程度,這個概念才是可以拿來思維的哲學工具。哲學家之間互相交流,其實就是用這些概念在交流,這些概念代表著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最后的抽象表述,也只有這種思維層次才能進入哲學的思維層次。

      可是,中國先秦的經典好像一直在追求不突破“象”的層次,有意識地在否定黑格爾所說的更高層次的思維的價值。比如“立象的盡意”,這個命題言不盡意。中國美學或文藝學的這兩個命題是貫穿始終的,這也是“象”存在的價值。否則,按照黑格爾的說法,藝術是要消亡的,最后剩下的只有哲學。從最原生混沌的原始藝術進入到比較高級形態(tài)的以金字塔為代表的所謂建筑,巨大的物質形體產生出一種精神震懾的力量,表達著說不清楚的朦朧含混的觀念;然后發(fā)展到古希臘的有抽象精神的、包含幾何學原理在中間的神廟建筑;再到發(fā)現(xiàn)人的形體之美,出現(xiàn)了雕塑;再往前發(fā)展,物質性的東西越來越小,即由雕塑發(fā)展到繪畫,再發(fā)展為史詩、戲劇,再發(fā)展到出現(xiàn)小說、詩歌,最后越來越抽象就只剩下哲學。這就是黑格爾絕對理念自身的辯證——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也就是歐洲人關于思維的看法。柏拉圖也認為藝術家和哲學家相比是比較低級的,因為藝術家雕刻出來的、畫出來的只是理念的影子。

      卦象,是中國古人認為的最高智慧表達的層次,它是抽象的,但是有“象”在其中。六十四卦代表了我們所知的“格物致知”的全部世界的一切,它包括了自然的、社會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六十四卦又可以推演到更基礎的八個卦,六十四卦是八個卦的疊加,八卦是比六十四卦更抽象的對世界的概括,而抽象到最后便是陰陽。中國古代的哲學思維是打通“真、善、美”的,是打通本體論、實踐論和美學的。在八卦中,卦象中兩爻之間的關系叫“原化”,兩爻的互動產生的非常豐富的、幾乎無休止的變化叫做“極變”。兩爻為什么能動呢?因為兩爻之間都是氣,氣是哲學意義上的一種物質。六十四卦其實就是六十四種黑白組合,是黑與白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組合,是六十四種陰陽的組合。古代最智慧的哲人在面對卦象之“象”的時候,認為思維就應到此為止,因為這個“象”已經具有極高的抽象性。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疊加為六十四卦,這些范疇在先秦哲人看來已是足夠強大的、系統(tǒng)完整的工具:思維工具和認識工具。中國古代哲學不用“抽象”這個概念,而是用“觀”,“觀”就是中國古代最高的關于認識的一個詞。所以,在“觀”中提煉出來的東西就叫做某某觀,如世界觀、人生觀等?!坝^”和“認識”的不同就在于“觀”保留了形象性,我們不能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把“象”這個東西全部丟掉?!坝^”的對象可以從最具體的東西到最抽象的東西,八卦是可以“觀”的,“觀”中間陰陽的位置互動,可以看到其中的運動性,甚至可以看出其中的質感和重量。因此,“觀物取象”成了中國古代繪畫、建筑、造園等領域的一個命題。

      在先秦文獻中《周易》基本上是“立象以盡意”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和《周易》的思想也是相通的,老子提出了“象”和“形”這兩個詞,“大象無形”這四個字即包含了這兩個概念,老子的思維方式是否定式的,“大象無形”當是老子提出的一個判斷。在一般人看來,這個判斷無疑是荒謬的。因為凡有“象”必有“形”,沒有“形”怎么能稱之為“象”呢?。但是,我們又認為老子比我們聰明,他之所以這么說一定有我們不能理解的東西在其中,這也是兩千多年來不斷有人在解讀這四個字的原因。但不論怎樣解讀,老子的這個思想對中國繪畫、藝術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都是十分深遠的,而且體現(xiàn)在后來一系列的畫論之中。

      程:“象思維”是近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考的問題,因一時找不到更恰當的名詞來談這個現(xiàn)象,就用“筆墨文化”這個概念來作思考?!肮P墨文化”實際上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很核心的內容,而“象思維”是“筆墨文化”的根系,是文脈的源頭,也體現(xiàn)了中國畫藝術的規(guī)律,這個藝術規(guī)律與西方的造型藝術規(guī)律不一樣。我們不談中西孰高孰低的問題,說它的不同是因為“象思維”是從中國的文字源頭,也就是伴隨著文字的出現(xiàn)而產生的,是象形文字最初發(fā)端的一個思維形態(tài),也就是后人所說的“書畫同源”,而且它產生的過程印證了中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思維觀。我提出的“筆墨文化”這個概念當然不是材料工具的概念,也不是方法技巧的概念,而是一整套完整的認證體系,它的源頭就是“象思維”。

      先從“象思維”的源頭——“文字”來考察一下。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標志,世界各文明古國大致都經過了相類似的文字搖籃階段,在以后文明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差異性發(fā)展。西方是拼音文化、字母文化,中國的方塊漢字是圖像文化、象形文化、會意文化?!拔逅摹睍r錢玄同等激進派提出要廢除漢字,走文字拼音化道路,認為這樣中國才能進步。今天我們很難設想,如果漢字全部拼音化后會是怎樣?如果漢字被取消后的結果又會是什么樣?我想,如果漢字真被廢除了那就麻煩了,那樣的話中國就會分裂成幾百個小國家了。為何這樣說呢?請看,我們的“我”上海話叫“阿拉”,陜西話叫“額”,蘇州話叫“妮”……在沒有漢字字形的時候光靠拼音就沒法交流了,每個省、每個縣之間的語言就是“外語”了,所以如果沒有了漢字那中華民族可能早就分裂了,就是這個漢字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紐帶。我們再深刻地想一想,這個漢字也是中華民族思維的淵源所在呢。思維從這來,古代哲學的根也從這來,一字一象,一個字是一個王國,一個字是一首詩。這就說到了本質,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正在于此。所以說“象思維”不是方法技巧問題,而是一整套的認知體系、思維體系。

      吳:“象思維”是中國文化的結晶,是5000年文明凝結的文化精髓。它不止是我一個人在思考,只是我大半生對中國文化思考的關注點,是我尋找的中國人的根。中國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確實是不一樣的,中國文化是宏觀的,是一攬之的。中國文化的任何一個領域,包括詩文、書法、繪畫、醫(yī)學、武術等等,到最后都歸于“元氣論”,這個“元氣論”就是思維形態(tài)的高級階段。我們談“象思維”的這個“象”,其實就是幾千年前老祖宗所說的方圓意識,到殷、周、春秋時出現(xiàn)了“象”這個概念,以后歷代的提法不盡相同,秦漢以后就變成了“心學”,實則仍屬于“象”的范疇。我們過去談老子,把老子當作一個玄學,這樣就把玄學這種虛無的東西講死了。

      劉:我常想,“象思維”這個自身體系和對“象”的解釋以及中國藝術、中國美學里面所有與“象”有關的概念,都是一個概念和一個概念、一個綱的一系列問題的深入和不斷具體化的思索。如果說“象思維”是個大象思維,那就必須把它的綱和目逐條逐點地思索清楚,否則就可能成為“瞎子摸象”式的思維。老子的《道德經》不過五千多個字,卻是那樣高深的學問?!兑捉洝酚卸嗌僮治覜]數過,但同樣那樣高深。今天我們考察“象思維”這個概念、這個美學意識,需要做進一步的細化工作,不僅要把它豐富起來,還要把它和藝術實踐、藝術規(guī)律聯(lián)系起來,而且要和歷代畫論聯(lián)系起來。比如我們常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一個中國畫家對這12個字的理解與否是十分重要的,要是一輩子能學好這12個字就是藝術家了,如果能深刻理解了這12個字那就是大藝術家。我認為這12個字恰恰和“象”是有聯(lián)系的,造化何嘗不是“象”?我們一般將造化理解為大自然,是小象;而造化的理想是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所以它是混沌的,是其中有混、其中有象。有形化無形,無形幻有形,“大象無形”是宏觀的一種辯證關系。另外“象”是有階段性順序的,而且也不可能完全到達抽象,所以中國文化中有了“意象”這個中間詞?!巴鈳熢旎?,中得心源”,就是用我們的“心源”去說“心畫”,是一種內心觀照,和“遷想妙得”是連在一塊的,也就是吳毅先生所說的“內觀立象”,其實在中國的詩歌、書法、繪畫中都是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

      王:“象思維”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其實已有很好的闡述。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只有這種恍恍惚惚、朦朦朧朧、抓得住又抓不住的狀態(tài),才有“真”和“精”,這其實就是最早的“似與不似”的哲學表達?!跋笏季S”不僅決定了中國畫的思維方式,還決定了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即丹青和水墨的差別、匠人畫和文人畫的差別、北宗和南宗的差別。宗炳的“暢神”說,明確反對按圖索驥式的、像畫地圖那樣的山水畫;王維的“水墨最為上”,明確了以水墨替代丹青的立場,因此被董其昌列為“南宗”之祖。王維的《山水訣》和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用水墨畫出來的東西本身就是一種暈暈乎乎、若隱若顯的“象”,它不十分地清晰,尤其是沒有太清楚肯定的輪廓線。若“大小李將軍”的丹青勾勒,必先勾線再填色,有著清晰的輪廓,非恍恍惚惚之“象”,而水墨卻能夠表現(xiàn)出老子所言的恍惚之“象”,故符合“象思維”。水墨雖然只有“黑、白、灰”,但能讓人感覺到其中具有其他的豐富色彩。梁元帝蕭繹的《山水松石格》中有兩句話:“高墨猶綠,下墨猶赭”,道出了墨色中具有的冷暖色相之別。后世為何對董源的畫有那么高的評價?就是因為他的畫里有朦朧的恍惚之“象”,有一種半具體、半抽象的“形象”在其中。如果按照“丹青”的標準和規(guī)律來發(fā)展,我認為中國繪畫與歐洲繪畫不會有太大的差別,那將是在一個相對低思維、低審美層次上的,具備人類普遍視覺經驗和規(guī)律的東西而已。而中國的“文人畫”恰恰超越了這個普遍性,形成了高級的特殊性,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和西方對起話來了,而“對話”全部的困難也就在這里。

      柯:我曾見過一個英國人,他從五歲開始學習中文、學說漢語,還努力學習書法,直到老年才到中國來辦了一次展覽,我才知道西方人要了解中國是多么的困難。中西方的這種文化差異確實太大太深了。這又讓我不得不佩服過去來中國的傳教士,他們生活在農村或僻壤之地,有的活到了97歲,這是多么的不可思議。那些傳教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是為了為上帝工作,所以能夠在中國農村扎根。幾十年下來他們會說不太流利的中國話,也會寫中國字,可能還會書法,但是他們無法寫出一首像樣的中國古詩。

      100年前,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主張把西畫引入美術課堂的時候,國人并不是沒有反應的。只不過,當時的社會信息的開放度還不足以引起針對不同聲音的爭論,所以很少見人明確反對。但是沒想到幾十年之后,來自西方的審美方式如潮水一樣涌入了中國。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否定前賢的初衷,學習引進西方的東西是為了救國、強國,但至少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缺少想法和批判能力的,正如“五四”運動對傳統(tǒng)的批判超過了自身的能力。本來“五四”運動是批判那些封建糟粕的,后來卻變成了否定一切文化傳統(tǒng)的“革命”。當下我們的城市里,看懂英文的人比懂文言文的人要多得多,懂文言文的人占人口總數的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恐怕都不到,難道這個比例是正常的嗎?。再拿美術教育來說,由于對素描概念的誤讀,以致拿“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句話當作圣經,像拜圖騰一樣崇拜,造成了今天素描教育的畸形發(fā)展,造成了中國現(xiàn)在“有形無神”、“有畫無詩”的繪畫泛濫。我并沒有否定素描的作用和成就,文藝復興以來,素描在西方造就了那么多的大師,確實令人敬佩。但是,中西方繪畫是兩條不同源流的大河,他們是朋友,可以平等對話,而不是老爺和仆人的關系;他們可以相望,是一種精神上互相理解之后的默契,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心靈的呼喚和回應,是那種極其令人神往的凝視和切磋的關系。然而,百年來中國的美術教育、中國畫教學發(fā)生了一個質變,那就是繪畫剝離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變成了近似西方科學基礎的技術訓練。由于功利的副作用,現(xiàn)在搞創(chuàng)作的都在一味的求大,可是并沒有畫大畫的能力,只是把小畫放大。如果說茅臺酒是好酒,但如果一瓶酒兌上兩斤水那就不是茅臺酒了。其實盲目求大本身就是一種不自信,是強迫要別人承認他,所有華麗的形式都是為了掩蓋平乏的內容。尤其讓人憂慮的是,把那些用毛筆在宣紙上畫的素描、速寫再加點顏色的畫當成中國畫,這是一個誤會。我們的前人用足夠智慧的思維,包括“象思維”,并經過長期的積累,好不容易才把我們中國人的眼睛訓練成了一個詩人的眼睛,并讓我們以一個哲學家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這是多么可貴的貢獻。

      “象思維”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它伴隨著中國原始文字的出現(xiàn)而產生,是我們的祖先如何去觀察世界、如何去創(chuàng)造文字時放飛的想象翅膀。面對無窮的大自然,取什么東西,舍棄什么東西,在仰觀俯察中如何把大千物象記錄成可憶的客觀存在,同時又把自己的情感撒在“內象”的世界上,讓它打上“我的感覺”的造詣,這樣一來客觀物象在我們的心里就逐漸變成了“形象”,這個“形象”的記錄就是原始的文字、原始的繪畫,它比之原來沒有人觀察過的客觀物象在本相上產生了距離,而再經過篩選、內觀之后表現(xiàn)出來的更為抽象、深刻的東西就是文字。可以說每個文字都是一個獨立的“象”,一字即一“象”,而“象”的地位應該是高于“形”的。有關“象”本身的釋義與應用在歷代典籍中多有體現(xiàn),諸位專家也談了很多,當然還需不斷去深挖并完善它,而如果要把“象思維”作為一個思想體系來完成的話,那還是任重道遠。因為古人并沒有留下“象思維”的有關概念和論述,但它又無所不在,比如大家說到的“大象無形”、“似與不似”等等;包括不畫畫的人也離不開它,比如有人講過這么一段話:屈原學《詩經》,陶淵明學漢詩,李白學陶詩,都做到了“無似無不似”。我覺得這是對“象思維”很好的注釋。因為完全像了,那這個詩人和畫家就不存在了,因為他是在重復;而完全不像,那就偏離了傳統(tǒng)的軌道,那就不是高級、有深度的作品。好作品好在何處?那就是要能讓人“一見鐘情”又“百讀不厭”。這兩者是矛盾的,又必須是統(tǒng)一的。誰能將其出色地統(tǒng)一起來,就是一位大詩人、大畫家。所以我衷心希望“象思維”能夠引起藝術家們的關注,并慢慢地被大眾接受,成為一個思維和審美的武器,這樣既承續(xù)了民族文化之根,又能讓我們的繪畫藝術保持中國文化的鮮明特征,在世界藝術之林放出特有的光彩。

      程:前面各位先生都談到了中國畫的認知問題,西方人來看中國畫固然會因思維方式、文化根源的差異而存在障礙,即便是中國人也會因為知識的儲備和認識的不足而存在賞讀的門坎。這就是因為中國畫的“象思維”它是一整套的認知體系,而不僅僅是表面的技巧、方法問題,它受中國古典哲學,受道、儒、釋三家學說的熏陶,然后不斷發(fā)展、充實、完善,最后形成的不僅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還是修身、修為的規(guī)律,是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謝赫的“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到張躁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到石濤的“一畫論”,再到黃賓虹的“內美說”,這一整套“筆墨文化”的哲學都體現(xiàn)了“象思維”發(fā)展的脈絡。黃賓虹提出的“內美”,內在哪里?內美又是個什么美?在心里,在虛處,美在骨子里,美在精神里。所以,如果沒有“象思維”這個理論作奠基,就無從去理解這個“內”,就沒法去表現(xiàn)這個“內美”。

      “象思維”下的中國畫有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獨特規(guī)律,最后落實在它的“氣韻觀”、“形神觀”、“筆墨觀”乃至“功能觀”。西方中世紀的繪畫的功能是為教會服務的,文藝復興的繪畫、雕塑是體現(xiàn)人性的,當代藝術是發(fā)泄心靈的。中國畫“功能觀”中有一個功能叫作“去病增壽的良藥”,這個功能就很特殊,董其昌、黃賓虹都有過專門論述。它來自哪里?也來自“象思維”這個文化的根源??梢姡袊嬇c西方藝術的造型觀是拉開著很大距離的,甚至是涇渭分明的。但是,為什么這兩個涇渭分明的觀念在今天反而被弄混淆了呢?那就是柯文輝先生、王魯湘先生說到的近代以來、一百多年以來在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下,西方美學框架、西方藝術觀念逐步取代中國文化根基的結果。今天,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變成了邊緣,變成了民間,而西方文化則進入了主流,進入了體制,而且成了強勢話語,我們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筆墨文化”的文脈被中斷了。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象思維”理論的提出對于認識中國畫的深度精神、強調對中國畫的傳承和開拓,其意義是非同尋常的。

      有關“筆墨文化”中的“氣韻觀”、“形神觀”、“虛實觀”、“筆墨觀”等,中國歷代畫論皆有論述,且比比皆是、浩如煙海,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每一個觀點都與“象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就拿謝赫的“氣韻論”來說,他的“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是何等深刻。1600年前的古人在思想上就已經很先進了。古人沒有照相機,但“傳移模寫”的本領并不差,而“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畫得再像,若不能傳神、不能得氣韻,照樣也是徒勞的,故而反過來用“以氣韻求其畫,形似在其間”為訓。這個“氣韻論”就是“象思維”理論的本質。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道:“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粗善寫貌,得其形似則無其氣韻,具其彩色則失其筆法,豈曰畫也?”郭若虛說“氣韻非師”,董其昌則更強調地說,“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不過他又調和了一下,說也有可學得處,那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董其昌實則說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即通過讀書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矣”。這就是“象思維”很好的注解。清代黃鉞在《二十四畫品》里也將“氣韻”列為第一品,為何?因為“六法之難,氣韻為最。意居筆先,妙在畫外”,后面是越說越抽象,“氣韻”都不在畫中了,而在畫外頭了——“如音棲弦,如煙成靄,天風冷冷,水波濊濊。體物周流,無小無大?!币话闳藳]法明白了,除了“讀萬卷書,庶幾心會”外,實難捕捉“氣韻”之形影。然而,這就是“象思維”?!跋蟆痹谀睦??沒見具體的東西,它是你對整個大自然親歷感受過后、發(fā)酵過了的生命體驗和心得體會,最后落實在筆下的“隨手寫出”,這是“象思維”最終的體驗、落實。同是清代的張庚在他的《國朝畫征錄》中有句話也說的特別好:“氣韻有發(fā)于墨者,有發(fā)于筆者,有發(fā)于意者,有發(fā)于無意者。發(fā)于無意者最為上,發(fā)于意者次之,發(fā)于筆者又次之,發(fā)于墨者下也”。由此可見,雖同屬“氣韻”,卻還有高下的不同。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里又說:“氣韻生動為第一要義,然必以氣為主。氣盛則縱橫揮灑,機無滯礙,其間韻自生動矣”。他把“氣”和“韻”分開了,說你必先得了“氣”筆下才能生“韻”,沒有“氣”就沒有“韻”,所以杜甫詩中有一名句叫“元氣淋漓障猶濕”,這又回到了吳毅先生提出的“元氣論”這個“象思維”的根子上來了?!跋笏季S”在黃賓虹那里其實有一個簡明的提法,即“實處易,虛處難”六字訣,這就是“筆墨文化”的“虛實觀”,實際也是“象思維”最深處的道理。實處見畫法,虛處見畫意;畫法能后學,畫意靠感覺。畫法可學,畫意何學?感覺何來?它是靠悟出來的,是靠讀書、行路和閱歷的積累自然生長出來的。中國畫的微妙處正在這里。

      黃賓虹先生說,“中國畫的一切奧妙都在太極圖中”。太極圖是天地陰陽虛實的注解,理解了太極圖也就理解了虛實,理解了虛實也就明白了“象思維”原理。所以我認為,畫中國畫的人如果一輩子讀懂了“太極圖”,那他就真正懂得了“筆墨文化”,也就達到了中國畫的高境界。

      劉:我是基本同意“氣韻生知”這個說法的,它實際是“天才”與根生的關系、“天才”和文脈的關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之根系如果只在表面上生延,是長不出參天大樹的,也是出不來“天才”的?!疤觳拧辈皇且淮芘囵B(yǎng)出來的,是要靠世世代代的文脈積累起來的,他是老祖宗這根上的DNA,是世代遺傳的基因,沒有文脈就沒有天才。所以,我覺得“象思維”就是中國畫的正傳基因,也是中國文化的根生所在,應當成為我們民族世代傳承的課題。

      王:劉曦林先生、程大利先生分別從中國繪畫史和中國歷代畫論的角度對“象思維”進行了深度的探究與闡述。正如柯文輝先生和吳毅先生自己所說的那樣,“象思維”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無所不在,但又沒有現(xiàn)成的明確的“實在”,許許多多的、耳熟能詳的諸多概念,如筆墨、氣韻、虛實等等,以前在我們的日常使用中往往是離散的、孤立的,我們的討論通過“象思維”正逐步地將過去這些離散的概念統(tǒng)領起來,并逐漸得到整體的一個清晰呈現(xiàn),這是卓有成效的。關于“象思維”的討論,還有幾個核心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的探討,比如吳毅先生提出的“一攬之”問題。“象思維”作為一個思維系統(tǒng),它必是“一攬之”的,而欲“一攬之”就一定要有一個“綱”,有了“綱”才能“綱舉目張”。那這個“綱”是什么?“象思維”本身當然就是一個“綱”,而按照吳毅先生所思考思路,在“象思維”之上還有一個更高層次、更高形態(tài)的“綱”,那就是“元氣論”。中國哲學的“元氣論”就是解決這個“一攬之”的思維武器,它不僅是關于中國畫的“一攬之”思維,也是解決我們中國人大、小宇宙觀以及所有文化現(xiàn)象的“綱”。程大利先生在前面已就“筆墨文化”并結合古代畫論對“氣”和“元氣“作了生動闡述,期待各位先生在后面的討論中就“元氣論”這個“綱”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本文由蔣和鳴根據“衡山論道——中國畫自由談”學術研討會錄音和現(xiàn)場筆記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程陽陽)

      猜你喜歡
      中國畫思維文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維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中國畫
      華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中國畫之美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藝術品鑒(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遠方》中國畫
      吐魯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誰遠誰近?
      珲春市| 延吉市| 罗源县| 乌苏市| 桃江县| 额济纳旗| 荆门市| 沧源| 武城县| 二手房| 百色市| 大港区| 光泽县| 舟曲县| 二连浩特市| 麦盖提县| 洪洞县| 宁陵县| 察隅县| 尤溪县| 郴州市| 蚌埠市| 安乡县| 安徽省| 全椒县| 垫江县| 威信县| 定西市| 祁连县| 通化市| 姜堰市| 莱州市| 宣城市| 枞阳县| 福安市| 基隆市| 丹棱县| 枝江市| 万荣县| 皋兰县|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