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霞
?
百善孝為先
◎文/王霞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jié),它起源于美國,盛行于西方。如今,母親節(jié)已為國內(nèi)民眾所接受,近年來越發(fā)盛行。其實,我們中華泱泱大國,在敬老孝親上是有著自己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的。
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孝字,字形看起來像一位面朝左的長發(fā)駝背老人,身前有一個孩子,以頭扶持著老人。說文解字中說:孝,子承老也;又一說:善事父母者。
把“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
當時,孝的含義有兩層:一是尊祖敬宗。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逝者。這帶有一定的宗教意味。《易經(jīng)》有記:“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二是傳宗接代。在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依。因此,孝敬祖先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這種理念,在后來的著作中多有體現(xiàn)?!睹献印吩凇峨x婁章句上》有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睗h代著名經(jīng)學家趙歧在《十三經(jīng)注疏》中注釋:“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碧岢霾恍⒌娜路謩e是: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家境貧困,父母年老,卻不愿賺錢供養(yǎng)父母;不娶妻子,沒有兒子,斷絕了后代。
早于孟子之前,孔子就給了孝以極高的地位,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被奉為“仁”之根本。
何為孝?有個詞叫“孝敬”,可見“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墩撜Z·為政》中子游問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只單純在物質(zhì)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讓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若只養(yǎng)不敬,就與飼養(yǎng)犬馬沒什么區(qū)別了。
民間有句俗話:有錢錢孝,沒錢人孝,沒錢沒人順者為孝。這不是說只有沒錢沒人才需要順,而是提示人們,順著父母,盡量達成他們的意愿,才可以稱為孝。當然,孝順不能是愚孝,對此,孔子也曾提出過“幾諫”的原則。他認為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于不義。這就將孝敬長輩與遵循社會道義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起來了。
孔子還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吧轮远Y;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睂Ω改覆荒芤远Y相待,顯然是不孝。
在傳統(tǒng)文化中,被各方趨于認同的怕就是孝了。孝道不僅決定了家庭的生活狀態(tài),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秩序和穩(wěn)定。孔子之“孝”是與“悌”結合起來的。悌的意思是敬兄長,其實質(zhì)是要求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關系中去。
儒家有一部倫理學著作叫《孝經(jīng)》。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guī)范:“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jīng)》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周詳?shù)囊?guī)定,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
時代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既要傳承也要有創(chuàng)新。2012年8月13日,全國婦聯(lián)老齡工作協(xié)調(diào)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fā)布了新“24孝”行動標準。但不管怎樣創(chuàng)新,“百善孝為先”的原則不能變,因為孝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是最基本的社會情操,是其他一切社會美德的基礎,事關社會風氣、社會安定乃至國家興亡。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的,子女對父母的孝也應該是永遠的。就讓我們知行合一,讓父母“外安其身,內(nèi)安其心”,讓全社會都變得其樂融融吧。
□本欄編輯/厲飛