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評論員
用問責砥礪全黨 用擔當詮釋忠誠
——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
·文 本刊評論員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
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黨的95周歲生日獻上了一份珍貴的禮物。
《條例》聚焦全面從嚴治黨,突出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著力解決一些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不擔當、不負責等突出問題,向全黨釋放出有責必問、問責必嚴的強烈信號。
《條例》一共十三條,言簡意賅,對黨的問責工作應當堅持的原則進行了規(guī)定:“依規(guī)依紀、實事求是,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分級負責、層層落實責任”。明確追究失職失責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的主體責任、監(jiān)督責任和領導責任。
《條例》對問責工作的概念作了明確界定?!皢栘煹闹黧w是有管理權限的黨組織,包括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組織。對一個擁有8800多萬黨員、440多萬黨組織的執(zhí)政黨來說,問責工作必須落實分級負責的原則,從中央到地方,層層壓實責任。”問責的責任不僅落實到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也分解到組織、宣傳、統(tǒng)戰(zhàn)、政法等工作部門,《條例》還突出強調問責重點是主要負責人,突出了“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這個“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少數”,更成為了問責的重中之重,目的就是敦促作為“關鍵少數”的領導干部“有位者有為,迫使無為者無位”。
《條例》規(guī)定對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jiān)督責任落實不到位、維護黨的紀律不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堅決不扎實等6個方面失職失責行為,造成嚴重后果或者惡劣影響的,進行嚴肅問責。既體現(xiàn)了堅持依規(guī)治黨,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的原則,也明確了黨員干部權力、責任、擔當的關系:在權力與責任的關系上,責任是第一位的;在義務和權利的關系上,義務在先。
《條例》區(qū)分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兩種不同對象,根據情節(jié)輕重規(guī)定了7種問責方式:對黨組織的問責方式有3種,包括檢查、通報、改組;對黨的領導干部的問責方式有4種,包括通報、誡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紀律處分,其中誡勉既包括談話誡勉,也包括書面誡勉;組織調整或組織處理包括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責令辭職、降職、免職等。在問責實踐中,可以將兩種方式合并使用,“雙管齊下”。如此細致的條款,是黨在同一切弱化先進性、損害純潔性的問題作斗爭,以此祛病療傷,激濁揚清。
《條例》明確規(guī)定了問責決定作出后如何執(zhí)行等細則,特別是要求受到問責的領導干部書面檢討的同時,還要在民主生活會或者其他黨的會議上作出深刻檢查,建立健全問責典型問題通報曝光制度。這既體現(xiàn)了“嚴”和“實”的精神,也可以通過一個個具體鮮活的案例,發(fā)揮警示作用,喚醒責任意識,激發(fā)擔當精神,真正做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此外,《條例》特別規(guī)定:實行終身問責,對失職失責性質惡劣、后果嚴重的,不論其責任人是否調離轉崗、提拔或者退休,都應當嚴肅問責。只有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終身問責,才能讓問責的利劍出鞘,不留“暗門”、不開“天窗”,止住“破窗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稐l例》的出臺就是要用問責砥礪全黨,用擔當詮釋忠誠。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員干部心系使命、扛起責任,必將深化全面從嚴治黨,帶領廣大人民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