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永強(qiáng)
泛奉承年代
★文/彭永強(qiáng)
記得《笑林廣記》中曾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笑話:一位老師帶了兩個學(xué)生,在兩個學(xué)生學(xué)成即將出去自己闖社會之時,老師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說:“你們也學(xué)得差不多了,但是社會很復(fù)雜,以后出去闖蕩,別的我沒有什么特別交待的,不過你們要記住一件事,就是逢人多說好聽話,見人都送一頂高帽子戴戴,總是有利無害的……”其中一個弟子悟性比較高,當(dāng)即說:“是啊,這年頭都是這樣子,像老師您這樣不喜歡聽奉承話的人還有幾個啊……”夸得老師很是受用。走出老師家門,這弟子就對師弟說:“高帽子我已經(jīng)送出去一頂了……”
人都有些虛榮心,都喜歡聽點(diǎn)好聽話,這些都是不可否認(rèn)的。“惡語一出話傷人,好話一句暖人心?!比穗H交往中,多說些好聽的本來是無可厚非之事,禮貌待人也是一個人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但是,凡事都應(yīng)該有個“度”,更應(yīng)該有個原則,該說“好”的時候一定要說“好”,不該說“好”,甚至該說“不好”的時候,仍然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大加贊賞,這個世界必然變得虛偽而可怕了。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我們要特別警惕這個虛偽而可怕的“泛奉承年代”。
我們不妨看看周圍的事情:電視臺里只要露臉的人,一例被叫做“著名學(xué)者”“知名音樂人”“資深教授”等等等等,但是,究竟有多少“名”,資格又有多“深”,又有誰會知道;文學(xué)批評家一寫評論文章,便是千好萬好,通篇贊譽(yù)之詞,充滿奉承與拍馬之語,有些甚至看出了其中的“丑陋”,卻裝作視而不見;有的人不過寫了幾篇文章,周圍人就樂此不疲地喊著“大作家”;很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甚至有人介紹別人的時候,嘴里說著“這位是著名的××家”時,卻突然忘記了被介紹人的名字……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完美的,但是有些事情可以漸漸完善,完善的前提是找出其中的缺點(diǎn)并改正之,然而,一些本應(yīng)該專職“挑刺”的人譬如批評家們卻都一個個文質(zhì)彬彬起來,你好我好大家好,于是乎一團(tuán)和氣,看上去討好了被奉承者,殊不知反倒是害了他們,讓他們一直蒙蔽在自己的缺憾里。也許本來可以是一個有大作為的人,反倒被人“捧殺”了。奉承流行最為嚴(yán)重的后果,是形成了整個社會大說假話的氛圍,講真話者被視為“異端”,講真話者屢屢得罪人,甚至大受挫折,丟掉地位、名聲等等,最終,人人都披帶上微笑著的假面,相互夸贊著,奉承著,讓假話遮蓋了太陽的光芒……
(摘自《諷刺與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