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橋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花間集》歷代序跋比較
陳柏橋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以《花間集》歷代序跋為中心,在時間維度上進行縱向的差異性比較的同時,也進行橫向分析,由此把握各個時代的詞學思潮,進而對詞學史進行梳理。并抓住歷代序跋的一個承繼關(guān)系,對《花間集》整體風貌進行把握。
《花間集》;歷代序跋;比較研究;詞史
《花間集》是中國詞史上第一部文人詞集,其不但集中反映了詞史上早期文人詞創(chuàng)作的整體傾向,而且對于對后世影響甚大。其序跋跨宋及今,是一項值得關(guān)注的研究資料。
在觀照序跋之前,首先要清楚《花間集》主要的版本系統(tǒng),大致有四類,一是晁本系統(tǒng),即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晁謙之刻本,是現(xiàn)存最早的宋代版本,也是其后及今人的主從本;二是鄂本系統(tǒng),即南宋鄂州公使庫本,用淳熙十一、十二年間的公文冊子紙印行;三是陸游跋本系統(tǒng),即陸游的《渭南文集》有兩篇《花間集跋》,此本當指帶有此二跋的宋本《花間集》;四是湯本,即湯顯祖批點本,于明末傳入日本,與前述版本皆不同;五是其他版本,即明清時期還有許多坊間刻本和石印本,多雜蕪不精,字律多鮮,流傳不廣。循版本以查序跋,路徑就顯得容易多了。
已經(jīng)有很多先輩前賢循如上版本對《花間集》進行了校對,而序跋就在不斷校對的情況下,逐漸浮出水面。其中有施蟄存先生主編的《詞籍序跋萃編》和金啟華等先生編著的《唐宋詞集序跋匯編》,此二集專收序跋而著名。也有李一氓的《花間集校》、李冬紅博士論文《花間集接受史論稿》和楊景龍《花間集校注》,都收集了歷代序跋,這三書中尤后出的楊本為最得力之作。其中《花間集》歷代序跋數(shù)量如下:李一氓(19)、施蟄存(15)、金啟華(14)、李冬紅(37)、楊景龍(29)。綜合諸位先生的序跋(去掉一些重復或者不符合序跋文體的)可知:由宋及清前人所題《花間集》主要序跋有40篇(不包括民國5篇),其中,唐五代1篇,宋代3篇,明代6篇,清代30篇,而具備“序”性質(zhì)的11篇,“跋”性質(zhì)的29篇。
縱向觀照,歷代序跋的時間跨度從五代延續(xù)到清朝,在不同時代的其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存在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在數(shù)量、《花間集》接受傳播態(tài)度以及個人的詞學觀點上。而且,宋代《花間集》主要作為一種娛樂消遣被接受,而金元則無存版,明朝為《花間集》刊刻的高潮,序跋表達了一種對詞史的梳理,清代尤其是晚清為接受傳播高潮,其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第一部文人詞集的重視和尊崇。
李一氓在梳理《花間集》的版本系統(tǒng)時,其中就明顯地發(fā)現(xiàn)《花間集》的版本數(shù)量與時間成正比,像宋朝的時候是3個,明朝則為4個,有清一代最多,為7個,這種隨著時間遞增而序跋增加的現(xiàn)象表明《花間集》在逐漸經(jīng)典化。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其運動路徑是由下往上、由俗到雅、由卑到尊的,像由最初的“巷里歌曲”到清代“皇帝御批”,這都是詞學界共識,但由《花間集》歷代序跋可以看到,其還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逐步下移的傾向,即慢慢由上層社會四溢到廣袤大地。像唐五代時是 “庶使西園英哲,用資羽蓋之歡”(歐陽炯序),專供如曹丕、曹植等同等地位的“西園英哲”所享受;宋代則是“猶載郡將、監(jiān)司、僚幕之行,有《六朝實錄》與《花間集》之贐”(宋紹興建康郡齋本晁謙之跋)供八九品的添差官享用;而明清二朝,則《花間集》與《草堂詩余》被稱為“詞壇合璧”而一起刻印,并“遂使紅牙姬歹帶客,翠袖留髡,子仲之子,雖復不韻,無冬無夏,市也婆娑?!?明《花間草堂合集》張師繹序)、“俾稍益于風流博士之家”(明《花間草堂合集》鐘人杰跋)則是歌姬、風流人士之用了,《花間集》的接受階層不斷下移,其讀者群體慢慢擴大?;ㄩg詞經(jīng)歷了這樣一種雅俗之化,正是經(jīng)典化所注重的一個“化”的體現(xiàn)。
在聯(lián)系當時時代刊刻背景進行橫向分析,不難總結(jié)此一時期刊刻風氣、對《花間集》的接受狀況以及刊刻人的詞學觀念等。也就是在對歷代序跋進行整體認識的時候,可見歷代批評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承繼關(guān)系:《花間集》委婉含蓄的格調(diào)韻味、精巧工整的范式形態(tài)、娛樂消遣的功用價值、艷麗綺靡的審美情趣和言情的內(nèi)容傾向等,在歷代被提及和認可。
如“雖文之靡,無補于世,亦可謂工矣。(宋紹興本晃謙之跋)”、“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可嘆也哉?(汲古閣覆宋本陸游跋)”、“而一長短句獨精巧高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這都是承接歐陽炯的序的意思來肯定《花間集》精巧工整的范式形態(tài)、娛樂消遣的功用價值、艷麗綺靡的審美情趣和言情的內(nèi)容傾向。
但也從中可以看到溫婉的意蘊。宋代晁謙之就在跋言中說:“右《花間集》十卷,皆唐末才士長短句,情真而調(diào)逸,思深而言婉?!彼麖摹扒椤薄罢{(diào)”“思”“言”四大方面,將花間詞的特色一概無疑。其不但看到了花間詞的外在言調(diào)的婉美放縱,也看到了花間詞內(nèi)在情思的真摯深切。而鐘人杰敘言“然《花間》柔艷婉約”,毛晉跋言“張宛丘云:‘幽索如屈宋,悲壯如蘇李,始可與言詞也已矣。’急梓斯集,以為倚聲填詞之祖。”承接這個填詞之祖的意義,《花間集》歷代序跋的詞史深意也就不難看到,所以日本讀耕齋的跋言:“又有云:‘長短之句,宜以《花間集》為之法?!浞Q許之者至矣?!?/p>
由上述例子,也不難看到當時的刊刻風氣,如宋代,詞作為一種非正統(tǒng)文學的文體,主要刊刻于詩集之后,作為“詩余”來看待。而明代,隨著印刷技術(shù)的進步,詞地位的提升,詞不再是附屬于詩歌的文體,詞人不但大量刊刻自己的詞學作品,而且,此時出現(xiàn)了大量的詞學集子,像選集、評點、詞譜等,圍繞《花間集》的就有如《花間集補》、《花草粹編》等,還有像湯顯祖的點評本。清代,隨著尊體思想的迸發(fā),《花間集》以其源頭和范本的作用,占據(jù)了清代詞學的重要地位,如推尊《花間集》有風騷之續(xù)的說法也是流行一時,并且一直持續(xù)至今。
[1] 楊景龍.花間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 李冬紅.《花間集》接受史論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
[3] 李一氓.花間集校[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本項目獲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gxun-chxs2015071)資助。
陳柏橋(1990-),男,湖南衡陽人,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生,主要從事唐宋文學和文學地理學研究。
I207
A
1672-5832(2016)08-0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