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斯元
論悲涼意識在張愛玲小說中的體現(xiàn)
薛斯元
張愛玲小說的悲涼意識主要來源于她悲劇式的生活遭遇和所處的那個時代的黑暗腐朽,以至于張愛玲小說中對于悲涼的詮釋都來自于現(xiàn)實,都是自己冷眼看世界所得到的親身體會。
悲涼前提 寫作手法 第三人稱 上帝視角
①“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別高,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nèi)耸嵌嗝葱。】墒俏移f: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從張愛玲所說寫的小說的經(jīng)典臺詞中,我們不難得到,她是一個善于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
家庭背景極其悲慘遭遇使張愛玲具備了悲涼意識張愛玲的祖父張佩倫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鴻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曾經(jīng)輝煌的家世留在張愛玲記憶深處的僅是“有太陽的地方使人瞌睡,陰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陰涼?!睆垚哿岬母赣H是一個典型的遺少,染有弄風捧月的舊習氣,性格暴戾乖張。張愛玲的母親是清末南京黃軍門的女兒,是一個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并且清麗孤傲的新派女性。張愛玲母親所受的西方文化的教育與其父親的舊習氣一度達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父母的爭吵給張愛玲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陰影,最終父母的離婚更是給了張愛玲很大的打擊。
讓張愛玲徹底對這個家庭絕望的導火索是父親的囚禁和母親的無情。她中學的時候,父親再婚,繼母進家以后,張愛玲住在學校,很少回家。張愛玲過早地被家庭放逐了,雖然此時她還未徹底地失落于家庭,但她與家庭的聯(lián)系已顯得非常脆弱。這對她的情感、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她中學時代的國文老師汪宏聲說:“②愛玲因了家庭的不幸使她成為一個十分沉默的人,不說話,懶惰,不交朋友,不活動,精神長期萎靡不振。”
一場關于留學的激烈沖突使張愛玲遭到父親的一頓毒打,之后她又被關在家里半年多。在長達半年臥病床上又得不到醫(yī)治的時間里,張愛玲對生命的暗淡與蒼涼有了切實的體驗,在那樣的境況中我們不難體會她對親情與人性的理解。這對形成她的人生悲劇意識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本來就看不起父親及父親的家的張愛玲,遭到毒打徹底斷絕了她與父親的最后親情。她逃出父親古墓一般的家。張愛玲逃離父親以后再也沒有回過父親的家。她從此失落于父親的家了。
逃離父親,她奔向母親,那是她作為未成年少女最后的親情,最后的依托。然而,她母親給予她的又是什么呢?她母親對逃難中女兒的情感比較淡漠,這實際上表明了她對女兒的拒絕。當張愛玲的弟弟過了一段時間也來投奔母親時,她母親拒絕了。③“他哭了,我也哭了,后來他到底回去了,帶著他的那雙籃球鞋?!睆垚哿嵩谶@個過程中是否體驗到親情的脆弱,人性的自私呢?
張愛玲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很短,母女之間的感情淡漠是可以理解的。她萬般無奈才投奔母親,可一向清高的母親卻對女兒三天兩頭地向她要錢感到不耐煩,張愛玲成了母親無可奈何的負擔?,嵭嫉碾y堪轟毀了她對母親的愛,也轟毀了她少女時代殘存的最后一點親情,最后一點希望。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張愛玲這一令人震驚的生命體驗來自于她少女時代荒涼無奈的經(jīng)驗世界。自此,她人生悲劇意識更深入了一級。
在主題思想上,她的作品彌漫著濃厚的悲劇色彩。她以一種近乎冷酷的悲劇感敘述一個個悲涼的傳奇,內(nèi)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優(yōu)越感與孤獨感交織起來形成她對時代“荒涼”特色的心理感受。
在選材上,張愛玲的作品以言情為主??梢哉f男女之情是貫穿她全部創(chuàng)作的一條線索。張愛玲認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為生命過程的重大現(xiàn)象,負載著深刻的人性內(nèi)容,揭示著人生的真諦。她的小說著力表現(xiàn)男女之間的感應、摩擦、摸索、閃避,如此種種,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另一方面,她不像一般的新文學作家要么把戀愛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來肯定,要么試圖在社會意義上尋求合理性進而將所有的沖突歸結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著力表現(xiàn)的不是戀愛者超凡脫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們凡俗的一面。在她看來,唯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實的。她試圖于男女之間的傳奇故事中尋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傾聽“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單純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將之升華到言“世態(tài)人情”和“風俗人情”。她對世情的把握極為準確,“冷暖世情,比比入畫”,“世態(tài)人情隱約其間”。
張愛玲對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間種種微妙復雜的關系,也把握得極為準確和深入。這是從她心理描寫的細膩和運用暗喻以充實故事內(nèi)涵的意義兩點上看得出來的??墒墙o她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舊小說。她對于中國的人情風俗,觀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讀中國舊小說,絕對辦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舊小說的痕跡,例如她喜歡用“道”字代替“說”字。她受舊小說之益最深之處是她對白的圓熟和對舊中國人性格的深透理解。
張愛玲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十分吸引人,總體結構獨特,這與她嫻熟的寫作技巧有關,張愛玲敘述故事尤其喜歡使用倒敘的手法。
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diào)悲涼。如《傾城之戀》中的開頭寫道“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結尾雖然白流蘇如愿以償嫁給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卻冷眼說道“柳原現(xiàn)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了?!薄跋愀鄣南萋涑扇怂?。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應開頭的胡琴聲又響起。戰(zhàn)爭的混亂使白流蘇認識到人的生命在大動蕩中微不足道,所有關于愛情的實驗到頭來都經(jīng)不過亂世的沖擊,白流蘇范柳原不過的婚姻,不過是兩個戰(zhàn)亂中的人對未來的迷茫對生命難以把握的結局。這一切實際上都反映了一種個人情緒:大限來臨的惶恐和個人的迷失。再如《金鎖記》中一開頭從月亮寫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圓;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來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著凄涼?!毙≌f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來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欢昵暗脑铝猎缫殉料氯ィ昵暗娜艘菜懒?,然而三十年前的人還沒完——完不了?!边@種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不僅給人一種冷靜沉穩(wěn)的感覺,更是給人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上帝視角,讓讀者可以冷眼看世界,讓小說的悲涼更甚。
張愛玲小說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大量的運用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法。如在《沉香屑—第一爐香》里她曾寫到“薇龍那天穿著一件磁青薄綢旗袍,給他那雙綠眼睛一看,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里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了”。這是一段以熱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潔白美麗的絕妙描寫。這樣的描寫既通過讀者的視覺來讓人感受到喬琪的色迷心竅、蠢蠢欲動的形象,又表現(xiàn)了薇龍的竭力自持卻又虛榮不能自拔的心態(tài)。在《金鎖記》里,她寫道:“她到了窗前,揭開了那邊上綴有小絨球的墨綠樣式窗簾,季澤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長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鉆進他的紡綢褲縫里去了,哪兒都鉆到了,飄飄拍著翅子。”這是人物處于陰沉壓抑的環(huán)境中,愛情終歸破滅的情境。沒有大段的鋪張描寫和渲染,文字精練動人,卻將那種傷感表現(xiàn)得非常深入,自然靈動。對小說運用的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法將小說中人物的悲劇體現(xiàn)得更加生動形象。
張愛玲自稱:“我甚至只是寫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沒有戰(zhàn)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zhàn)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肆的?!辈还苁菑垚哿岬男≌f還是散文都是描述那個時代的人們和生活,如《傾城之戀》描寫了白流蘇在離婚后,因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給她閑氣受想通過嫁給范柳原改變現(xiàn)狀,最終如愿以償?shù)墓适隆!都t玫瑰與白玫瑰》通過講述振保的情史來展示兩性之間對戀愛和婚姻的差別。《色戒》是關于王佳芝通過美人計意圖殺害漢奸易先生,最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卻慘遭殺害。那個時代本就是黑暗腐朽的,張愛玲只是將那個時代的悲哀搬到了小說里,悲涼的現(xiàn)實感不言而喻。
文字背后的張愛玲,20歲就透出了中年式的冷峻,到了中年,已有暮年的涼意,其人其文皆如此。亂世的凌光,繁華的虛空,時代的悲風……她帶給了讀者無盡的猜測、無聲的思索和無可名狀的感動。當我們沐浴陽光時,她已思索嚴冬的苦寒;當我們熱衷于現(xiàn)實時,她站在彼岸,只在淡淡的月光中留下清冷的一瞥;當我們憧憬未來時,她毫不留情地撕碎夢想的花瓣。
她沒有魯迅的尖銳,卻在無形中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壓抑;她沒有莊子的瀟灑,卻在潛移默化中帶給了讀者一種對自由的向往。她無意于政治,卻在作品中直指混亂的政壇帶給人民的痛苦;她無意于金錢,卻直斥金錢給人套上的黃金枷鎖……正如《燼余錄》中所談她從那些“不相干的事中”“刮去一點浮皮”,親眼看到“炸彈將文明炸成碎片,將人剝得只剩下本能”。她堅信“人去掉一切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飲食男女這兩項”。與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不同,她還原了人的世俗性,質(zhì)疑一切神圣的價值,不論海誓山盟的愛情,青春勃發(fā)的熱情,還是血濃于水的親情,一切都是不可信的。從來都是一剎那刻骨銘心,沒有地老天荒的相依相守。
注釋:
①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②汪宏聲.記張愛玲[M].
③張愛玲.私語[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④張愛玲.天才夢[M].1941.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薛斯元(1994-),男,中共黨員,西安翻譯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文學鑒賞、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