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燕(定西市文化館,甘肅定西743000)
心靈的歌唱——傳統(tǒng)花兒歌唱者文化心態(tài)透析
張云燕
(定西市文化館,甘肅定西743000)
花兒是流行于我國西北甘肅、青海、寧夏及新疆等省區(qū)的一種民歌。洮岷、河湟地區(qū)是它的重點流行區(qū)。花兒會是演唱花兒的重要場所,是當地百姓的重要集會,是這里群眾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節(jié)日?;▋罕憩F的內容十分豐富繁雜,它是西北高原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寫實與記錄,是他們民族意識、思想感情、風俗習慣的真實寫照?;▋簛碜悦耖g,具有原汁原味的生態(tài)特征。花兒所體現的文化心態(tài),是流行區(qū)域人們關于真假、善惡、美丑、求舍等觀念的折射,是長久生活在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情感的藝術表達,是他們純樸、熱烈、自然、真誠的心靈世界的展現。
花兒;民俗音樂;文化心態(tài)
花兒是一種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歌唱藝術,是根植于西北民間鄉(xiāng)野的藝術花朵,具有典型的地方和民族藝術特色。這種獨具風格的民歌,不僅反映了西北高原的民俗風情、社會生活,而且展示了所在地域人民的文化素質、心理需求、價值觀念,更是民族群體不同時代精神風貌、社會風尚在文化上的一種體現。
文化心態(tài)由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育化出來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等因素構成,是一定時代的社會、文化、大眾心理反應等因素的綜合,常以集體無意識的形式隱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支配著人們的精神與行為?;▋鹤鳛閺V泛流傳在人民大眾中的一種口頭傳承民歌,反映著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思想感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觀察其流傳區(qū)域人民群眾文化心態(tài)的窗口。
花兒屬山歌,當地人稱“漫花兒”,是在山野間自由漫唱。這種形式與趕廟會和踏青緊密相連。花兒會一般聚集在偏僻野外、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地方?;▋簳膮⑴c者是廣大的勞動民眾,他們既是觀賞者又是“主角”。只有在此時,他們不再進行繁重勞作,以放松的心態(tài)和閑暇的心情親臨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雖然同是在大自然之中,緊張艱辛勞動時的心理狀態(tài)與輕松散漫時的心理狀態(tài)是完全不一樣的?;▋簳陂g,人們穿戴一新,帶足“盤纏”,登高望遠,“邊唱山歌邊游山”。正如花兒中唱到的:“松鳴巖是個好地方,四月設下的山場;尕雞娃煮上酒提上,好花兒漫了個美當?!薄拔逶率叨缮?,娃娃嫑引門嫑管,油缸倒了也不管,心寬寬兒地浪兩天。”人們沉醉于自然的懷抱中,物我兩忘,達到“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扒逍悴贿^的四月天,萬花兒開在路邊,松鳴巖會場浪一天,一猛中年輕了十年?!痹谔囟ㄗ匀画h(huán)境里,人們忘記了生活諸多煩惱和不幸,在與自然的交融中,舒心地唱出了他們那樸實而單純的心聲?!皸U一根,兩根桿,唱個花兒心上寬,不是圖的吃和穿,那怕沒有一分錢,喝口涼水也喜歡?!?/p>
花兒歷史悠久,它維系了傳唱區(qū)域人們的感情和友好關系,保留著傳統(tǒng)社會的宗法禮教,如遵循長幼尊卑的人倫關系等?;▋旱奶攸c是在村莊里不許演唱,因為這里人們有輩分之分,有大小之別。即使在野外和花兒會上,一般輩分不等者是要回避的。每當花兒會期間,趕會者首先要拜望會場周邊的宗族長者和親戚朋友。而會場附近的人家都要準備茶飯,熱情款待親友。探親訪友成為人們趕花兒會的又一目的。人類屬于社會性動物,合群性是人們普遍的心理傾向,在交通不便、人員稀少的偏僻山區(qū),人際交流的需求更為突出,花兒會無疑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聚會機會。以唱會友,花兒成為人們相識相親的重要媒介。“大馬帶著鈴來,單單尋著你來了;來的都是有緣人,無緣千里難相逢”;“香香香,實在香,美酒雖少有份量,歌友敬來情誼長,滲在心里永不忘?!睆倪@些花兒中,反映出人際間的和諧關系,顯現出花兒會的凝聚人心的力量。
在花兒會區(qū)域內的人民,交際普遍重仁好義,輕財淡利,這種義利觀成為一種美德得到廣大民族的恪守。如花兒中唱到“半斤羊肉半斤蔥,扁粉(哈)和的兩斤;錢財看淡人看重,情義兒重過了千金。”“梁山一百單八將,仁義不過的宋江;維人不在吃穿上,只說個心好(么)義長?!比柿x是這里人民道德觀念的核心,是人際關系的準則。而不仁不義則遭到大眾的譴責和鄙視。在這種大眾文化心態(tài)的指導下,仁義體現在人生的諸多方面,進而形成淳樸的民風。
花兒流行的甘青一帶,地勢險要,是祖國的邊陲地帶,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這里是民族紛爭與融合的重要地區(qū)。長期的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養(yǎng)成這里人民勇敢豪邁性格,他們崇拜英雄,敬重俠客。俗語云“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這一帶,無數仁人義士,為故土建功立業(yè),可謂名將輩出?;▋褐械摹氨咀踊ā保浞N類繁多,但《三國演義》、《水滸》、《楊家將》等表現古代英雄故事的演唱較為頻繁。在現代,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等事件在花兒中也有生動反映。如:“老牛惡虎兔兒年(即一九三七、三八、三九年),日本鬼子他侵犯中原;阿哥是英雄上前線,尕妹妹,聽阿哥唱一個抗日的少年?!薄耙粋€鐵鷹往上旋,它帶了得勝的哨子;一個沖鋒往前站,阿哥是人中的梢子?!被▋撼尸F了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英雄主義精神,花兒的豪邁如同唐代邊塞詩歌一樣壯美。
花兒起源于男女情歌。其主要成分是表達愛情的?;▋簭膬热莸奖磉_形式最直觀的特點就是率真自由。其習俗保留著一種男女相愛的自由的原始遺風。在洮岷、河湟地區(qū),封建禮教的影響相對薄弱,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影響,使得這里具有開放的一面。花兒的思想是自由的,是反抗封建制度和禮教禁錮與迫害的。花兒作為男女傳情達意、追求愛情和婚姻自由的媒介,是花兒會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花兒中的愛情,常表現為不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從,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幾千年封建禮教宣揚的是“男女無媒不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為合法婚姻的必要條件,包辦成了婚姻的天經地義,使有情人往往不能成為眷屬。因而許多青年男女為尋求幸福美滿的婚姻,大膽向封建禮教挑戰(zhàn),走婚姻自主的道路?!氨澈髨@兒里的嫩白菜,老娘子配婚我不愛,自瞅的對象活想壞?!薄皩嵭牟慌氯颂羯?,主意要自己家定哩?!薄盎橐鲆詡€作主哩,媒人攪上使壞哩?!边@種具有反叛精神內容的花兒在西北花兒中最為常見。
花兒對愛情的堅貞不渝進行了熱烈的表現?!奥垢醿撼运友厣限D,霜煞了滿園的牡丹;你死我活的大路斷,活活拆散是萬難?!薄叭粢覀z的婚緣散,十二道黃河的水干?!边@是擲地有聲的愛的誓言,表達出愛的堅貞。高原兒女還把爭取自由愛情的斗爭同反對封建專制聯系在一起,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寧教他皇上的江山亂,絕不叫我倆的路斷。”這是何等大膽熱烈、堅決果斷!花兒像一串美麗的花環(huán),把許多青年男女的命運牢牢系在一起,既澆灌培育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愛情之花,也衍生出了許多悲劇。從本質上講,這些花兒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對幸福與理想的向往,也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一種順應,這種追求煥發(fā)著人性的光彩。
美貌對于愛情的產生是不可少的,花兒中對異性美的描繪,絕大多數表現為男性對女性美的歌唱:“白楊樹栽子誰來栽來,葉葉兒咋這樣俊來?老娘子把你咋生來?模樣咋這樣俊來?”“好看世的者眼睛上,心疼(哈)世的者嘴上”“尕妹好比嫩白菜,一指頭彈出個水來”,或看上俊俏的容貌,或看上婀娜的身姿,或被風情萬種的神態(tài)迷住,不一而足??傊髳蹞衽嫉臉藴手?,是不能放逐美的追求。
崇尚“少年”則表達對男性青年的歌頌。青少年時代精力旺盛,英俊瀟灑,充滿幻想又富于感情,是建功立業(yè)的最好時期,所以西部人特別崇尚少年?!盎▋骸?、“少年”這民歌名稱的本身,就透露出這個信息?!盎▋簮鄣纳倌耆耍倌昀飻瞪系奈覀?!”這里充滿了對少年的無盡贊美和青少年的無限自豪。無疑花兒會上最活躍的群體就是年輕的“少年”,他們的才華在這兒得到施展,他們的熱情在這兒揮灑。
洮岷、河湟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也直接影響了花兒流行區(qū)域人們的人生觀。花兒中唱道:“腳穿麻鞋圖輕巧,頭戴一頂草帽;陽世上來了歡歡鬧,緊鬧慢鬧是老了?!薄鞍凸础凸矗ú脊萨B)叫喚呢,乘年輕鬧活呢,老了黃土叫我呢?!卑讶松c“鬧”聯系在一起,很能揭示其中的豐富含義。洮岷、河湟地區(qū)環(huán)境艱苦,生活貧乏單調,但這一帶人絕少悲觀厭世,他們看待生活的變故和不幸為尋常。由于艱苦生活的磨練,對嚴酷的自然條件具有異乎尋常的忍耐力,對不幸的命運具有頑強的抗爭力。性格強悍豪爽,體現了一種樂觀豁達、灑脫舒展、積極進取的個性。他們追求著生命的質量與輝煌,體現了一種自覺的生命意識。所以一次盛大的花兒會,就成了他們盡情歡鬧的節(jié)日盛典。他們盡情游山玩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任性花錢,大膽追求意中戀人,正體現了這種心態(tài)。
綜觀花兒所體現的文化心態(tài),其宗族的親情觀念、追求現實幸福、重義輕利、尚武勇敢、崇尚英雄和少年、愛情至上等方面,都反映出游牧民族豪爽彪悍性格與受儒教影響的漢文化的交融。生活在這里的民族人生品格、精神風貌集中地體現了在這樣的文化心態(tài)上。“鐵打茶壺內里空,我唱花兒意思深,唱花兒度化人心呢,不是阿里人聽呢?!被▋旱奈幕膽B(tài)與中華民族的心態(tài),既有共性的方面,又有其個性的成分,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核宫F的生存意識、生命意識和與自然、與命運的抗爭意識,尤其是在極其嚴酷的條件下,他們所表現出的堅韌、樂觀、豁達、向上的生命力和陽剛之氣,也正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正氣。
[1]雪犁,柯楊.西北花兒精選[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季緒才.岷州花兒選集[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3]包孝祖.隴右史地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K872.94
A
1005-3115(2016)16-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