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峰
?
遠望當歸
朱秀峰
在人還不成為人的時候,家不過是一所房子那么簡單的一個實體。當人成為人的時候,家就成了一個意象。可以是一棵樹、一條巷子、一把麥苗,或者屋檐上那滴懸而不落的雨、窗戶上印了手紋的霜花、樹蔭深處知了聒噪的午后。
這個春天,父親把房子賣了。一同賣掉的還有他兒子十九年的往事。實實在在的家沒了,回鄉(xiāng)的路斷了,只有回頭的一瞥。那一瞬,我被消逝已久的凌亂意象砸得暈頭轉(zhuǎn)向。
賣房子這件事情是我的提議。提了大約三五年,三五年間我像蘇秦張儀之輩拼命游說著優(yōu)柔寡斷的老頭子。賣房子的目的不是為錢。那點錢也許只夠我花天酒地一段時間。圖的是省心。父親常常驕傲地向家鄉(xiāng)的老農(nóng)民們吹噓:我有三個家,一個在黑龍江,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山東。黑龍江,就是我的安身立命所在。上海,妹妹是個打工的白領(lǐng)。山東,老兩口空守著一所四十年未經(jīng)修繕的老宅。十幾年,父親帶著母親往來穿梭于南北中三個家之間,勒著肚皮省出來的錢,無聲無息地扔在山高水遠之間。三點,無論在哪里,他們都會牽腸掛肚地惦記其他兩點。無論在哪個家,他們?nèi)缱槡值那樾味紩屔磉叺乃腥诵睦锔l(fā)毛。他們可以穿著二十年前的衣服,買菜的時候一毛錢一毛錢地砍價,有點時間就去垃圾桶里撿塑料瓶賣錢,可是只要想起另外的兩個家,他們常常夙夜興嘆,直到買上啟程的車票。
父親像只缺乏季節(jié)感的候鳥,遷徙不需要理由,往往是一跺腳一咬牙的事兒。之前有前奏,是夜夜不寐的長吁短嘆:房子是不是漏雨了?有沒有賊入室了?西屋墻角的麥種是不是長毛了?東窗下的月季有沒有越過院墻讓東屋的雞給啄了?盡管家徒四壁,他還是夜以繼日地跟母親磨叨,促成了他的決心。他一咬牙一跺腳,我們就要跟著忙活好多天,直到接到他們安全抵達的消息。在我遭受無數(shù)次這樣的折磨后,我開始痛恨那個位于膠東的家。我不會再回去了,留著,只能成為兩個老人運動生涯的借口,和兒女們神經(jīng)衰弱的誘因。
房子賣了。父親在電話那頭,聲音疲憊地像遭遇了一場大劫。唯一的喜悅就是:賣了一萬八。我對錢不感興趣,只問我的東西呢。我的東西是指小學和中學的那些課本、作業(yè)本、課外書。這幾年忽然有點懷舊,很想翻閱一下從前。父親說,都打包了,準備寄存到誰家誰家,等你有時間開車拉走。
這個被我斷送的家跟我同齡。在母親懷我的那年,她跟在父親身后用錘子、鏨子什么的采了大量石頭,用手推車推回來,砌出了家的模樣。那個秋天,一掛清脆的鞭炮聲中,這個世界聳立起了一個家。我常常想起這幅圖畫:一個挺著大肚子的青年女子跟著一個孔武有力的青年男子,兩只螞蟻似的忙著為肚子里的小生命去修筑未來的巢穴,而那個尚未面世的小生命居然就是我。
年輕時候的父親還是很有本事的,花花草草侍弄得一院春光,雞雞鴨鴨養(yǎng)育了滿世界活力。賣房子的前一年,妹妹和妹夫回去了一趟。他們拍了一堆照片給我發(fā)過來??磥砜慈?,卻沒法跟那個我依偎了十九年的家往一處聯(lián)系。感覺中家是溫暖的,春天的,可是那些色彩還原得極其逼真的記錄卻是衰敗的秋的跡象。夏的葳蕤竟然掩蓋不了綠色間的驚惶,墻頭和房頂肆意瘋長的草,招搖著遠離人氣的驕傲。刷了綠色油漆的門,陳舊如夢,斑駁著風雨的痕跡。我想找尋風雨中傲立著的梧桐和槐樹,想在那淡紫色和粉白的花朵中獲取些許成長的蛛絲馬跡,可是沒了,我甚至找尋不到它們生長過的跡象。父親說,伐掉了,賣給鄰家為七女兒做了嫁妝。而今的院子,長滿了西紅柿、辣椒、茄子和大蔥。素來詩意盎然面對世俗居高臨下的父親,在兒女們遠走高飛的日子,不可避免地淪為紅塵的牛馬。
在所有的照片中,我一直在找兩樣東西:兩顆月季。這兩顆月季分別在東西窗下,年齡跟我相仿。東窗下的開紅花,西窗下的開白花。據(jù)說開始的時候不過是兩顆小苗,后來任其發(fā)展,就粗壯得成了樹的樣子。沒有人澆灌,飲的是天上的雨水;也沒有人修剪,生發(fā)的是自由的心性?;▋菏怯徐`性的,所以,當它們發(fā)現(xiàn)周圍根本沒有制約的時候,就干脆向著天空,向著整個世界夸張地綻放。后來,高度已經(jīng)超越了房檐,花的直徑大過了碗口,花的數(shù)量逾百,以至于擋住了透過窗戶的陽光。太多的花朵把一些細弱的花枝墜翻在地,那是遍地隨意綻放的自由宣泄著生命的壯美。
照片中,我沒有看到當年的百花爭艷。在一張全景中,花枝是枯瘦的,沒有葉子和花,顯然亡故了。父親說,沒人管它們了,不知怎么都死了。生存的理由以及生命的驕傲都在于被關(guān)注?;▋核懒?,是因為沒有了用心的凝視和欣賞的目光。
不曾想過,賣了一處老宅會驚起這么多潛藏的情緒。細想開來,是顫抖的,驚懼的,虛無的。像是投了一塊石頭,在平靜的水面激起的漣漪,一圈圈,化為烏有。
李煜在詞中寫道: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就是這份感覺。在他,是江山易主的痛,在我一介草民,是有鄉(xiāng)不能回的尷尬。從前,我可以很瀟灑地轉(zhuǎn)身,名曰:回鄉(xiāng)。而今,無論在哪里,我都是個漂泊著的旅人。故鄉(xiāng)的阡陌,故鄉(xiāng)的院落,故鄉(xiāng)的一切濤走云飛日出月落,不過是身畔閃過的風景。故鄉(xiāng)是個意象,這個意象有一處扎根的大地,就是回歸的理由。若根沒有了,意象只是翻閱記憶的一個跳躍,再也沒有了駐足的借口。
很久一段時間,習慣了回頭望鄉(xiāng)。盡管很想回去,沿著童年的路重新走過來,卻是不可能。那個聚合著記憶的節(jié)點不在了,由此延伸出的線路便無法輻射成為渾然一體的網(wǎng)絡(luò)。最要命的,我把我的故鄉(xiāng)拋棄了,故事的結(jié)尾就是,我成了故鄉(xiāng)的客。假若遠望可以當歸,我歸根的唯一方式就是山高水長的遙望。
梧桐樹站在門樓的左邊,像一個標準而嚴肅的哨兵。我不知道它的年齡,只記得最初的時候,那是一顆弱不禁風的小苗,掛著三兩片蔫蔫的葉子。后來一不小心,就變得讓人仰視了。這個過程,我也在成長,卻終究沒有超越它。
梧桐樹的軀干是筆直的,從下往上看去,是頂天立地的感覺。樹皮是青綠色的,細細密密地布著斑點,像村民的皮膚。妹妹常常拿著用紙頭折疊的相機,讓我抱著這顆梧桐照相。她說她希望我能長成一棵梧桐。
梧桐的葉子寬大厚實,像祖母的蒲葵扇。家里沒有雨傘,下了大雨,用竹竿打下一片葉子頂在頭上,趟著雨水匯成的河流就可以去上學了。妹妹尤其喜歡這樣的雨傘,她會把梧桐葉倒扣在腦袋上,葉梗支愣著,像是頭上長了角。
到了秋天,一場秋霜,葉子黃了,金燦燦地透著陽光的明亮。風卷落葉的時候,我就拿一根屁股上連著長線的鐵絲,把梧桐葉一片一片地串起來,交到班級,留著冬天的時候引火。教室的取暖設(shè)施是一個煤爐,每天的引火物就是角落里那一串串金黃的梧桐葉子。我常常在爐火暖透風雪的時候,凝神去看教室外面那一排肅穆的梧桐樹。此刻,它們只剩下光光的枝干。我知道它們的某一片葉子已經(jīng)化成了透明的灰燼,化作我身邊飛舞的溫暖。
春末夏初的時候,梧桐開花了。紫色的,像一串串小喇叭。我只見過一種喇叭,就是村頭電線桿子上高高掛著的,用來召集村民開會什么的。我想,梧桐花什么時候能長那么大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天都有小喇叭廣播節(jié)目,聽到那個甜甜的童音,我就忍不住抬頭去看梧桐樹??傆X得那個聲音應(yīng)該是從樹上傳來的,帶著梧桐的甜味。夏天的雨后,我喜歡把妹妹騙到梧桐樹下,然后用力踢一腳樹干,再迅速跑開,看著妹妹淋了滿頭的雨水和梧桐花而歡呼雀躍。
梧桐樹干是軟的,輕輕用指甲掐一下,就是一道淡綠色的傷痕,流著透明的汁。妹妹說那是梧桐的眼淚。我常常在挨了打之后向梧桐樹發(fā)泄,對著樹干來一通拳打腳踢。樹上多了些坑,拳頭沒啥感覺,心里卻舒暢極了。后來我練飛刀,把梧桐扎得渾身上下體無完膚。我因此挨了好多皮肉之苦。父親說,這棵樹是給你將來娶媳婦做家具用的,你把它禍害成這樣,還怎么做衣柜面板?父親懂得木工活,不過做得不怎么樣。曾經(jīng)做過一個衣柜,卻站不直,需要經(jīng)常用一些木片墊腳,父親說是地面不平。唯一成功的是他用梧桐板做過一個月琴,聲音還算可以。做月琴的時候,我?guī)退蛳率?。父親問我,聽說過焦尾嗎?我說沒有。他說焦尾是最有名的古琴,是蔡邕做的。有一天蔡邕看到一個人拿梧桐板當柴燒,噼噼啪啪的聲音很好聽,就搶出一塊,做成了琴。父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他的“焦尾”。我對父親說,要是做不成家具,就接著做“焦尾”吧。
“焦尾”一出,梧桐就變得不俗了。在我讀過的古詩詞里,梧桐一直承載著沉重而豐厚的文化使命。忠貞、高潔、輕愁、別緒,平平仄仄的,是細雨疏桐,是月掛疏桐,是秋色老梧桐?!对娊?jīng)》里說:“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鳳凰、高崗、梧桐、朝陽,這是數(shù)千年前東方文明的脈搏。就連莊子這種心在天上飛的家伙都說:“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足見梧桐的高貴。這樣的一株梧桐站在我的往事里,父親卻把它當做兒子婚事中一件不起眼的家具的板材。
梧桐樹在門口,每天出入的時候,我必須摸它一下,情緒糟糕的時候,就給它一拳。這絲毫沒有影響它的生長。想起來有點慚愧,這么對待一介生靈,人家居然以德報怨,還是照例頑強地活著去做家具板材。也許日子久了,它跟周圍的房屋、院墻、門樓,還有常常在它身上跳來跳去捉麻雀的那只花貓,還有一年四季的風風雨雨、日月星星成了伙伴,朋友讓它的心靈變得堅強,讓它的胸懷變得廣闊無垠。
離家的那年,我照例摸了一下梧桐樹。因為是告別,我沒有施展拳腳。此后回過幾次家,匆匆的,沒有心情搭理它。再后來回家呆了半個月,才發(fā)現(xiàn)梧桐樹沒了。父親說,一年前就伐掉了,賣給鄰居家的七丫頭做嫁妝了。我低頭尋了半天,居然連樹根的痕跡都找不到。生命其實都一樣,人死了,是尸骨,化為泥;梧桐樹死了,是家具,是柴火,最終還是灰,是泥,是宇宙蒼生萬元歸宗的道。
至今我對梧桐保留著一份神秘而遙遠的深刻記憶。那是某年高懸在樹梢的一輪紅月亮,照著葉子和花的剪影。我百思不得其解,月亮怎么能變成紅色呢?那一瞬間,我所有的記憶都復活了,是一些比事實更清晰的映像,卻永遠無法觸摸。
井口是方的,青石砌出的口子,黑魆魆的透著深邃;井臺是圓的,井臺的巨石讓腳板磨成了光潔如鏡的樣子。這樣的井看起來像一枚出土的銅錢,反彈著俗世的光澤。
每個村子都要有這樣一口井,井水流進人的血脈,滋養(yǎng)著人的前世今生,中國的鄉(xiāng)村因此一派生機。
井保持著至高無上的莊嚴,擁有一種圖騰的力量。井總是全村最干凈的地方,如果有人不小心把泥土或者雜草什么的無意中帶到井臺,很快就會被清除掉。即使又懶又臟的楊二胖子,一個能把被褥睡成鐵布衫的人,也有過清洗井臺的光榮歷史。
小孩子們喜歡跨越井口跳來跳去地練膽量,卻每每遭到大人的嚴厲呵斥。這種呵斥通常帶著詛咒:你跳吧,早晚有一天跳進去。還真的有孩子就跳進去了,家人悲痛欲絕,卻只能暗自神傷。沒有人敢抱怨井,也沒有誰索賠。跳進去不過死了一個人,卻敗壞了一口井,敗壞了全村的血脈,理論起來罪莫大焉。
我從井里挑水的年齡開始于七歲。心驚膽顫地站在井臺上,遠遠地把桶扔進井里。這樣是沒法提上來水的,要等著別的大人幫助。有時候等半天也沒有挑水的人,母親等得急了,以為我或者水桶掉井里了,就心急火燎地跑著來找。七歲挑水對于我來講是一件超越極限的勞動。我挑水兩步一歇,還常常讓水桶帶個跟頭。因為我的身高不夠,水桶總是拖著地??吹絼e人挑著水桶輕盈如燕健步如飛的樣子,我就想,這些人真有才,挑水也那么藝術(shù)。我從來沒有挑出藝術(shù)感,我家的扁擔是父親自己用槐木做的,又粗又硬,缺乏彈性。在某些瑣事上,父親總是稀里糊涂,可是父親對水保持著足夠的尊重。每當水桶提出井口,或者井水傾入水缸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父親的目光水一般清冽。
水井最壯觀的日子當屬春節(jié)。人們秉承新春不勞作的古訓,就在除夕的前一天把水缸悉數(shù)灌滿。這時候家家戶戶都來挑水,大街小巷穿梭著挑水的人,水井旁邊排了長長的隊,一向塵土飛揚的黃泥街道被滴落的水洗過,剛剛清掃的院落也灑上了清澈的井水,所有的塵埃都落了地,新春的味道漸漸濃了。
后來有人圖方便,在自己家鑿了井,那種長把壓井??墒亲约杭揖锏乃偸菨瓭模惶?。講究的人家就把家里的井水用來洗衣服洗菜喂牲口,人依舊去挑水吃。我們不得不佩服先人選井的眼力:井并不是隨便挖個洞就可以的。
再后來村里通了自來水,欣喜之余,人們就把井扔一邊,沒人挑水了。這時候的井張著空洞洞的口,沉默地望著天??墒菦]幾年,人們就覺得井的存在還是必要的。自來水常常停水,而且有人發(fā)現(xiàn)里面有大量漂白粉。于是,井開始有人零星地光顧。
井水是至清的,無論冬夏,都透著寒氣。有一年夏天我回鄉(xiāng),父親買了西瓜,用自來水鎮(zhèn)了半天,卻總是溫熱的。后來父親說,等著,我去挑水。西瓜浸了井水,很快就變得通體冰涼。母親說,沒有冰箱,夏天要靠井水才能存住食物。
我們村的井離我家遠,在村子東頭。離家近的那口井是葛村的,穿過房后面的葛村飼養(yǎng)院就是了。有時候我偷懶,去葛村的井挑水,卻總是讓喜歡喝茶的父親品出水的真相來。
我一直信奉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道理。比如,葛村的水不好喝,葛村的人也不好看。他們普遍身材矮小,膚色黯淡,相貌古怪。我們村的井水甜,所以我們村的人一個個人高馬大,氣度非凡。
葛村的井據(jù)說是一個瞎子選的,沒選好。盡管這口井緊緊挨著我們村,去挑水的人卻很少。井旁邊的懶漢馮三堅持吃了半輩子。馮三家窮,就一只水桶,連扁擔、水缸都沒有。反正出門就是井,馮三靠一根繩子和一只生了銹的水桶活了大半輩子。
后來馮三不吃門前的井水了,因為有一天他把水桶掉井里了,就找了吸鐵石去吸。水桶沒有吸上來,倒是吸了一大堆鋼筆、發(fā)卡、螺絲釘什么的。馮三又借了一只鐵鉤子往上鉤。沒鉤著水桶,卻勾上了一只雪白的人腿。馮三嚇得魂都沒了,在地上坐了半天。那是葛村的張小燕,一個純凈、倔強的美麗女子。張小燕原來是縣京劇團的頭牌青衣,因為家庭成分被開除回家。也是因為家庭成分,沒人娶她,她就跟了一個半大的老頭。
村長鑒定張小燕是自殺。那年頭自殺的事兒比較常見,一般都是上吊、跳井、喝藥三種。村人議論張小燕跳井的原因,大家認為上吊的人很難看,舌頭吐出那么老長;喝藥的遭罪,也不好看,臉色鐵青渾身浮腫,還容易中途給人救回來,半死不活的更難受。張小燕之所以選擇跳井,因為井水干凈。張小燕漂亮、干凈,這樣的死法最體面。
井里撈出一個死人本來是件挺恐怖的事情,可是聽了大人的議論,我腦海里竟然浮現(xiàn)了美麗的畫面,一個長發(fā)飄飄的白衣女子踏著凌波微步欣然投井而去。這個畫面在我心里停留了好多年,以至于讀到《洛神賦》的時候,就想到了張小燕。
我小時候一直認為井底住著一個仙女,就像金庸寫的小龍女。她的任務(wù)是不停地造水。她美麗,善良,造出的水甘甜可人。而今,這個仙女就成了張小燕的化身。井暗藏殺機,這殺機卻貌美如花。
暗藏著美麗殺機的井,滋養(yǎng)著人的前世今生的井,也深藏著自己的前世今生。前世,井養(yǎng)著人,偶爾也吞沒了人。今生,井基本不養(yǎng)人了,給閑置了,有的甚至被填平了。我家的井還在,圓臺方口,像出土的銅錢,卻漸漸遠離了世俗。沒了挑水的人,它就那么波平如鏡,空映著日月天空。
沒有哪一個節(jié)日能像清明,固守著自己的貞節(jié)。當一切中國情結(jié)紛紛被洋化的時候,唯有清明,眉眉眼眼間還是千年之前煙鎖云封的舊模樣。
清明本是一個節(jié)氣。古人講,清明屬“三月節(jié),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這一時節(jié),塵世萬物“吐故納新”,塵囂之上的一應(yīng)生命競相抬頭,吐盡污濁之氣,襟懷之間,春風浩蕩。
清明,其實不清不明。微雨,流云,清風,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川煙草,滿城風絮。觸目愁腸,無不洇著水彩的痕跡。無盡的原野,提筐攜簍,扶老攜幼,是祭拜的景象??鹄镉芯破浚惺称?,有燒紙香燭,一切都為了那個遙遠虛無的意象。
這是很多年前山東農(nóng)村的清明。
酒瓶里裝的未必是酒,也可能是水。家道殷實的,會裝半瓶地瓜干小燒,貧困者,以水代酒。那酒瓶可要絕對講究,無論裝的是什么,上面必須有個鮮艷奪目的貼。我家酒瓶貼早沒了,父親預先畫了一個茅臺的,揚眉吐氣地斜靠在筐里,透過筐的網(wǎng)眼,看上去很逼真。食品是饅頭、餅干、水果。饅頭小小的,餅干一兩片,水果以蘋果和梨為主,這兩樣是自家產(chǎn)的。這個日子,無論多少,無論寒酸抑或豐盛,天上地下的先輩們不會計較,計較的是談資匱乏的鄰里鄉(xiāng)親。
逝者長眠在生長著青青麥苗的大地。雖然遠離人煙,卻不似殯儀館和公墓那般逼仄擁擠。飄舞的魂靈呼吸著泥土和初草的芳香,以居高臨下的包容,俯視著凡間的喜怒悲愁。清明是一道看不見的令箭,逝者之靈以慈悲之心俯瞰絡(luò)繹不絕的兒孫后代如期而至,跪拜、焚祭、祈禱、祝福,千年不變的規(guī)定動作之后,生者逶迤而去,留下清清淡淡的煙靄,徜徉在天地間。主祭的是大人,孩子需要列席。大人們?yōu)榱俗约?,作古之后能在塵世留一個有個不寂寞結(jié)尾。孩子耳濡目染,至少學個皮毛,將來能為自己的先輩墳上換一張新紙。其實沒有特別重大的思想性,就是一個感恩的儀式。如此代代相傳,因為跨越著生死雙重門,清明就凝重了。一旦凝重,就不容易被東南西北風吹成散佚的傳說。
那時候我每年都要跟隨大人參加清明祭掃。對儀式,我不感興趣。那是大人的事兒。我跟著,是因為祖墳離家有一段距離,在一個我不熟悉的村子西邊。我喜歡穿越那些七扭八歪的胡同,喜歡打量跟自家不同的門楣,喜歡那些門前慢條斯理地嚼著苞米葉子的牛羊,見了生人就追著咬屁股的狗和鵝。還喜歡走那條需要像跳舞一樣,踩著一塊一塊石頭才能渡過的小河谷,爬一座其實不太高的梁子。喜歡爬上梁子后的豁然開朗,開闊處是望不見盡頭的如煙的一川曠野。
祭奠的是爺爺奶奶。老兩口在遠離村人的一抔黃土中安度他們的永恒,沒有碑,只是在那個土包的頂上用一塊石頭壓了張黃紙。父親祭撒的是水,里面滴了幾滴白酒,滿滿一酒瓶子,顯得很闊綽。父親一再跟我解釋說,度數(shù)是低了點,先輩出身微寒,不會挑剔。我知道,他其實心疼酒。有一次我安慰他說,你放心,將來我再窮也會買一瓶好酒。父親當時沒說話,臉色卻比天空還凝重。回家的路上,我挨了兩腳。父親飛起第三腳的時候我飛快地跑開了。我對著他喊:我說錯了嗎?我看到父親臉紅了。
父親祭拜的時候讓我在一邊學習,我乖乖地站著,四處張望風景。遠處有座山,山上有座林子,看不清什么樹,只記得平林漠漠的氣象。樹的盡頭是另一個村子。不遠處的地里有人在燒紙。那家人很有錢的樣子,把紙燒得狼煙四起。祭拜完畢,父親嘆著氣對我說,走吧。路上,他會沉醉地吟出好多詩來。比如“滿城風絮一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痹俦热纭凹埢绎w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薄叭松芯祈毊斪?,一滴何曾到九泉?!边€有:“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當然必須吟的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了。一吟九嘆,把個輕愁的日子弄得苦大仇深。不過,父親給我傳遞一條美麗的信息:清明是一次跟詩有關(guān)的旅行。
很多年前參加了一次單位的祭掃活動,地點在烈士陵園。烈士陵園在城市邊上,挨著殯儀館,四外用鐵柵欄圈著,里面一個高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還有一些小的個人的紀念碑,都是抗戰(zhàn)時期的英雄。這可是真正的掃墓。大家扛了掃帚,撿了一會垃圾,掃了掃墓碑前后的衰草枯葉,就完成了任務(wù)。后來再去,發(fā)現(xiàn)地上散著好多塑料袋、火腿腸的包裝紙、罐頭盒、啃剩的骨頭什么的,還有幾個空酒瓶。顯然,已經(jīng)有某些單位先祭掃過了,我不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靈魂該怎樣包容這樣的唯物主義者。一個信教的哥們念叨著:上帝,原諒他們吧。我說,上帝會的,原諒別人是上帝的職業(yè)。
在公園里的蘇聯(lián)紅軍烈士紀念碑前,我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一個用鮮花扎成的心字型的花圈刺目地躺在清明的微雨中,上面的俄文表明這是從黑龍江對面的俄羅斯涉江而來的祭拜。這些當年的英雄們消失在生死兩茫茫,跨越了一個空間意義上的人生彼岸,百年之后,他們以永恒的姿態(tài)成了不朽的仰望。這跨越文明的祭掃給了我們一個鄭重的提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那么永垂不朽的唯有精神;精神衍生信仰,信仰未必拘泥于形式;祭掃重在祭,祭,是一次靈魂的遠足,讓死與生一脈相連,陰陽無所隔,人鬼無殊途。
不幸的是,幾天之后,花圈上的鮮花所剩無幾,再幾天,就剩了個空架子。不是風吹雨打所致,據(jù)說有人把那鮮花摘回家做家居裝飾了。一個素以高貴著稱的大國,卻無法阻止文明之花在彼岸的野蠻凋零。
寒食、清明,節(jié)日和節(jié)氣如今已經(jīng)二合一了。寒食禁煙火,禁的是炊煙爐火;清明重香火,燃的是信香草紙??此葡鄾_相克的兩個概念在同一個日子聚首,聚合的是五千年的忠孝之魂。城市的清明煙火氣十足。幾乎所有的十字路口都在這一夜極盡奢華,如遙遠的秦淮夜。密密麻麻的火光映著一張張凝重的臉,紙和香的氣息滲透了整個城市的毛孔。盡管政府三令五申杜絕燒紙,稱之為“迷信活動”,呼吁市民“文明祭掃”,可是沒有意義,清明的火越燒越旺。想了一下關(guān)于迷信和信仰的問題,最終從心出發(fā),把那些火堆分為兩部分:燒出了儀式感的屬于信仰,信仰是心靈的高度。僅僅祈求平安健康升官發(fā)財?shù)陌褵熁馃谛撵`的門口,就把自己燒迷信了。
清明是斷不得煙火的,幾千年塵灰火色鍛造了一個淚眼朦朧的春的樣子,是一個民族的審美。這代人從上代人手中接過煙雨,接過懷念,接過香火,一路平仄,一路傳承,一路寄托。這是一年中唯一真正沉重的日子,也是唯一通透了三界的真誠參拜,是中國人靈魂幾千年的風雨兼程。
家譜是老屋最理想的伴兒,只有掛上一架家譜,老屋才具備古色古香的老氣象。
老屋跟我同歲,藏著我成人之前的喜怒哀樂,讓我在離開之后的二十年保持著回望的姿態(tài)。也許是離得太久了,往日的物事紛紛變色,當年紅綠藍的鮮艷全部褪變成微黃。本來向著太陽的老屋,回頭看去總是彌漫著只有黃昏才得見的斑駁光影。我喜歡這樣的老照片,像北墻上那架沉靜的家譜,沒有凄冷,只有溫暖。溫暖才是永不褪色的顏色。
我家老屋是膠東農(nóng)舍模具克隆出來的,沒有客廳,卻有一個無法會客的堂屋。客人來了在東西兩個屋招待,沒有茶幾和飯桌,吃喝玩樂都在炕上。茉莉花茶的濃香,旱煙的刺鼻,老白干的辛辣,混合著汗水的濃郁。把酒話桑麻就是這番情景。
堂屋正對著供臺,供臺之上是家譜的園地。平日里家譜像卷簾窗一樣卷到頂上,逢年過節(jié)才放下來。此時,列祖列宗面南背北,臉色凝重地端坐在自己的小方格子里,對著一堆香火和供品出神。
禮儀之邦的膠東居然讓待客的賓禮蝸居在炕上,卻為偶爾才得見一面的先祖準備了華而不實的大片空間,我由此感受到了千年文明的分量。古代民俗界推崇的生、冠、婚、喪四大禮儀排除了“賓禮”,今人言“禮”卻必牽涉他人?;閱始奕ⅰ⑸龑W升官、病災壽辰,皆廣發(fā)“禮帖”,禮儀泛濫,不堪重負。這個過程,我們注重現(xiàn)實的交換,對老祖宗的那份尊崇給時光徹底湮沒了。
我認識世界的時候正當文革進行時,幾乎全村的家譜都給燒掉了,也把兩千多年的中國根系燒得支離破碎。我見到的老祖宗的模樣是父親的手筆。父親差點葬身文革洪流。洪流退去的時候,他第一個拿起畫筆,勾勒了祖先的形象。家譜很大,房頂那么高。上端是一個闊大的門楣,葳蕤著成行的榆柳。正當中坐一個神色莊嚴的老太爺,儼然康熙大帝的氣概。在帝王領(lǐng)域,我家祖上其實是康熙的前輩。下面好多先祖的名字呈金字塔依次排列下來,沒一個我認識的。闊大門楣的兩側(cè)是幾個兒小孩子在放鞭炮,有捏著信香點炮的,有捂耳朵的,有嚇得亂跑的。我端詳了好多次,總覺得我是捂耳朵那個。
家譜兩邊是一幅接天垂地的對聯(lián):承祖宗一脈傳真曰忠曰孝,教子孫兩條正路唯讀唯耕。據(jù)說,這幅對聯(lián)也出自我家祖宗之手。家譜的最下端的香案是我的杰作,父親畫累了,就把筆墨交給了我。香案是工筆的,透視失衡,倒是工整有加。工程的最后,我在下面的格子里順便填上了父親和我的名字。因此我遭到了一番毒打。
祖宗就是祖宗,即使素未謀面,你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威嚴。跪拜、祭祀,一系列通過家譜折射出的禮節(jié),詮釋著什么叫一脈相傳。在滿堂屋煙熏火燎蒸汽氤氳間,先祖?zhèn)兡抗馊缇?,洞察秋毫,教人不敢偏離祖訓。一架家譜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親情樹,從根出發(fā),把故往聯(lián)接成清晰的脈絡(luò)。一個名字就是一枚葉,一條枝,一段歷史。許多這樣的樹站在一起,枝葉交接,是炎黃子孫同舟共濟的中華文明史。
離開了老屋,就離開了一年一度祖宗光輝的照耀。城里的房子好大,超大的客廳終日閑了一地陽光??蛷d形同虛設(shè),沒什么客人,倒是把老祖宗的地方擠沒了。我曾經(jīng)嘗試著掛一簾家譜,可是一面落地窗,一面電視墻,一面沙發(fā),掛哪里都很別扭。沒辦法,就把祖宗放心里吧。不過沒人相信。在一個心都找不著北的時代,哪里有祖先的位置呢?
老屋才是家譜的家,上接蒼天,下窮碧落,中間是不絕如縷的人間香火??墒羌易V一度被斥為迷信,因為它的目標指向過去。過去,是塵埃落定的陳舊,我們喜歡推陳出新,喜歡橫向比對,就把長袍馬褂界定為落后。然而,當靈魂在空氣里橫向飄著難以落地的時候,我們多少需要一些回歸。煙塵火氣之中,一切都迅速老去,變得面目模糊,只有老屋那架家譜清晰如舊。
作者簡介:
朱秀峰男,1972年生,職業(yè)警察。1997年加入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先后于國內(nèi)媒體發(fā)表散文作品100余篇,并多次獲獎。曾兼職某報社編輯部主任,記者部主任、某電視臺欄目編導;曾擔任數(shù)十臺文藝晚會總撰稿、導演、編導、總策劃。目前致力于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