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月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4)
農村飲食消費問題探究
肖 月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4)
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村的消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無論是服裝消費、耐用品消費、飲食消費等等,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但是農村相比較城市來說,消費上仍然比較落后,這與許多因素是分不開的。本文筆者將以飲食消費為研究對象,對飲食消費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探討城鎮(zhèn)化對農村飲食消費的影響,以及其他的影響因素。本文希望在現代化的今天農村的消費也能有所提升,為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飲食消費;城鎮(zhèn)化;收入;觀念
消費是人們消耗物質資料以滿足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過程。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人們生存和恢復勞動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人們勞動力的恢復,又是保證生產過程得以繼續(xù)進行的前提。生產決定消費,它為消費提供對象,決定消費的方式,并引起人們新的消費需要;而消費又反過來影響生產,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fā)展。消費也是一門囊括多門學科的研究領域。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消費中,飲食消費是國民的主要消費,尤其是在農村。農村的飲食消費在經濟水平總體提高的情況下有所改善,表現為肉類菜肴增多,在飲食上的花費增加,食品的種類也有所增加。但是在與城鎮(zhèn)或城市的對比來看,消費水平仍然低下,這與農民的收入是分不開的,但是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制約著農村的飲食消費,例如城鎮(zhèn)化或城市化、市場的狹小、消費觀念的陳舊等等。飲食消費存在的問題制約了農村的消費,不利于農村的發(fā)展,因此尋找出這些問題才是關鍵。
1.1 預防性儲蓄理論
預防性儲蓄是指消費者都是風險厭惡的,未來收入的波動會給消費者帶來不確定性,而為了預防未來這種不確定性對消費者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消費者會減少消費,轉而進行儲蓄。
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是:由于未來不確定性的增加,會刺激消費者采取比確定性環(huán)境更加謹慎的消費行為,增加儲蓄,減少當期的消費,把更多的財富轉移到未來進行消費,用來預防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對于當期收入所帶來的沖擊。預防性儲蓄理論在吸收了理性預期思想的基礎上,將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引入了分析框架,在更一般的基礎上考察消費者跨期消費選擇行為。
1.2 流動性約束理論
在當今的消費理論之中,流動性約束又被稱為信貸約束,它被定義為:消費者從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個人處獲得貸款來滿足消費需求,但沒有儲蓄,用未來的收入進行消費常難以實現,消費者并不總是能夠借到足夠的金額,即借貸是受到約束的。
流動性約束理論不再延用傳統模型中消費者可以以相同利率借貸的假定條件,認為居民借款的利率一般會比儲蓄利率高,而且還認為不能以任意利率借入較多數量的金額。因此,消費者進行儲蓄的動機是預防未來遭遇流動性約束。
該理論的主要結論有:(1)與無流動性約束相比,有流動性約束的消費者只會消費其當期的收入,消費會相對較低。(2)會讓消費者覺得當期消費更加昂貴,從而就會降低當期消費。(3)如果消費者當期具有流動性約束,那么消費者以后各期的消費行為都會受到流動性約束的影響。
居民的飲食消費水平較低。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生活在農村的居民數量超過了7.2億,是居住在城鎮(zhèn)居民數量的1.2倍,而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卻是農村居民的3.1倍,2008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000余億元,而城市全年零售總額占到將近三分之二。對于超過2億個的農村居民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會增加200多萬件的銷量,這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但是對于農民來說,飲食消費是必需的,但不能作為最主要的消費,平時的飲食消費可有可無,因為農村在某些層面上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園子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很少像城市人那樣要經常購買食材,這也是飲食消費低的一個影響因素。
農村飲食消費動力不足。農民的收入在經濟總體上升的情況下也有所提升,但是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不能夠應付物價的上漲,而且農民大部分的收入都儲蓄起來,以便之后應付大額的支出。此外,沒有足夠的市場來刺激消費,在農村只有小型的商店,而且數量很少,因此村民的選擇就很少,自然食物的種類也有限。再之與城市的差距很大、距離很遠,不足以構成多大的影響,因此沒有動力來刺激消費。
居民飲食消費品單一。農村的飲食主要是主食消費,對于零食或其他的消費比較少,到市場消費主要是大米、白面,平時就是蔬菜,一般都是在有客人的時候才去消費,如果自家吃食是很少消費的。對于零食和一些水果等,在農村是很少消費的,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沒有挺挺就過去了,不能構成家里的主要飲食消費。在菜的樣式上,也沒有太多的花樣,而且在北方主要以燉菜為主,做起來更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也做不出太多的花式。農村的飲食主要以實惠為主,就是吃飽就行,講究的時候不多,因此需要消費的地方就少了。
第一,收入。農村的居民收入主要有幾種: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是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農村住戶家庭經營活動按行業(yè)劃分為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工業(yè)、建筑業(yè)、交通運輸業(yè)郵電業(yè)、批發(fā)和零售貿易餐飲業(yè)、社會服務業(yè)、文教衛(wèi)生業(yè)和其他家庭經營。工資性收入指農村住戶成員受雇于單位或個人,靠出賣勞動而獲得的收入。工資性收入主要是農村居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yè)而獲得的勞動報酬所得,該收入就會受到第二、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就業(yè)情況、薪金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在農村主要靠外出務工獲得工資性消費,對于正式的職員在農村占的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農業(yè)。財產性收入指金融資產或有形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單位提供資金或將有形非生產性資產供其支配,作為回報而從中獲得的收入。這里主要說的是農民將積攢的錢存到銀行,或者貸給別人,由此來獲得額外的收入,因為在家里也很不安全,送到銀行可以增值,也有一定的保障。但是這種收入不會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因為村民的資金有限,不能夠獲得足夠的收入。
第二,城鎮(zhèn)化。當前我國城鎮(zhèn)化的進程明顯落后于工業(yè)化,這也導致了就業(yè)結構的變動跟不上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大量勞動力被擱置在農村。由于農村大量閑置勞動力的存在就使得很大一部分農村居民被排除在了工業(yè)部門創(chuàng)造財富的領域之外,使得他們無法像其他工業(yè)部門的勞動者那樣分享工業(yè)創(chuàng)造出來的大量社會財富,就阻礙了他們非農業(yè)收入的增長,前文也已經分析了,主要會大大限制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而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與農村居民的所有消費是存在協整關系的,這樣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居民自身飲食消費需求的增長。
第三,觀念。中國人的觀念一直都很傳統和保守,即使經濟條件提升了,但是仍活在過去困苦的日子里,有錢了也不會享受生活。城市中的人會把掙到的70%用于消費,而農村只花費其中的30%,其他的都會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與收入也是相關的,農民的收入較少,在有突發(fā)事件時,現掙時來不及的,只有靠平時的一點積蓄,因此十分的重要。在保守的思想狀態(tài)下,提高飲食消費也是十分困難的。
農村的環(huán)境相對落后,離城市較遠,不能夠買到足夠新鮮的食物,即使買到也不能存放的很好,因此也會限制居民的飲食消費。此外還有生產力也是因素之一,自家的生產能夠供給自家的吃食,因此不需要太多額外的消費來供給,對當地的市場也是一種沖擊,因此市場的規(guī)模也不能太大,這與農村的人口也是相關的。還有一點,農村的消費場所比較少,在城市隨處可見的飯店在農村幾乎是沒有的,沒有這些促進消費的場所,因此消費也是無從開啟的。如此多的因素促成了農村居民的低飲食消費,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進而對國家的總體發(fā)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低飲食消費表面上保障了農村居民的生活,但實際上減慢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資金的流動才能拉動內需,擴大農村的市場,從而促進居民的消費,總體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才會有所提高。正如流動的水才充滿活力,資金只有參與投資,才能生出更多的財富,否則在銀行存一輩子也只是那么多的財富,不能達到成倍的增長。
農村居民消費雖然是一種個人的決策行為,但這種決策卻是在具體的資源環(huán)境以及資源限制下做出的,它不僅會受到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農村居民消費環(huán)境、農村居民消費觀念、農村市場的發(fā)展狀況、國家對于農村消費市場的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同樣,農村的消費也會反作用于社會的諸多因素,農村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會對國家的經濟形成阻力,不利于經濟的發(fā)展,因此從社會的各個層面促進農村的飲食消費也是勢在必行的。從小了說,是在改善農村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往大了說是在發(fā)展中國,提高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這才是最大的追求和發(fā)展。
就目前來看,農村的整體消費水平較低,但是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外出打工的居民會把一些新的觀念和新的食品帶回農村,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農村居民守舊的觀念,而逐漸的接受外來的飲食文化。再者,交通的發(fā)達使得農村與城市的距離變小,彼此的溝通增多,城市的文化更容易滲透到農村,在進行交流的同時也改變了彼此。
農村的飲食消費相對于城市有是有一定的差距。國家在發(fā)展的時候優(yōu)先考慮的是城市,將優(yōu)質的資源放在城市,農村只能靠自己發(fā)展自己的經濟,國家投入的也相對較少,因此有差距是正常的。值得驕傲的是,糧食是農民的本錢和驕傲,也是支撐國家的資源,這種功勞是不可磨滅的。與其說農村人在向都市人學習,也可以說城市人在向農村人學習,其實都是相互的,農村給了城市發(fā)展的動力,城市給了鄉(xiāng)村發(fā)展的方向,二者共同向前,協同前進,才能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財富和最美好的未來。
農村的飲食消費是存在問題的,但是是可以正視的,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帶動農村發(fā)展已經成為了社會發(fā)展的重中之重,不僅城市要看到農村的優(yōu)勢,政府也要發(fā)掘農村的潛力,不僅要發(fā)展農業(yè),也要發(fā)現其他的潛能,在整體發(fā)現的前提下不落下農村,能夠在遇見問題的時候及時的解決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體發(fā)展。
[1] 朱輝.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4.
[2] 陳秀鳳,秦富.我國農村居民食物消費研究[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6.18(6).
[3] 包小忠.基于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的遼寧農村消費狀況分析[J].商業(yè)研究,2010.7.
[4] 王希文.城鎮(zhèn)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J].2013.2.
[5] 劉杰,何暢.對當前農村居民收支狀況及消費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區(qū)域經濟,2012(5).
肖月,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專業(yè),研究生。
F063.2
A
1672-5832(2016)12-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